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壬午兵變暫時平息了閔妃派和大院君派之間的政爭,事大黨與開化黨之間的矛盾又急劇激化,在日本的陰謀策劃下,親日的開化黨依靠日本公使和公使館衛兵的支援,於1884年(甲申年)發動了流血政變,朝鮮國家經歷了又一次劫難。開化派又分溫和開化派與激進開化派,溫和開化派的代表為:金弘集、金允植、魚允中等;激進開化派以金玉均為首。

為獲得日本的支援,開化黨不惜以國家利益為籌碼,1883年,日本與朝鮮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如《朝日電纜敷設條約》《朝日通商章程與海關稅目》《仁川日本租界》等,擔任外務協辦的洪英植,外衙參議的金玉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金玉均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8月,清軍在馬江戰敗的訊息傳來,開化黨越益輕視中國,積極密謀暴動,11月12日,李鴻章收到袁世凱發自朝鮮的告急:朝鮮意不受制中國,將要擺脫中國,袁世凱認為三數年後行跡必彰。

中法戰爭

10月30日,日駐朝公使竹田進一郎返任後,立即與開化黨協商計劃行動;

11月19日,金玉均承召入對,高宗受其蠱惑,遂親手密敕,授以生殺大權;

11月25日,竹田與金玉均商定了政變計劃;

12月1日,開化黨主要成員樸泳孝處制定了行動細節與分工,決定12月4日舉事。

12月4日晚,開化黨人郵政局總辦洪英植舉行宴會,中國商務總辦陳樹棠、各國公使、朝鮮官員出席,獨日本公使竹添稱病未至。

玉均派人在郵局附近民房縱火。禁衛大將閔泳翊聞聲出外觀看,當即被預伏的日本武士刺傷。預會人員紛紛逃散。金玉均闖入昌德宮,謊稱中國駐軍作亂,請高宗召日使率兵入衛,將國王裹脅至景佑宮。高宗事後釋出的告示雲: “竹添即帶兵入宮,圍繞御座,派土官生徒十餘人把門,禁止我國人出人,呼吸不通。”25日晨,開化黨借日本兵勢殺左營使李祖淵,前營使韓圭稷,後使尹泰駿,輔國閔臺鎬、趙寧夏,總管海防閔泳穆,中官柳在賢等七大臣。

黨人自封官職,組織政府。洪英植、金玉均、樸泳孝、徐光範、徐載弼等黨首均分居要職,並頒佈施政綱領:第一條,不日陪還大院君;第二條,廢止朝貢虛禮。這兩條是要清算與清朝的宗藩關係。

4日晚,中國駐商務委員陳樹棠逃回公署,飛函袁世凱前往彈壓,袁世凱前往郵局、宮門、漢城街道、宮牆四周皆無人,至天將曉,收隊回營。

5日,朝鮮大臣紛紛至中國兵營乞援,袁世凱不願與日軍起衝突,拖至晚八時,袁世凱率清軍、朝軍進宮營救國王,日軍與開化黨不支而退,日軍敗退後,開化黨武裝紛紛逃散,金玉均敗局已定,竹田背棄開化黨,退回公使館。

7日,竹田又燒燬使館,逃往仁川,金玉均、樸泳孝、徐光範等中堅人物皆逃亡日本。深夜,清兵在北門關帝廟迎回朝鮮國王,開化黨的“三日政權”被推翻。

袁世凱

此次事變,朝鮮人民仇恨日本,見日本人即打,日使館被焚;

此次事變,中國軍陣亡10人,朝鮮大臣被害者10餘人,士兵陣亡10餘人,百姓死91人,大將軍閔泳翊重傷,日兵死33人,開化黨死9人。

12月8日,井上馨到達漢城,與朝鮮全權大臣金弘集談判,朝方提出追究竹田責任,引渡金玉均,日方主張不追究事變責任,只談善後,朝方屈服。

1885年1月9日簽訂朝日《漢城條約》,日本是甲申政變的罪魁禍首,反倒向受害國朝鮮索取了謝罪、賠款、懲兇等條款。

1885年4月18日,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簽訂,主要內容是:

一、議定中國撤駐紮朝鮮之兵, 日本國撤在朝鮮護衛使館之兵弁,自畫押蓋印之日起,以四個月為期,限內各行盡數撤回,以免兩國有滋端之虞。中國兵由馬山浦撤去, 日本國兵由仁川港撤去。

二、兩國均允勸朝鮮國王教練兵士,足以自護治安。又由朝鮮國E選僱他國武弁一人或數人,委以教演之事。嗣後中日兩國均無派員在朝鮮教練。

三、將來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天津談判,伊藤雖沒有達到迫使中國議處統將、償恤難民兩項條款,卻使中國答應撤回駐朝軍隊, 日本獲得對朝出兵權,這是日本外交的一大成功。

天津會談,確定了中日同時從朝鮮撤軍的原則,又為中國保留了出兵權,1885年7月21日,三艘中國輪船齊泊馬山浦,將清軍四營官兵及軍裝馬匹子彈等,全數運回捋順,分扎江內東西兩岸炮臺,與該處舊有各營聯絡操防,控馭渤海門戶,準備隨時馳援朝鮮。

2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臥龍諸葛身為‘高富帥’的代表,為何最終娶了個醜女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