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法律的發展歷史,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縮影,法律體系中最為鮮明的就是刑法的發展。
羅翔老師被稱為司法界的男神,他在網上幽默風趣的講解刑法知識,常常用張三來舉例,因此“法外狂徒”張三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閱讀羅翔老師的《刑罰的歷史》中國歷史中刑名的發展,有了一個非常系統的瞭解。
刑罰是歷史躲不開的一面
這本書詳細講解的刑罰的由來,以及各種刑罰制度的演變,變遷,非常詳盡,可以說一窺千古,知道人類文明並非平地而起,空穴來風,刑罰的過程是人類思想,克服普遍人性,走向理性的過程。同時,本書中記載的歷史知識,補足了一些以往所不知道的知識。
在清朝電視劇中,常常有所謂發配寧古塔,配披甲人為奴情節,原來寧古是滿語六的意思,塔是個的意思,相傳清皇族祖六兄弟居住在這裡,所以得名,現在是黑龍江省寧安市。披甲人屬於八旗制度中的一支。這在清代屬於最殘酷的流放刑罰,清初詩人吳兆騫曾因罪發配寧古塔,受盡寒苦,好友顧貞觀想透過明珠之子納蘭性德之手施救,直到二十三年之久,才成功。此段,歷史傳奇羅老師在書中娓娓道來,令人別有一番思索。
中國歷史上刑罰觀
在中國歷史上,存在著兩種刑罰的觀念,一種是提倡刑罰只是勸人從善的工具,應該減刑適用,另一種是認為亂世就用重典,刑罰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百姓不敢再犯法。
酷刑和慎刑在歷史上反覆糾葛,慎刑是儒家所提倡的,可是法家的理念,就是重刑名之學,秦以法家立世,嚴刑峻法自不待言,最終也以其滅亡。漢代主張內聖外王,其實核心也是法家,刑罰也是很殘酷的,只是在文景之治時候,才有所收斂,可見刑罰的文明與剋制,與政治的清明有著必然的聯絡。
刑罰與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關係
總的來說,刑罰具有雙重性質,一方面它是社會所必須的,是維護普通人生命財產權益的工具,另一方面在中國古代,它又是封建帝王為了戕害百姓,維護自己統治的工具。在書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封建帝王,往往有法不依,比如明代時有將軍毀壞皇室陵寢,按照律法免官就是,可是皇帝偏偏法外處罰,將其凌遲處死。
再比如廷杖這種刑罰,就是帝王可以按照個人的喜怒哀樂,責罰大臣,隋煬帝、唐玄宗,乃至明太祖都喜歡廷杖群臣,達到自己威懾的作用。廷杖對於古代讀書人的身心戕害,影響極大。
羅翔老師的書,言語平實,厚度與寬度俱佳,從閱讀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刑罰的歷史與人類歷史處在,同一緯度的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