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聯合金朝滅遼以後,以寸功而沾沾自喜,不備軍武,不強國勢。殊不知,沒了遼朝,金朝也就沒有了後顧之憂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不過兩年左右的時間,金太宗便下詔伐宋,兵分兩路,直指宋朝都城開封
宋朝守城之人聽到金軍南侵的訊息,直接假借名義討回京城不說。徽宗以及大部分朝臣的第一反應竟然是求和
只是金人攻宋的決心堅定,沒有給他們求和的機會,宋徽宗更是直接讓位給自己的兒子宋欽宗趙恆,一副爛攤子,全都甩在了趙恆身上
趙恆被迫反抗,然他也並不是有大才能的人,內心更是畏懼金人,邊戰邊求和,最終金人迫於形勢撤軍
然當年八月又捲土重來,而宋朝君臣還在為權利勾心鬥角。這一次,可沒有他們在求和的機會
金軍過黃河防線,直逼東京,破城而入。欽宗在青城齋宮向金軍二帥獻上降表,受盡凌辱
不僅如此,金軍更是在城內搜刮金銀財物,索取貢女。徽宗和欽宗及所有皇室成員,都被擄北上。金朝就是不希望南邊再有合法繼承人復辟,給金朝帶來麻煩
當然,金人也知道此時,他們還沒有實力徹底控制整個中原,各地的勤王兵馬正在趕來,所以他們決定在此處建立一個不姓趙的傀儡政權
金軍的刀劍之下,宋朝百官也只能商議另立異姓天子的問題。為了不讓金軍屠城,他們只能妥協,推一人應命
此人便是張邦昌,靖康元年做過兩個月的宰相。金人放話若有不從者,便北上押赴金營,東京城裡所有人都只得被迫表示擁戴張邦昌
張邦昌卻是一個忠厚老實的人,冊封禮當天是準備自殺已全報國之心的,只是被人以一城生靈勸誡,這才作罷
傀儡政權國號“大楚”,與金以黃河為界。冊封儀式上,張邦昌痛苦,表示自己不願叛立
張邦昌此言並不是裝模作樣,確實是事出無奈,不得已而從之。雖然他是主和派,但是對趙氏皇權的忠心,卻也是真真切切
坐上皇位之後,他始終不立年號,不坐正殿,不受群臣朝賀,不用天子禮儀。大內宮門上都貼有“臣張邦昌謹封”的封條,恪守為人臣子的本分
他與後來金朝又扶持的偽齊政權,是天差地別的。劉豫才是一個知道自己存在的作用,而不斷向南宋發難的叛國之人
當金軍北歸之後的第二日,張邦昌便在呂好問的建議下,派人尋訪康王趙構。第九日便迎接哲宗廢后孟氏入宮,尊為元祐皇位,垂簾聽政。他自己就退位,仍居太宰一職
“大楚”傀儡政權,僅僅存在三十二日,便在一定程度上,就將皇權還到了趙氏手中
至於趙構其人,當初奉命出使金營,中途折返相州。東京告急,他雖應召勤王,然並沒有親自前往,只派副元帥前去,他自己逃亡濟南
是以沒有被金軍擄去金營,接到張邦昌派人送來的傳國玉璽後,他知道自己是徽宗諸子中僅剩的親王,是現如今最有資格登上皇位的人
沒有猶豫,直接移師南京應天府,五月一日在府衙即位,改元建炎元年,是為宋高宗,孟氏交出政權
即位之初,高宗便說過,知道張邦昌是逼於無奈,不會追究於他。然而眾朝臣卻認為張邦昌大義有虧,完全忘了當時他們的添磚加瓦
特別是被任命為右相的李綱,不依不饒的要求處置張邦昌這種叛國之人。高宗本就認為張邦昌有僭越之舉,內心的天平不自然的就偏向了李綱
不過一個月的時間,張邦昌便被貶官賜死。所謂的忠心,終是逃不過君主的猜疑
張邦昌也許大義有虧,但若以此就判定他叛國,似乎也過於苛責,本就不是他心中所願,金軍脅迫之下的無奈之舉
他也想一死了之,但還是為了全城人的性命,做了這不義之人。哪怕之後,他以極快的速度向趙氏歸還了政權,也無濟於事
早已被公議所不容,更加被皇權所不容,也許死,是他唯一的歸宿。只是揹著如此罵名,心中怕是也有幾分不甘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