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是諸葛亮時期蜀漢的一名重要將領,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其隨諸葛亮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汗馬功勞,也是蜀漢官方最終認可的模範忠義之士。歷史上,王平的出鏡率並沒有小說中的高,但每逢出場總有出色表現。此外,歷史上關於王平身份、性格的部分記載,小說中也未有明確體現。本篇就將結合小說與歷史,以期系統地認識王平其人。
小說中,王平原是曹操帳下的將領,在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時,王平曾因熟知地理主動請纓協助先鋒徐晃前往破蜀,但此後徐晃不聽王平勸阻,強行要背水列陣,結果遭致失敗。徐晃與王平本就因如何布兵存在分歧,此時徐晃更欲歸罪於王平,於是王平便改投劉備。劉備得王平後,王平盡言漢水地理,劉備大喜,坦言:“孤得王子均,取漢中無疑矣。”小說中,王平的出場與漢水地理聯絡緊密,但小說並未說明王平緣何深知地理。
歷史上,王平改投劉備的記錄很簡明,《三國志王平傳》載:“(王平)從曹公徵漢中,因降先主,拜牙門將、裨將軍”,至於徐晃逼反王平的情節,歷史並無記載(筆者按:該情節應為小說所虛構),不過,小說中所言王平熟知漢水地理,歷史上反倒有其依據。根據《三國志王平傳》記載,王平為巴西宕渠縣人,曾經跟隨杜濩、樸胡前往洛陽,被曹魏任命為代理校尉。漢末劉璋曾將巴郡分為巴郡、巴東郡、巴西郡,是為三巴。杜濩、樸胡是巴郡當地少數民族的首領,自然對三巴、漢中的地理情況十分熟悉,王平能夠跟隨杜濩、樸胡一同到洛陽,並得到曹魏任命的代理校尉一職,多少能夠說明其亦熟知三巴、漢中地區的地理且在該地區有一定身份地位。
此外,根據《三國志武帝紀》的描述,樸胡是“巴七姓夷王”,即巴郡少數民族的首領,根據《後漢書 南蠻傳》[1]以及《晉書 李特載記》[2]的記載,巴郡的少數民族將稅賦稱為“賨”,故巴郡的少數民族又稱為賨人,別稱板楯蠻,也就是今天土家族的先祖。可見,王平與杜濩、樸胡一樣,也應屬於板楯蠻,身上有少數民族的血統。另,《晉書李特載記》中還特別說明了賨人崇信五斗米道[3],據此,王平還很有可能是五斗米教信徒。而板楯蠻驍勇善戰,史載其“天性勁勇”,王平之後能夠統領無當軍(諸葛亮在平定南中後利用當地少數民族兵源建立的一支勁旅),大抵也是因為其亦屬於驍勇善戰的少數民族(同時也具備溝通和管理由少數民族組成的部隊的能力)。
小說中,王平隨諸葛亮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諸葛亮南征孟獲時,王平擔任大軍副將,曾與關索等人首戰孟獲,後又多次協助諸葛亮與孟獲交戰。諸葛亮北伐曹魏時,王平以牙門將、裨將軍的身份隨徵,一出祁山時,其曾生擒魏軍統帥夏侯楙,後又協助馬謖鎮守街亭。三出祁山時,其曾主動請纓攻打陰平並圓滿完成該任務,後又在諸葛亮設計偽退誘魏軍前來追趕時自告奮勇抵敵追兵(筆者按:小說此處諸葛亮本欲讓魏延擔當此任)。曹真和司馬懿入寇西蜀,其曾奉命鎮守陳倉古道。四出祁山時,其在斜谷配合蜀漢諸將劫寨破曹真。五出祁山時,其任大軍先鋒。六出祁山時,其奉命扮作魏軍,星夜偷過北原,謊稱巡糧軍,配合諸葛亮設計奪取魏軍糧草並斬殺魏軍將領岑威。但上述戰績,見載於史的僅有協助馬謖鎮守街亭一條。
根據《三國志王平傳》的記載,王平在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歷史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曾協助馬謖防守街亭,但馬謖“舉措煩擾”,王平屢次規諫,而馬謖在面對反應迅速的曹魏名將張郃時方寸已亂,聽不進任何建議,最終蜀漢軍隊遭致大敗,軍士四散潰走,但王平卻能臨危不亂,率領所部“鳴鼓自持”,張郃見狀擔心有伏兵,沒有追擊王平所部,王平最終得以聚合散兵撤離戰場。[4]街亭之戰,蜀漢方面上下都因戰敗而受到處罰,獨王平因表現出色受到嘉獎。除此之外,在建興九年(公元231年,歷史上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出祁山,派遣王平守衛南圍,曹魏名將張郃攻打王平,不能取勝。[5]而至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曹爽率軍大舉進攻漢中,許多人都認為應該放棄關隘固守漢、樂二城以待援軍,王平認為不宜放棄險要地勢,所以力排眾議,主張由劉敏和杜祺先行據守興勢,自己在後方坐鎮支援。[6]王平的計劃最終得以實施併成功利用虛張聲勢的假象拖住了進犯的魏軍,為費禕與涪縣援軍開至併成功擊退魏軍取得全勝贏得了寶貴時間。然而,歷史記載的建興九年的祁山南圍防禦戰以及延熙七年的興勢之戰,雖然王平的表現和判斷都十分出色,但小說卻均未收錄。
