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寫到,遼太祖徵渤海國回師途中突然病逝,他的皇后述律平用鐵腕平定了朝局,但是她依然不能舒展眉頭,為何呢?
遼太祖在位的時候,仿效漢制已經立長子耶律倍為皇太子已經十年,理論上皇太子現在即位是順理成章,但是這個強勢的太后舉棋不定,長子耶律倍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曾經向父親建議立孔廟,並按時祭祀,得到父親的的贊同和賞識,耶律倍才華橫溢,對漢學精熟,對陰陽,音律,針灸,醫藥無所不通,還是一個丹青高手,以擅長畫馬而名重一時,畫作流傳至今,被臺北故宮博物院儲存。遼太祖確立他太子,應該是想讓他像漢制一樣,嫡長子繼位的。
述律皇后的次子耶律德光,能征善戰,20歲就擔任了天下兵馬大元帥,還有一個三子耶律李胡,沒有文韜武略,沒有任何功勳,性格殘暴,但是作為母親卻溺愛他,也許這個兒子的一股狠勁也最像她吧。儘管她最愛幼子,但是論資排輩,現在述律皇后也知道還輪不到李胡登基。
皇帝只能在長子和次子之間選擇,憑心而論,述律平不喜歡大兒子,原因就是耶律倍過度推崇中原文化,她認為耶律倍一旦登上皇位,就會用儒家文化把勇猛強悍的契丹人改造成只會吟詩作畫的書生,這是崇尚草原文明的述律皇后覺得整個國家發展的後果堪憂。
讓述律平感到欣慰的是,與耶律倍相比,次子耶律德光武略出眾,而更合她口味的是,德光娶的是她的親侄女,在長子和次子之間,她選擇了後者。
為了把次子扶上皇位,她先後用強權把前朝的重臣拉去殉葬先帝,在受到大臣質疑的時候,她揮刀砍下自己手腕去為先帝殉葬,這樣的行為震懾了當時群臣,她樹立了極大的權威。就在這樣的氣氛中,述律平的濫殺行為,使當時朝廷漢族官員感到朝不保夕,許多漢人逃離了草原,連皇太子耶律倍也誠惶誠恐向母后請命,大元帥耶律德光勳望宜承大統,於是在公元927年,25歲的耶律德光即契丹帝位,是為遼太宗,述律平也成了應天皇太后。
當了皇帝的耶律德光對母親的斷腕舉動十分敬佩和感激,他在遼上京城專門建造了斷腕樓,還立碑紀念。但是述律平並沒有因為耶律倍主動讓位而放下警惕,耶律倍為東丹國王,不久她就下旨,將東丹國國都遷至靠近契丹的遼陽市,以便於看管耶律倍,接著述律平又強迫東丹國的百姓遷移別地定居,失去了權力的耶律倍,厭倦了政治的耶律倍開始寄情山水,他每天在山上讀書作畫,填詞唱曲,然而這一切還不夠,德光一連兩次親臨耶律倍的府邸瞭解情況,還派人監視耶律倍的一舉一動,面對咄咄逼人的形勢,耶律倍實在難以忍受。
公元930年11月,他決定投奔後唐,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然後帶領幾十個隨從,經海路從遼東出發,在山東半島的登州登陸,這個事件歷史學家稱之為,"太子出奔",登州當時是中原王朝後唐的領土,耶律倍帶了妻子高氏,隨從四十多個,他的船隊所帶的東西中,最多的就是萬卷書。
後唐以天子的儀仗迎接這個失位的太子,應該說一開始對他是禮遇有加的。但是,五代十國時期,朝代一般是不太穩定,最初禮遇他的皇帝因為有人奪位而遭遇不測,而耶律倍也不幸捲入皇權的鬥爭中,僅僅過了六年,由於契丹的加入,後唐的現任皇帝不敵石敬塘和契丹的聯軍,當石敬塘兵臨城下,後唐末帝李從珂就帶著後唐的國璽,表示與江山共存亡,然後舉族登上洛陽城內的宣武樓,縱火自焚而死。作為一個皇帝李從珂寧死不降,也算有一點血性。
但是他在自焚之前,卻想讓耶律倍和他一起自盡,李從珂之所以要殺耶律倍應該是窮途末路時的一種報復心理使然,因為他本身是可以和石敬塘對抗的,但是契丹收了石敬塘的幽雲十六州這份大禮以後,就插手後唐和石敬塘之間的戰事,把後唐逼到國破家亡。那他心裡自然想著耶律德光逼得我自焚,我就拉你大哥墊背,就想讓耶律倍陪葬。
耶律倍當然不從,李從珂就派宦官在耶律倍滑州節度使府邸內把他殺了。耶律倍多姿多彩的人生就這樣落幕了,時年3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