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交錯的老地方,讓人彷彿回到了那個年代,在聊城這片土地上,無數革命先烈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獻出了生命 。
那些紅色記憶就像一顆顆珍貴的寶石,點綴在聊城的過往裡。那些停滯了的血液,現在流淌進聊城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聊城將載著這些寶物向前飄蕩,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孔繁森同志紀念館
“是七尺男兒生能捨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
孔繁森同志紀念館是聞名全國的紅色文化名勝,坐落在東昌湖的西北隅,紀念館以圖片、實物、場景、多媒體等形式,生動地展示了孔繁森同志壯麗的一生。
進入序廳,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尊深色的孔繁森同志雕像,雕像之後,是一片皚皚雪山,孔繁森同志就是將他的一生貢獻給了這片雪域高原。浮雕精細刻出的雪山模樣,極具立體感和藝術感,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這兩處雕像,分別展現的是他手抬擔架搶救病人和關心、探望老人的場景。正因為孔繁森同志的默默堅守,才有了西藏地區的和平和發展。
“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撒高原。”
範築先烈士紀念館
樓北大街上,有一處青磚灰瓦的建築,深紅色的大門上掛著一塊橫匾,刻著梁漱溟先生題寫的“範築先烈士紀念館”八個大字,這就是紀念民族英雄範築先的地方。
庭院中心是一通用黑色大理石雕成的石碑,正面鐫刻著鄧小平同志親自題寫的“民族英雄範築先殉國處”。
這尊白色雕像上,範築先一身戎裝、手持短槍,眼神看向遠方,堅定而有力。
歷史記載,1938年11月,日軍侵犯聊城,年過花甲的範築先身先士卒,帶頭殺敵。雙方血戰多時,範築先手臂負重傷,仍堅持裹傷再戰,最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
範築先用鮮血澆灌了解放聊城的道路,聊城人民唯有追思慎遠、珍惜當下,讓中華民族不怕犧牲、甘於奉獻的精神的永垂不朽。
馬本齋烈士陵園
在冀中平原的抗日戰爭中,馬本齋率領的回民支隊創造了輝煌的戰績,被稱為“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
進入馬本齋烈士陵園大門,迎面就是毛澤東同志題詞的“馬本齋同志不死”碑。
碑廳前,是朱德將軍的題詞碑。
1944年,馬本齋因長期的戰爭生活操勞過度,積勞成疾,於莘縣不幸逝世。“永垂不朽”紀念碑長立於此,寄託著人們對革命先烈的無限緬懷。
魯西北革命烈士陵園
魯西北革命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大王寨鄉東丈八村西北隅,是為紀念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時期壯烈犧牲的先烈們修建的,是魯西北地區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
烈士紀念塔迎著大門高高聳立,塔尖是一顆巨型五角星,一層塔壁周圍鑲嵌著石碑,刻有在抗日戰爭時期英勇犧牲在魯西北的936位烈士的名字。
園內有數百個烈士陵墓,墓區的松柏蒼蒼,革命烈士精神在這裡流芳百世、永垂千古。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對新時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具有深遠意義。
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役紀念園
當年劉伯承、鄧小平在山東省陽谷一帶強渡黃河,無畏無懼,他們用獻血鑄就了解放戰爭的偉大轉折,也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黃河洶湧,戰士們手握長槍和紅旗無畏艱險、一往無前,英勇的身姿感動了無數中華兒女。
渡河廣場的中央,有一座用花崗岩製作的人物雕像,雕像連底座共高4.763米,代表著1947年6月30日強渡黃河這天。
中共原清平縣委舊址
臨清市李圈村,一個看似不起眼的農村,因為包含著眾多紅色元素而顯得不同尋常,清平縣第一個黨組織、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和清平縣委曾駐紮在這裡。
誕生於戰爭年代,經歷了中國革命各個歷史時期的風雨洗禮,清平縣第一黨支部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在清平縣委舊址、清平縣第一黨支部牆上懸掛著“入黨誓詞”、“清平縣全境形勢圖”,館內還擺放著當年的煤油燈、提燈、紅陶壺、水碗等。
李恩榮建立了清平縣地方黨組織領導的第一支抗日武裝工作隊,這個簡單古樸的小院兒就是他的故居,院內還有他於1932年挖的地道等。
中共魯西北地委舊址
中共魯西北地委舊址位於冠縣縣城南街老城區,由一處四合院和一處二進院組成,現存房屋10間,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魯西北地區重要的革命歷史遺蹟。
在這裡,可以回顧黨組織在冠縣產生、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再次唱響這首革命的讚歌。
文物承載著歷史的印記,把一段段扣人心絃的歷史場景重現。感人的故事、簡陋的工作環境和老一輩革命家為國為民的大無畏精神,使一個個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
重溫那段歷史,更讓我們感嘆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斯人已逝,精神長存。那艱苦奮鬥的精神,我們將銘記心中;那段用鮮血鋪就的道路,我們會謹慎前行;那些彌足珍貴的紅色記憶,在我們心中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