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總理曾經說過: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後革命的發展開闢了道路。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這場聲勢浩繁的革命,為中國人民開闢了新的紀元。既然提到辛亥革命,那麼武昌首義,就是永遠都繞不開的話題。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武昌起義的領導團體是湖北的文學社還有在日本東京,成立的共進會。先說前者,原名為振武社,主張的是"奪回漢室江山",主要的領導人為蔣翊武;而共進會則是同盟會的一個外圍團體,在辛亥革命中的領導人為孫武以及張振武。

此三人,也被並稱為"辛亥三武"。這兩個團體雖然都有一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心,但內部並不是那麼的團結統一。

當年腐朽落後的滿清王庭,對外唯唯諾諾,對內施以高壓,引得天怒人怨。在1911年四川人民為了反對清王朝將南方的鐵路賣給洋人,興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保路運動"。清廷為了鎮壓四川的起義,特地將湖北新軍抽調到四川。

"辛亥三武"當即認為時機已經成熟,那時的武漢兵力空虛,只要發動起義,定會成功,並且一呼百應。

起義發起後,身為新軍協統的黎元洪在角落裡瑟瑟發抖,生怕"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不過革命黨人還是將他推上了湖北都督和副總統之位。黎元洪雖然秉性不壞,但對於這種事情還是嗤之以鼻的,對於那些脅迫他上位的革命者亦是打心底裡厭惡。

這其實也是人之常情,作為一個守舊軍閥,忠君愛國從小浸淫著他的思想。黎元洪也沒接受過新的教育,對於這種不忠不義之事反感也是比較正常的。

正是因為這種反感,再加上他本人想竭力擺脫革命黨控制的願望,致使黎元洪與"辛亥三武"素來不和。

尤其是張振武,在發動起義之前,張振武就曾提出若是黎元洪不願配合,就將他的屍首掛在城門之上。這句話傳到黎元洪的耳朵裡,他又怎麼會對張振武"以德報怨"。

此外,孫武是共進會的主要領袖,也算是同盟會的元老,因此對於張振武和蔣翊武之流十分的輕視。

這也是正常現象,就連黃興和孫中山都有矛盾,又怎能要求孫武和其他二位和平相處。而張振武對孫武也十分看不起,認為這個連武昌起義都沒有參加的人,有什麼資格整日指指點點,頤指氣使,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大總統。

而張振武對黎元洪也有些"挾恩自恃"之嫌,他總是將那句"如果沒有我們,哪有你黎元洪的今天掛在嘴邊"。黎元洪對張振武內心裡也是充滿了厭惡,他需要等待一個時機將其徹底清除。

(二)、飛揚跋扈,目中無人

張振武自從武昌首義後,就有種"革命已經成功,同志無需努力"的心理。他給自己配備了一支短槍護衛隊,衛隊只對他一人負責,全部都是由年富力強的小夥子組成,走到哪裡跟到哪裡。

甚至就連張振武去和蔣翊武還有黎元洪等人開會,這支護衛隊也在會議廳門口等候。面對黎元洪,張振武也覺得高他一頭。畢竟自己是武昌首義的策劃人,而黎元洪只是陰差陽錯的被抬到了臺前。

張振武有次奉命帶著他的護衛隊前去上海採辦槍支彈藥,待到發回武漢以後,黎元洪發現這些槍都已經老的不能使用,若發配給戰士們,上了戰場那與活靶子無異。黎元洪要求張振武採辦槍支後,要帶回武漢驗貨,才能付款。

這意味著,張振武要先行墊付資金,也表示黎元洪懷疑他侵吞公款,有腐敗之嫌。作為老革命的張振武認為這是黎元洪和孫武等人惡意中傷自己,一怒之下將已購的槍支轉手倒賣給了山東的革命軍。

其實張振武根本看不透局勢,他沒有發現高高在上的是袁世凱而並非孫中山,他沒有發現黎元洪已經倒向了袁世凱。兩人對革命黨的態度可謂是一拍即合,同樣是革命的既得利益者,也同樣是深受舊式觀念所洗禮的一代人。

