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下線領盒飯了。其實嬴政只是讓他舉家遷徙蜀地,並沒有下令讓他死,呂不韋為什麼要喝毒酒自殺呢?罷相後的呂不韋,回到自己的封地洛陽。趙國春平君請呂不韋出山,可呂不韋說“趙國這件貨品的成色,難入不韋眼目。”
後來呂不韋又受邀拜四國相印,其實他也是不會去的。呂不韋雖然和嬴政有政見不同,嬴政主張用法家之法,快速蕩平六國;而呂不韋則希望用《呂氏春秋》治國,慢慢蠶食六國,但終極目標卻是一致的,就是滅六國而統一天下。如果去他國為相,屁股決定腦袋,就必須以抗秦弱秦,六國自強為施政目的,那就從根本上違背自己的初衷。
呂不韋的罷相,直接導火線是嫪毐叛亂。因為嫪毐被活捉,所以呂不韋被牽連進來。因為嫪毐最早是呂不韋的門客,也是呂不韋透過各種手段運作後,才送到趙太后身邊做了男寵。嫪毐叛亂,呂不韋難咎其責。
但是嬴政考慮到呂不韋在輔佐其父登上王位,和治理秦國上有大功,再加上很多人都為呂不韋求情,所以嬴政對呂不韋網開一面,只是罷免了他的相邦之責,讓他回封地洛陽養老。
詔書裡,嬴政口氣十分強硬: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可以在洛陽享受十萬人的食邑?你跟秦國有什麼血緣關係,可以讓我叫你一聲“仲父”。所以現在,你和家人就去蜀地吧。
《大秦賦》的編劇從頭到尾都在美化嬴政和呂不韋之間的“父子情”。最初是嬴政說,如果你真是我父親,就要和你一起浪跡天涯。至於歷史上嬴政讓呂不韋入蜀,也被解讀成嬴政對出於嬴政對呂不韋的保護。
而根據《史記》記載,秦王嬴政“恐其為變”,擔心呂不韋會藉機反秦,才下詔讓他入蜀,畢竟呂不韋有才幹有聲望,六國對他也會有求必應。
同時呂不韋也談不上對嬴政有多舐犢情深,他只是想到自己從被罷相,遷洛陽,現在又要入蜀地,害怕嬴政早晚還是會要自己的人頭。與其等著嬴政要,還不如自己先給他,就算死,也要有一份尊嚴。
其實,一個人位極人臣後,須當激流勇退,貪戀權力遲早陷自己於危險,呂不韋如此,李斯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