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就是墳墓,馬革裹屍的戰士就是那墳墓中的主角。血灑疆場,奮勇殺敵,死於刀光劍影下,戰士無怨無悔,但出師未捷,卻死於肆虐的疫病下,每個戰士心有不甘,死不瞑目。然而,在古代戰爭中,傳染性極強的疫病往往如魔咒一般籠罩著出征的大軍,消磨著每個戰士身上的精氣神。很多原本殺氣騰騰的戰士,卻還未走上沙場,卻倒在了魔咒下。曾有一支十萬出征的大軍被魔咒籠罩,卻有九萬大軍不戰而死。
鐵甲戰士
征戰四方功勳著,死於魔咒不瞑目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東漢大將馬援率數萬大軍長途跋涉,南征交趾(今越南)。這位曾為東漢統一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果然不負光武帝的重望。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平定了叛軍。馬援因功被封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當馬援凱旋迴京,皇帝又賜其兵車,朝見時位次九卿。然而,很多人忽略了馬援這次出征雖然打了勝仗,但損兵折將相當嚴重。這些士兵不是死於戰場之上,而是被疫病奪去了生命。交趾(越南)當地潮溼多雨,與黃河流域氣候差異很大,“下潦上霧,毒氣燻蒸,仰視飛鳶,跕跕墮水中。”雖然戰爭打勝了,可因瘴疫死去計程車兵就達到一半。《後漢書·馬援傳》記載:“軍吏經瘴疫死者十四五。”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然而,很多將士並未死在戰鬥中,卻死在了疫病的魔爪下。
馬援石像
三年後,南方武陵郡五溪蠻暴動,原本朝廷派了武威將軍劉尚前去平叛,沒想到進入腹地後,全軍覆沒。此時,朝廷再次讓已經六十二歲的馬援掛帥出征。武陵郡五溪蠻,即今天湖南西部的少數民族。這裡山高水險,下潦上霧,瘴疫相當嚴重。這次不僅馬援率領計程車兵染上疫病,就連年老的馬援也未能倖免。史書記載:“會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乃穿岸為室,以避炎氣。”最終,這位曾南征北討,所向無敵的老將軍,也被疫病所吞噬。古代戰爭因疫病流行而遭遇重大損失的非馬援一例。
漢光武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皇始元年(396年),親率大軍四十萬南征後燕慕容寶。原本,節節勝利,士氣高漲,可到了第二年八月,軍中開始流行疫病,將士與馬匹大量死亡。拓跋珪心急如焚,問身邊將軍疫病嚴重到何程度,有人回答“軍中活者才十四五。”拓跋珪聽後仰天長嘆:“斯固天命,將若之何?”可見,這場肆虐疫病的威力,一半的將士葬送其手。然而,歷史上因疫病損失兵力比例最大的一次發生在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當時,宋軍十萬多人南下抵禦交趾的進攻。誰知“中原人不習水土,加時熱疫大起,十萬大軍幾乎全部患上瘴疫腹疾,死者達八九。”一場疫病讓一支軍隊損失十之八九,如此大比例的損耗,在古代戰爭史上史無前例。由於古代預防與治療疫病的水平有限,根本無法撲滅。當時所謂的“軍醫”只能勉強預防,一旦在軍隊中發生疫情,他們也束手無策。
拓跋珪石像
面對疫情束手無策,駐守軍隊只能輪防北宋政府數次率軍鎮壓南方少數民族,數次遭受疫病的侵擾,卻屢屢不能有效防治。因此,朝廷只能在選擇發生疫情輕的季節出兵。因為夏季為疫情多發季節,派兵戍邊或征戰則一般選在當年的八月到二月出發。然而,這些戍守或征戰的部隊,到達南方後,因為水土不服,環境惡劣,仍很容易染上疫病。於是,朝廷只能讓不同的部隊交替輪番前往,不會讓一支部隊久居。總之,北宋時期,始終未能解決南方駐軍疫情危害這一棘手問題。統治者也只能選擇比較適應當地水土的南方軍隊去替換,別無良策。有時,不論如何換防,只要部隊一去,必發生疫情,對於這樣惡劣的地方,朝廷只能撤防,調離部隊,避開疫地,放棄對疫地的駐防。在熙寧九年(1076年),朝廷部署;“嶺外惟廣(廣東廣州、韶(廣東韶關)南雄州(廣東南雄)常有戍兵千人。桂林以瘴疫,間徙軍於全(廣西全州、永(廣西永州)。”可見當時,北宋朝廷因為廣東個別地區疫情相當嚴重,不得不將駐守的軍隊調離別處。
南方煙瘴之地
由於宋代軍隊吃了疫情的虧,所以對此很重視,但並沒有好的效果。當時有人也對預防疫情總結了三條措施:
“結營須避山川卑溼之地。其溼燥毒氣襲人口鼻者,則山瘴之虐癘生焉。又若寒暑之氣不節,夏寒冬燠,或夏傷於大暑,熱氣盛藏於皮腹之間,加以士卒之眾氣相蒸為溫臭,則時疫生焉。抑又所營之地,士卒不便水土之性、溫涼之氣,致陰陽二氣紊亂於腸胃間,則霍亂吐瀉生焉。斯之三者,眾氣生疾之地十有五六焉。故臨戎之際,得不預備之乎?”