黎元洪決定,假袁世凱之手,除掉那些"洋洋自得"的革命黨。而張振武對黎元洪也是步步緊逼,尤其是在黎元洪出走葛店以後,張振武更是極力勸說眾人,令立新都督。

8月16日凌晨一點,張振武遭到秘密處決,享年三十五歲。

章太炎奮筆疾書,發表輓聯"英雄正自粗疏,亦當宥之十世權。首能無釀禍,如可贖兮百身"。一心將其置於死地的黎元洪,也說"為國家締造艱難,功首罪魁,後世自有定論,幸天地鑑臨上下,私情公誼,此心不負故人"。

好一個"功首罪魁",黎元洪是借刀殺人,而袁世凱則是將計就計。張振武在袁世凱和黎元洪這些"老油條"面前還是太過年輕,此二人摸爬滾打多少年,都是笑裡藏刀,口蜜腹劍的狠角色,怎會容忍張振武一介年輕之輩在自己面前囂張跋扈。莫說是張振武這個小角色,就連宋教仁這個法制院的院長,不照樣是死於非命。

當然關於宋教仁的死,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國民政府內部將其剷除,也有人認為是國民政府聯合了袁世凱,將其除之而後快;還有人覺得就是袁世凱所為。

(三)、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張振武是武昌起義的大功臣,而黎元洪能當上副總統當上湖北都督,他是功不可沒的。但張振武不明白一個道理,自古以來功臣都難以有好下場。那麼,透過張振武的故事,能帶給世人怎樣的啟示?

首先,大功如大罪。先秦時期,范蠡幫著越王復國以後,趕緊離開了他,前往別國自謀生路,所以他能夠得到善終。因為范蠡明白,如今越王大仇已報,下一個目標定當會是自己。

而西漢的兵仙韓信,則始終不明白這個道理。劉邦自從天下歸一後,就對他起了疑心。但韓信像張振武一樣,覺得自己功勞很大,封王並不過分所以不知收斂,到最後落得個悽慘的下場。

而北宋的大將石守信則明白這個道理,趙匡胤在席間一番旁敲側擊,他第二天就告老還鄉,最後瀟灑自在的了卻餘生,這才是明智之舉。

明朝的劉伯溫那是前知五百年,後曉五百載的通神之人,他有隱退之心,奈何朱元璋還是不放心,最後劉基還是死於非命。像藍玉還有常遇春這些幫著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最後都沒落得個好下場。

再就是清朝的年羹堯,本來就是雍正在潛邸是僕人,發跡以後挾功自傲,最後的下場十分悽慘。他的智慧就遠不如《雍正王朝》裡的鄔思道,早在雍正繼位之前,他就已經有了離開的盤算。其實張振武比之於黎元洪,和上述這些人都不太一樣。

可張振武的確是辛亥革命的功臣也是推舉黎元洪上位的功臣,他應該儘早收斂,而不是居功自傲。

其次,就是審時度勢。武昌起義成功,儘管全國各省都宣佈自立,可那又能如何?國家並非是掌握在革命黨人的手中。

就連孫中山都得看袁世凱等軍閥的臉色行事,一個小小的張振武又能如何。做個大膽的假設,即使當時國民政府控制了全國,也定不能容納張振武之流。

因為他會時時刻刻的提及自己在武昌首義中的功勞,這會令一眾同盟會元老很不服氣。而且以張振武的性格,做什麼出格的事他都認為理所應當。

因為他覺得,自己打了江山,就應該坐江山。不過張振武始終沒有掂清自己到底幾斤幾兩,不論是在同盟會還是在共進會亦或者是袁世凱等北洋軍閥面前,他始終都是一個不值一提的小人物。

所以人不能把自己太當人,也不能把別人不當人。時刻要保持頭腦清醒,只有認清局勢才能有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像張振武這樣創造了功績之人,更是應該小心謹慎。無數雙眼睛都盯著他,萬不能做些出格的事。

若是張振武在武昌起義後,能夠夾著尾巴做事,想必不會落得慘死之下場。

13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漢代之郎官郎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