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有什麼區別,今天我們來掰一掰。

我們稱呼古代帝王一般都不直呼他的名字,比如說李隆基如何如何,李世民如何如何,而是用“號”來代替。

號,一般有三種:諡號、年號廟號,比如漢武帝武,這個就是諡號的稱呼,“武”是對他這一生的概括性總結,諡法當中說:威強敵德曰武。而漢武帝的爸爸漢景帝,他的爺爺漢文帝,文、景也都是諡號。

諡號一般分三種:表揚型、同情型批評型

比如:文、景、武、桓,這些都是表揚型的諡號。說明這個皇帝在世的時候是有功德、有功績的。

而同情型的,比如:漢殤帝百天繼位不到一歲就掛了,很同情他,就給了他個“殤”字,諡法當中說:短折不成曰殤。還有漢衝帝一歲繼位三歲崩。所以諡法當中說:幼少短折曰衝,而除此之外還有,比如:楚懷王,還有齊湣王,這些都是同情型的時候。

而除了同情型的時候,還有一種就是批評型的,就是在位期間基本沒幹啥好事。比如:周幽王。淫德滅國曰幽;商紂王,殘義損善曰紂

而在唐代以前,給皇帝基本上都是一字,是最多在前面加一個“孝”字,比如漢孝武帝劉徹,所以我們一般稱呼他都是用諡號,齊桓、晉文、景帝、文帝都是如此。

而且這一時期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的,只有那些有功德、有功績的皇帝才有廟號,也就是專門給他設立一個廟來祭祀他。而沒有廟號的皇帝就沒有自己獨立的廟,只能歸於祖廟,接受共同的祭祀。比如漢靈帝就沒有廟號,所以也就沒有自己獨立的廟。

廟號的稱謂一般都是,比如:明太祖、清聖祖、宋太宗、唐太宗等等,一般來說:開拓稱祖,守成曰宗,第一代皇帝都叫什麼祖,第二代皇帝叫什麼宗,比如宋仁宗、明神宗等等。

當然也有特例,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實際上朱棣一開始的廟號是明太宗,後來嘉靖皇帝給改成了明成祖。清朝廟號為祖的有三個: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

這裡面值得一提的是劉邦,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他的諡號是“高”。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劉邦應該是漢太祖,就和明太祖朱元璋一樣,或者我們叫他漢高帝,就像我們稱呼漢武帝一樣。但是叫高祖也不能算錯,因為諸葛亮在《隆中對》裡就說“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所以漢太祖,漢高祖、漢高帝都是劉邦的稱謂。我們稱呼為漢高祖,是因為司馬遷在《史記》中稱為高祖,其實和太祖高皇帝的合稱。

而從唐代開始,皇帝諡號的字數就越來越多。比如李世民的諡號是: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李隆基是: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宋以後就更長了,到了明清,諡號一般就一二十個字,這時如果你還稱諡號的話就太麻煩了。漢朝時,諡號都是很嚴格的,就兩字,第一個字還是“孝”,後面的跟的字才是真正的諡號,除了漢光武帝劉秀,他的諡號是“光武”,不是“孝武”,因為“孝武”這個諡號是漢武帝的,重複了。

而且漢朝的廟號也很嚴格,如有廟號的皇帝: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文帝)、漢世宗劉徹(漢武帝)、漢中宗劉詢(漢宣帝)。

而且從漢朝以後,基本上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所以這一時期我們稱皇帝就不稱諡號而改稱廟號了,比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明成祖等等。但是這樣稱謂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因為幾乎歷朝歷代都有那麼幾個一樣的,比如宋朝就有宋神宗,而明朝也有明神宗。所以從明朝開始稱呼皇帝就不再稱廟號,而是稱年號,比如嘉靖、萬曆、康熙、乾隆等等。

在明朝以前,皇帝的年號都是隨便改的。但凡有點兒大事兒,比如災荒,比如軍功,就改一個年號。甚至有的時候皇帝自個高興,也改一個年號,所以這一時期一個皇帝有好多個年號。比如漢武帝年號在位54年,就有11年號:

漢武帝使用的年號:

建元(前140-前135)

元光(前134 -前129)

元朔(前128-前123)

元狩(前122-前117)

元鼎(前116-前111)

元封(前110-前105)

太初(前104-前101)

天漢(前100-前97)

太始(前96-前93)

徵和(前92-前89)

後元(前88-前87)

建元、元光、元狩、元鼎、元封等等都是漢武帝的年號。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當了皇帝后,認為年號換來換去太麻煩了,於是就規定一個皇帝只能有一個年號,比如他自己就用了一輩子洪武,因此朱元璋也是洪武大帝。還有後面的永樂大帝朱棣、正德皇帝、嘉靖皇帝、萬曆皇帝、崇禎皇帝。到了清朝,這一點也被很好繼承了,也是一個皇帝一個年號,這個大家就比較熟悉了,如: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皇帝、嘉慶皇帝、道光皇帝、咸豐皇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末代皇帝宣統。

此刻,對於諡號、廟號、年號,相信大家也都清楚了。

漢高祖:劉邦,實際上為漢太祖,高皇帝

明成祖:朱棣,稱廟號,也可稱年號永樂皇帝

漢武帝:劉徹,稱的是諡號,其諡號為“孝武”,故稱漢孝武帝,簡稱漢武帝

11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慈禧第一次見洋人送的燈泡,點亮後大喊2字,如今我們還在這樣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