曹魏時期中原王朝到底有沒有控制西域,我們看教科書版的地圖,曹魏的疆域遼闊,囊括整個西域,最西邊的領土,與漢朝相仿。但我們翻開史料記載,事實似乎並非如此。
三國志中,沒有西域傳,西域遼闊的土地,似乎被人們遺忘,只能從零散的記錄中,窺其一斑。
文帝紀中,對西域的記載寥寥數筆。
黃初三年二月,鄯善、龜茲、于闐王各遣使奉獻。
黃初三年,是重要的一年,這是西域第一次正式和曹魏取得聯絡。史書對此非常認可。這一年,曹魏設定戍己校尉,也從這一年開始,中原再次嘗試經營西域。
西域的故事,在曹丕在位的七年裡,唯有這一次出現在記錄中。
到了魏明帝曹睿時期,曹魏和西域聯絡似乎更進一步,但有記錄的,也不過兩次而已。
太和元年,焉耆王遣子入侍。
太和三年癸卯,大月氏王波調遣使奉獻,以調為親魏大月氏王。
對於曹魏來說,控制西域簡直如同天方夜譚。西域太遠,又太大,西域各國派使者前來朝貢,就值得大書特書,至於像漢朝一樣的控制,曹魏有心無力。
曹魏立國45年,從未實際控制過西域,勉強獲得了一些朝貢而已。但曹魏一直在努力爭取。
東漢時期西域長史府範圍
曹魏在西域的努力經營西域的關鍵在於守河西。河西是東漢王朝永遠的痛。東漢王朝先後經歷了四次羌亂,讓整個漢王朝元氣大傷。到了東漢末年,河西已經成為獨立的王朝。
河西是曹魏的火藥桶。羌人,蜀國,鮮卑,西域諸國,都在覬覦著河西。這地方局勢異常複雜。
想要安定西域,必須安定河西。曹魏開始了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平亂
從曹操時代開始,面對複雜的河西,不是在平亂,就是準備平亂。
河西的混亂,不是單純的少數民族作亂,真正的主角是漢人的軍閥。
韓遂馬超之亂,隴西李越之亂,張掖張進之亂,酒泉黃華之亂,武威胡人之亂。
從漢朝末年,一直到魏文帝繼位,河西叛亂從來沒有斷過,規模雖然不大,卻像打地鼠一般,讓人防不勝防。
叛亂直到曹丕時代,才徹底平息,獲得的不是安寧,而是一個千瘡百孔河西之地。
第二步,保境安民
蘿蔔和大棒政策,在河西完美的執行下去,魏國軍隊縱然強大,但面對無孔不入的叛亂,也無可奈何。唯有拉攏少數民族酋長,地方豪強,以求地方的穩定。
這時候,出現了大量能臣。
任峻始興義兵,以歸太祖,闢土殖穀,倉庾盈溢,庸績致矣。蘇則威以平亂,既政事之良,又矯矯剛直,風烈足稱。杜畿寬猛克濟,惠以康民。鄭渾、倉慈,恤理有方。抑皆魏代之名守乎!
從任峻開始,經過無數人努力,終於讓河西恢復生機,三國志中,對這些地方能吏不吝嗇溢美之詞。因為他們做的事情,為第三步戰略,打好基礎。
第三步,曹魏如願以償,開始試著經營西域
這時候中原內部,打的天翻地覆,曹魏有心無力,因此,這種嘗試,和漢朝相比,簡直天差地別。即便如此,曹魏依然出現了類似於東漢班超的人才。
《三國志》倉慈傳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話:
及西域諸胡聞慈死,悉共會聚於戊己校尉及長吏治下發哀,或有以刀畫面,以明血誠,又為立祠,遙共祠之。
西域諸國
一點執念曹魏在西域做了很多的努力,也獲得了很多成績。但中原多事,曹魏的實際控制領土,都僅限於敦煌以東而已。像西漢的西域都護府,東漢的西域長史府,想都不敢想。
從曹丕開始,一直到曹睿,勉強維繫著偶爾朝貢這種方式。並無控制力可言。
曹魏僅僅是為了一點虛名嗎?我覺得,更多的是執念。
這種執念,源於漢朝的萬國來朝的盛況。曹魏想要獲得正統的資格,必須證明,自己不會弱於漢朝。
自己認同,不是認同,外國認同,更有含金量。只有獲得四夷的朝拜,宣誓對西域的絕對領導,才可以繼承正統。
這樣的執念,並不是曹魏所獨有,蜀國,吳國,都有這樣的執念。
想要獲得正統的資格,必須做到四夷來朝。於是,蜀國努力拉攏南蠻,吳國努力拉攏交趾,夷州,甚至遼東,高句麗。
後世的三國粉,對這個時代無限神往,以為這是一個內亂不止,卻依然對外無敵的熱血時代。
其實,實事並非如此。每個國家的執念,並不一定會成為事實。
於是,魏國僅僅做到了接受西域諸國幾次朝拜。吳國僅僅溝通了夷州,蜀國僅僅滿足於南蠻的歸附。
魏,蜀,吳三個國家,雖然打的頭破血流,卻都有四夷來朝的執念,這樣的執念,讓他們都完成了名義上控制四夷的艱鉅任務。
不少執拗而嚴謹的史學家,依然覺得,曹魏沒有控制西域。他們是對的,但卻忽視了曹魏為了西域做出的努力,以及獲得的成績。
曹魏,蜀漢,孫吳,為了自己的執念,都在努力,完成四夷來朝的任務。
開疆擴土,四夷來朝,這是正統王朝的標配。看似僅僅是面子問題,根源卻是中原王朝骨子裡的執念。
三分天下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