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喜讀聖賢書,最愛議人性的顏小二,今天和大家聊聊慈禧,和她的夜明珠。
夜明珠在我國古代屬於比較少見的東西,若不是大富大貴的人家,家裡有一顆夜明珠便是了不得的事情,而到了清朝,慈禧入殮的時候,嘴中便放了一顆價值連城的大夜明珠。
人們做事總是有自己的目的的,那麼慈禧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呢?抑或者這背後有什麼淵源呢?這其實與我國自古以來的喪葬文化有關。
而慈禧嘴裡那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其“用途”在市面上大抵有以下幾種觀點。
1、起到顯示身份的“作用”自古以來,我國就有陪葬的習俗,家境越是優越的人家,他們的陪葬品就越多。
我國古代將“天”看作“意志之天”,一段時期,我國古人對存在“鬼神”一事深信不疑,當然現代科技已經證明,古代古人眼裡的“鬼神”,最初只是古人看待神秘莫測的大自然或者說一些帶有壓倒性力量的自然現象的一種方式,隨著社會的變遷,這些說法便漸漸成了體系,甚至被有心人利用,鞏固自己的權位,這些便是後話了。
而古人相信人死以後,靈魂是不滅的,墓穴裡的陪葬品作用之一,就是供人死後使用。地位越尊貴的人,自然陪葬的東西就越難得。
而慈禧嘴巴里的夜明珠,不是一般人可以擁有的,因此有人認為這個夜明珠是用來顯示尊貴身份的。
這種時候可能就有朋友問了,夜明珠陪葬可以放在墓穴的任何地方,為何要非要放在嘴裡呢?這就要說說陪葬文化裡面的一個習俗“壓舌”了。
2、“壓舌”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喪葬文化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早在春秋時期,孔子所宣揚的“禮”,是以西周的“五禮”為基礎的。
這“五禮”分別是被稱為吉禮的祭祀之禮,被稱為嘉禮的冠婚禮儀,被稱為賓禮的賓客禮儀,被稱為軍禮的軍旅禮儀,以及被稱為凶禮的喪葬之禮。
而這五禮中,古人對祭祀之禮和喪葬之禮尤為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在儒家思想中,喪葬之禮的作用,更多在於慰藉生者,喪葬之禮的莊重與正式、陪葬品的昂貴等等,這其實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生者對死者這個人,以及對其地位的尊重。
而往嘴巴里放東西,也就是所謂的“壓舌”,其實就是喪葬之禮中一個在後世演變出來的小習俗。
關於為何要在嘴巴里放東西,這裡有幾種說法。
一種是說,這麼做就為了讓人知道“少說話,多做事”,畢竟多說多錯。據記載,武則天時期,死囚犯的嘴巴里會放上木塊,大抵是“少說話,多做事”的意思。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壓舌”可以延緩屍體腐爛,這種說法中的“壓舌”一般是玉器,比如玉蟬,寓意重生,或者是慈禧這樣昂貴的夜明珠了。
要說玉器防腐這一說法的起源,在西晉葛洪的《抱朴子》中可找到蛛絲馬跡。
他在文中提到“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不朽”,於是,古人大抵借題發揮,認為在屍體九竅放入玉器,可以達到不朽、防腐的效果。
至於現實是不是這樣呢?自然不是的。現代科技證明了,夜明珠和玉器肯定是不能用來屍體防腐的,而夜明珠以夜晚發光得名,夜明珠的出現,則是因複雜的地質變化,發光物質聚集到礦物中的結果。
多說一句,在我國古代,壓舌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窮人也會在自己親人死去以後,往嘴裡放上一點東西,也算是個心理慰藉,比如會放上一把米等等。
3、總結綜上所述,我們知道,慈禧嘴裡的那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大抵是與古代“壓舌”習俗有關,一方面是顯示她的尊貴地位,一方面可能也與古代人認為玉器、夜明珠這類東西對屍體有淨化、防腐功效有關。
實際上,嘴裡價值連城玉器、夜明珠這類壓舌,除了會引來盜墓賊的覬覦,對於死去的人進行防腐、淨化之類的作用,在科學上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