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存在,開局和結局驚人的相似。開國皇帝趙匡胤欺負後周孤兒寡母,在陳橋進行兵變,玩了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成為皇帝,開創了宋朝;三百餘年後,幼帝恭宗即位兩年即被迫投降元朝。宋朝從孤兒寡母手中奪來的江山最終也失於孤兒寡母之手。所以有人諷刺曰“當日陳橋驛裡時,欺他寡婦與孤兒,誰知三百餘年後,寡婦孤兒亦被欺。”
同時,趙匡胤確立的文官政治也被後世很多史學家詬病,認為宋朝之所以頻頻受金遼侵犯,完全是因為他改變了武人當政的局面導致的。這固然是有道理的,但是透過遊彪的《趙宋》,我卻覺得幸好趙匡胤當初定下了那樣的治國方針,要不然中國歷史的走向還真不知道是好是壞,是和是分。
首先說一說宋朝建國後,趙匡胤為什麼要確立文官政治的治國方針。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基本上家喻戶曉,很多人對此報以諷刺的態度。但是我們不妨再往前推一推,會發現自從朱溫迫唐哀帝退位建立後梁到後周的這50餘年裡,各地的將領無論是誰,不論出身,只要兵強馬壯就可以成為天子,後周的建立也是後漢樞密使郭威透過兵變得來的。所以,當後周只剩孤兒寡母后,即使沒有趙匡胤的黃袍加身,也會有其他野心家發動兵變,也許紛亂分裂的時間還會更長。
正因為五代這種“朝為比肩之臣,暮有君王之分”的不確定狀態,才使得趙匡胤在建國後下定決心掃除這種隱患,而究其本質,這種隱患的存在基本上是因為君弱臣強造成的。所以,也才有了“杯酒釋兵權”的那場戲碼。
其次說一說宋朝的各位帝王
趙匡胤雖然是透過發動兵變獲得的皇位,但是他本身並不弒殺殘暴。在他成為皇帝后,他封了柴榮的兒子王位,善待孤兒寡母,並且要求善待他們的後人。這在其他開國皇帝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這對孤兒寡母是對皇位最有威脅的存在,必除而快之。
再說他設的“杯酒釋兵權”的戲碼其實也是所有開國皇帝最為溫情的解決方式,既消除了隱患,也讓那些跟隨他的將領有一個富足生活的善終。
以上兩點足可以看出趙匡胤從骨子裡透出的仁善。他既不願意中原再陷入紛亂的戰爭,也不願他建立的王朝輕易被人奪去,所以他只能採取文官當政的方針,這樣他才能安然入睡。
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後代是否都和他一樣能成為明君,是否和他一樣文韜武略。
他的弟弟趙匡義性格比他強硬一些,也陰暗一些,但是當遭到接連兵敗的打擊後,開始產生了恐懼御外的心理,從而開始了消極的執政方針。比較值得讚揚的是趙匡義算是明君一個,在大是大非上,在忠臣良將上拎得清楚,當楊令公戰死後,他痛哭流涕,並且立即懲治了潘美和王銑。
但是他的文韜武略較趙匡胤已經遜色一些了,雖然有一顆雄心,奈何實力跟不上,所以最終也只能鬱鬱而終。
趙匡義之後的宋朝皇帝,幾乎都是守成派。宋朝是唯一一個國像家,家又像國的朝代。宋朝的皇帝幾乎沒有因為爭奪皇位而親人相殘的,要說有,只有趙匡義存在這樣的爭議。
要說宋朝的皇帝幾乎都是孝子,非但沒有你死我活的爭奪,更多的時候是禪讓,這也是宋朝和其他朝代截然不同的畫風。
前面有唐朝皇室的玄武門之變,武則天當政……,後面有明朝朱棣奪位大戲,唯獨中間的宋朝一派你慈我善,你謙我讓的畫面,所以宋朝的國更像家。
大部分的皇帝更像一個貴族公子哥兒,守著家產吃喝玩樂,只看到家裡的富麗堂皇,看不到外面的腥風血雨,即使看到了也只是往家裡縮一縮。
難得出個宋仁宗,銳意改革進取,但是最終還是夭折在家裡人的勸說中,太后哭鬧,皇后哭鬧,守舊大臣哭鬧……
最後說一說如果武將當政可能產生的後果
人善被人欺,這句話用在哪裡都適用,宋朝的皇帝從趙匡胤開始就沒有那種狠勁,如果同時代其他國家的皇帝也如此,那麼這便真的會是一個太平盛世。但是,周邊群狼環伺,仁慈便會付出血的代價。
趙匡胤建立宋朝時,他和趙匡義都是從戰場裡蹚出來的,雖然仁慈,但是很大程度上還能鎮得住場子,故而國家能夠安穩平和,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但是,後代們一樣仁慈,國家又比較富有,武力卻比較薄弱,環伺周圍的群狼自然便會蠢蠢欲動。但是他們卻守著趙匡胤定下的文官當政的治國方針,不敢啟用武人,即便敵人的騷擾已經令其無限煩惱,也不願放棄祖宗家法。比如南宋宋高宗對待岳飛,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如果他們放棄文人當政,國家就會走得更長遠麼?我覺得不一定,甚至滅亡更早。因為自趙匡義之後的宋朝皇帝,沒有一個能武,他們大多數文還可以,所以如果換武人當政,如果其中出了異心者,也許輕易就能推翻宋王朝,讓江山改姓。
畢竟,宋朝沒有第二個楊令公,也沒有第二個岳飛。
如果單單是江山改姓並不可怕,怕的是又重回五代十國那樣混亂的局面。畢竟誰也不能保證奪得江山的人就能夠保得住江山。
所以,宋朝能夠延續三百餘年,還真是多虧了趙匡胤定下的治國方針,只不過長期守舊,不思進取,不思革新,使得國家積貧積弱,在表面繁榮下實則風雨飄搖,成為外族侵犯欺辱的羔羊,三百餘年的江山有二分之一的時間處於苟且偷生的屈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