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Scene14 再造要塞

1596年,楊應龍召集8萬工匠民夫,重修龍巖山城、駐紮重兵。

三百多年前的南宋末期,楊應龍的先人、播州土司楊文,為協助南宋朝廷抗元而修建了龍巖山城,這是當時南宋眾多四川抗蒙方山城堡之一,位置就在今天遵義高坪鎮白沙村龍巖山上,地勢極為險要:三面臨江,一面絕壁,只有東南方一條小路可以通往山頂。

可惜,龍巖山城還沒有啟用,南宋就已經滅亡了。之後三百多年間,龍巖山城便一直作為播州土司城堡,直到楊應龍重修擴建。

這時,播州與大明朝廷決裂已是早晚的事。所以楊應龍重修了龍巖山城,並在之前的建築基礎上,擴建了城堡、宮室,並加固土、月二城,成為新的軍事城堡“海龍屯”。楊應龍就是打算依託這裡的天險,應對即將到來的生死決戰。

在南宋龍巖山城的基礎上,楊應龍又新增了九處關口。前六關在正面,自下而上分別是:銅柱關、鐵柱關、飛虎關、飛龍關、朝天關、飛鳳關。

銅柱關

其中,銅柱關、鐵柱關分居山腰南北,中間連線著長達400米的高大城牆。銅柱關、鐵柱關往上要走俗稱“天梯”的“三十六步古道”,每級階梯都有60-80釐米高,以30度斜坡上連飛虎關。

飛虎關的城門後半部分,是直接開崖鑿壁而成的,關內踏步和關牆,也是直接在山體上開鑿而成。

飛虎關的西邊,有條長1000米、深350米的“殺人溝”。它為何得名殺人溝?民間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稱楊應龍修建海龍屯心切,曾下令每個修屯工每天必須穿破一雙草鞋,穿不爛一雙草鞋就意味著此人偷懶,會被吊在溝邊矗立的一根杆子上示眾,然後拋入幾十丈深的溝中。另一種說法是1600年明軍攻破海龍屯後,共斬楊應龍土司兵22617人,這些人被拋屍在這裡,因而得名。

飛虎關往上,是全長292米、寬1.5—4米的登屯大道。又稱“龍虎大道”,這是一條在懸崖上開鑿出來的通路,它的盡頭是飛龍關,這就到山肩位置了。飛龍關前後都有巨大的城門,是從東面進入屯頂的第一關。

飛龍關再往上,就是城牆高達14米的朝天關了,這是海龍屯上最壯觀的一組石構建築群。這裡北望飛龍關,南接飛鳳關,是海龍屯的東大門。

與朝天關緊密相連的城牆另一端制高點,則是始建於南宋的飛鳳關遺址,也就是文獻記載的“太平關”。這是一座階梯式甕城、封閉的獨立城堡。考古專家們推測,飛鳳關應是屯前軍事指揮中心。

飛鳳關就是屯東最後一道關隘,也是海龍屯的正大門,它和朝天關、飛龍關三關連成一體,以犄角之勢,構成海龍屯核心軍事體系。

飛鳳關殘跡

再往上就是海龍屯老王宮了,土司的辦公起居之地。裡面還有後宮建築群,以及可供幾千人飲用的水井。

海龍屯後面,自西而東則依次是後關、西關和萬安關三關。前後所有關隘,都用近一米高的巨石砌築,設想“堅壁巨壘連成一氣,以拒官兵”。楊應龍還在各道城門卷拱頂的榜額上,嵌刻關名。現存“飛龍關”“朝天關”匾額,就是當年楊應龍所題。

但楊應龍並不僅是修繕海龍屯,更是建立了一個以海龍屯為中心的防禦體系,其遠端防禦體系,還在海龍屯25公里到75公里之間外區域,以險關扼守。其中,最重要的是遵義、桐梓兩縣交界處的婁山關。

中程防禦體系在距離海龍屯25公里至海龍屯山腳下之間,以屯為主,以關隘為輔。其中以青蛇囤最為險固。後來播州戰役中,明將陳璘率三萬大軍由湄潭入,苦戰後攻克三屯,唯青蛇囤久攻不能下,最後陳璘選擇了繞道。

近程防禦體系是以海龍屯和養馬城為主體的軍事防禦體系,“四面斗絕,後有側徑,僅容一線(《方輿紀要》)”,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明史》稱“飛鳥騰猿,不能逾者”。

據《明史》記載,海龍屯重修完畢後,楊應龍在關口上題寫楹聯曰:

養馬城中,百萬雄師擎日月,

海龍屯上,半朝天子鎮乾坤。

這時,其不臣之心已經昭然若揭。

考古學家曾在海龍屯遺址中發現了採石場。採石場位於海龍屯頂西南側,該處拔地而起的巨大石山,為海龍屯的建造提供的源源不斷的石料。緊鄰巨石有一塊空地為當時加工石材的地方,該地現在還可以看到採石後廢棄的石頭碎屑。修築如此巨大的工程,將如此多的石料運送至工地,可想到當時楊應龍動用的民力財力之巨大。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糾結:我們到底有沒有經歷過“夏朝”?她在黃河流域還是在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