除了與曹魏作戰,歷史上王平還協助平定了魏延作亂。《三國志 王平傳》載:“(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亮卒於武功,軍退還,魏延作亂,一戰而敗,平之功也”,《三國志 魏延傳》也記載了王平平亂的過程[7],當然,《三國志 魏延傳》所記載的是“何平”,但此處的“何平”即王平,因為王平幼時寄養在其外祖父家,外祖父家姓何,後來才恢復王姓[8],所以王平又名何平。關於王平協助平定魏延作亂的情節,小說進行了收錄,也基本延續了歷史的記載,就連“何平”這一曾用名也未作更改(筆者按:但小說並未解釋“何平”即王平)。
關於王平的個性,小說中曾借諸葛亮之口有所表達,稱其“平生謹慎”,但除了街亭諫阻馬謖以及在戰場上提醒張嶷防範王雙詐敗這兩處情節外,似乎沒有其他的例證。歷史上,王平的文化水平並不高,其戎馬一生,但不會寫字,認識的字也不超過十個,不過他口述的文章書信,都很有條理見地。聽人誦讀《史記》《漢書》的內容,聽完後亦能瞭解大意,在談論時不會失卻要旨。另外,王平為人遵守法度,不苟言笑,可以正襟危坐一整天,舉止斯文沒有武將的姿態。[9]更有意思的是,陳壽在王平本傳最後話鋒一轉,評價王平:“性狹侵疑,為人自輕,以此為損焉”,點出王平這個人狹隘多疑,性格有些問題(筆者按:蜀漢方面,楊儀也有“性狷狹”的記載),但是並未記錄相應的事例佐證。這些記載,在小說中也未有體現。
綜上,小說中的王平形象雖然參考了其部分歷史事蹟,但還有很大部分關於王平的事蹟以及王平的身份、性格的記載並未被採用。在筆者看來,雖然小說與歷史上的王平在行軍作戰上都頗具章法且功勳不凡,但不同於小說中中規中矩的模範武將形象,歷史上的王平,少數民族的身份以及被一筆帶過的“性狹侵疑”的個性,為其增加了一絲神秘的色彩。
注:
[1]《後漢書 南蠻傳》:“秦地既定,乃遣還巴中,復其渠帥羅、樸、督、鄂、度、夕、龔七姓,不輸租賦,餘戶乃歲入賨錢,口四十。世號為板楯蠻珍。”
[2]《晉書 李特載記》:“巴人呼賦為賨,因謂之賨人。”
[3]《晉書 李特載記》:“張魯居漢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覡,多往奉之。”
[4]《三國志 王平傳》:“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5]《三國志 王平傳》:“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6]《三國志 王平傳》:“七年春,魏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餘萬向漢川,前鋒已在駱谷。時漢中守兵不滿三萬,諸將大驚。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敵,聽當固守漢、樂二城,遇賊令入,比爾間,涪軍足得救關。’平曰:‘不然。漢中去涪垂千里。賊若得關,便為禍也。今宜先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平為後拒;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比爾間,涪軍行至,此計之上也。’惟護軍劉敏與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諸軍及大將軍費禕自成都相繼而至,魏軍退還,如平本策。”
[7]《三國志 魏延傳》:“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
[8]《三國志 王平傳》:“本養外家何氏,後複姓王。”
[9]《三國志 王平傳》:“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其所識不過十字,而口授作書,皆有意理。使人讀史、漢諸紀傳,聽之,備知其大義,往往論說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戲謔,從朝至夕,端坐徹日,懷無武將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