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眾所周知,春秋後期,吳王闔閭率領伍子胥、孫武等人僅用三萬大軍便擊敗了楚國二十萬大軍,並且一度攻進楚國都城郢都,伍子胥為了給父兄報仇還將楚平王掘墓鞭屍,幾乎就要將楚國滅亡,誰知最後楚國大臣申包胥卻從秦國順利搬來救兵,加上吳國自己也發生了內亂,所以楚國才得以倖免於難。

那麼問題來了,秦國和楚國是什麼關係,前者為何要出兵相救呢?答案便是秦楚兩國在春秋時期的聯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至於秦楚兩國是何時開始聯姻的,我們不妨先來回顧一段歷史。

春秋中期有場非常著名的“城濮之戰”,此戰楚國慘敗於秦晉聯軍,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楚國再也沒有北上與晉國爭霸,晉文公得以順利稱霸諸侯。而秦穆公雖然因“秦晉之好”而與晉國維持著友好關係,卻也無法掩蓋兩國彼此暗中的激烈爭奪。

晉文公去世後,秦穆公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東出與中原諸侯爭霸,甚至不惜趁晉文公新喪而偷襲為鄭國。於是在公元前627年,秦晉兩國大軍在“崤山”這個地方展開惡戰,秦軍遇到晉國襲擊而全軍覆沒,歷史上稱之為“崤之戰”。自此,秦穆公更加仇視晉國,秦晉之好也變成了世仇之國。

此時南方的楚國也一直在尋找機會意圖稱霸諸侯,晉國由此成為楚、秦發展道路上的共同障礙,但楚、秦中的任何一方單獨對付晉國又都比較困難,所以秦穆公便產生了與楚國聯姻以結成聯盟的想法。

很快,秦穆公便釋放了公元前635年秦楚“鄀之戰”被俘的楚國大司馬,並以此為契機,雙方最終結盟。同時為了鞏固盟約,秦穆公還用聯姻的辦法來強化雙方關係,以至於後來的楚共王、楚平王、楚宣王都娶秦女為夫人,使得秦國和楚國成了相對固定的一個盟友。

這樣的聯盟當然也會體現在了軍事上,比如說在對晉國的戰爭中,秦楚組成的聯軍就曾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左傳·襄公九年》:“秦景公使士雅乞師於楚,將以伐晉,楚子許之。秋,秦、楚伐晉。楚子師於武城以為秦援。秦人侵晉,晉飢弗能報也。”

《左傳·襄公十一年》:“楚子囊乞旅於秦,秦右大夫詹帥師從楚子,將以伐鄭……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伐晉……鮑先入晉地,士魴御之,少秦師而弗裝置。壬午,武濟自輔氏,與鮑交伐晉師。己丑,秦、晉戰於櫟,晉師敗績。”

《左傳·襄公十二年》:“楚子囊、秦庶長無地伐宋,師於揚梁,以報晉之取鄭也。”

另外,除了對晉國作戰,秦楚同盟還有對別的諸侯國出兵的記載,比如說還一起滅掉了庸國:

《左傳·文公十六年》:“楚大飢,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師於大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以侵訾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庸人曰:「楚不足與戰矣。」遂不裝置。楚子乘馹,會師於臨品,分為二隊,子越自石溪,子貝自仞,以伐庸。秦人、巴人從楚師,群蠻從楚子盟。遂滅庸。”

當然,還有我們文章開頭提到吳楚柏舉之戰,楚國借到秦國的援軍順利擊退了吳國。春秋後期,楚國的王權時時受到來自臣子的威脅,因而引發了一系列的內部紛爭,比如說楚靈王、楚平王都是自立為王,而且不但自身殘暴異常,其手下無德無才的小人又妒忌賢能,以至於國內有能力的人不是被殺,就是被排擠出國,最著名的案例應該就是伍子胥了。楚國國內由此矛盾重重,國力被嚴重削弱,而此時吳國則在晉國的扶持下得以崛起,並逐漸成為為楚國揮之不去的夢魘。

公元前506年吳楚爆發了著名的“柏舉之戰”,吳王闔閭、孫武、伍子胥等人所率領的吳國軍隊借道蔡、唐兩國,乘船沿淮水而上,五戰五勝,直搗楚國郢都。楚昭王放棄郢都逃往隨國,楚國幾乎就要亡國了,因為此時楚國如果僅憑自己的力量,根本就無法阻擋吳軍的鐵蹄。

在此萬分危急的關頭,楚大夫申包胥往秦乞師。秦哀公考慮到楚昭王乃是他外甥,楚國滅亡只會有利於晉國,所以最終決定出兵救楚,而得到秦國援軍的楚國在後來的戰役裡大敗吳軍。

吳軍在楚地一敗再敗,國內又起了內訌,最終寸土未得,敗退而歸。雖然秦救楚的原因是多樣的,但很明顯楚昭王作為秦哀公的外甥,是秦國出兵的一個重要因素,可以說在這個生死存亡的緊要時刻,正是秦楚聯姻挽救了楚國。

其實秦楚聯姻,除了有助於自身的發展以外,對當時的“國際形勢”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雙方聯姻前,春秋的爭霸戰爭主要發生在是晉楚之間,而聯姻後晉國則陷於兩面作戰的不利境地,從而極大地牽制了晉國的力量。到春秋後期,晉國只得扶植楚國東南方的吳國來消耗、削弱楚國,晉楚爭霸演變成了吳楚爭霸,戰場也由中原轉移到江東地區。

還好楚國最終倚杖秦楚聯姻才免於滅國,並且還在國勢日趨衰落的形勢下,仍以春秋時代強國的身姿走進戰國時代。當然,秦楚雖然聯姻,但不代表雙方之間就不存在矛盾,因為一旦強大的晉國衰落下去,楚國與秦國之間正面衝突就在所難免,而這波瀾壯闊的一幕也即將發生在三家分晉以後戰國時期的舞臺上。

參考資料:《左傳》《戰國策》等

1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秦賦——秦朝的滅亡不是因為暴政,是因為步子邁得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