可見,預防疫情的發生要從多方面注意,尤其對於出征駐紮的軍隊。首先要合理地選擇宿營地,並且要注意水土、飲食、寒暑、集體生活互相感染的因素。雖然,古代軍隊出征因戰鬥的需要不得不在很多不適宜的地方居住駐紮,又要集體住宿,集體飲食,但進入瘴疫頻發的地區,還是要相當小心注意,不然戰鬥還未開始,人員可能已損失大半。
戍守南方煙瘴之地
曹操揮之不去的陰影,岳飛打破疫情魔咒眾所周知,三國時赤壁之戰,曹操率領的大軍,因孫劉聯軍,火殺赤壁,而大敗。然而,很多人忽視了曹軍大敗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軍中出現大規模的疫病傳染。當時,孫劉聯軍主將周瑜已經預測,曹操“驅中國(中原)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果不其然,曹操大軍到達後,還未正式與孫劉聯軍交戰,大軍中已經出現疾病。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記載:“公至赤壁,與備(劉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歸。”這裡把“大疫”作為曹軍失利的首要因素,此言雖有為曹操失敗遮羞的的意味,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曹操大軍中確實出現大規模的傳染疫情。曹軍將士損失也肯定很嚴重,再加上赤壁之戰,曹軍大敗,這使得曹操不得不率軍返回。如果,曹軍沒有發生疫情,是否能及時反撲孫劉聯軍,也尚未可知。
赤壁之戰前
可見,疫情始終是出征大軍,尤其北方軍隊南征中,一個揮之不去的魔咒。一直到北宋時,仍對其束手無策。然而,到了南宋,這一魔咒卻被抗金名將岳飛所打破。岳飛應該是借鑑了北宋時所總結的關於預防疫情的措施。由於,古代醫術的侷限性,岳飛不可能從根本上消滅疫情,但他在預防疫情方面做得相當出色。他曾率軍在今天的湖南南部、廣東北部地區作戰。按說,士兵抵達到這種瘴疫肆虐的地方,免不了軍隊中會出現疫情。然而,《宋史·岳飛傳》中記載:“時以盛夏行師瘴地,撫循有方,士無一人死癘者。”岳飛的撫循有方,一方面是他在長期的實踐經驗中總結了一些避免疫情發生的辦法,一方面就是借鑑前人關於預防疫情的措施。行軍中,軍隊選擇宿營之地,一定不能選擇下溼之地,不然兵士容易染上疫病,連軍馬也吃不消。岳飛也應該首先考慮的是為將士們選擇合適的宿營地,再注意容易引起疫情的其他方面,最終才能讓自己計程車兵無一人死於疫病。
岳飛像
威風凜凜的將軍,殺氣騰騰計程車兵,面對敵人,視死如歸,血灑疆場,無怨無悔。然而,當他們面對那無影無蹤、橫行肆虐的疫病時,卻顯得那樣無助而渺小。征戰四方的大將軍馬援死不甘心;道武帝拓跋珪仰天長嘆;北宋軍隊出師未捷,損失大半;曹操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皇帝怕它,將軍怕它,梟雄也怕它,它就是如魔咒一般的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