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對日軍的高科技優勢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為了解救戰俘營中的士兵,美軍竟然出動戰鬥機參加劫獄,最後幾乎零傷亡大獲成功!
故事要從1944年的太平洋戰場說起,隨著盟軍兩棲部隊步步進逼,駐紮在菲律賓的日本陸軍部隊已是強弩之末。在極其絕望的情況下,看守戰俘營的日軍部隊開始殘忍地處決關押在戰俘營中的盟軍俘虜。為了能搶在被日本人處決之前拯救戰俘,盟軍發動了多場奇襲行動,突襲菲律賓境內的數座戰俘營,其中之一就是坐落在菲律賓卡巴那圖市郊的卡巴那圖戰俘營。
▲
1943年1月,菲律賓卡巴那圖日軍戰俘營的一角,這是日軍在菲律賓境內建立的其中一處戰俘營
卡巴那圖戰俘營的歷史,還要從臭名昭著的“巴丹死亡行軍”說起。1942年4月9日,在孤立無援、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隸屬美軍遠東陸軍部隊的72000名士兵被迫放下手頭上的武器,向圍攻他們的日本陸軍部隊投降。在被俘獲後,日軍殘忍地驅趕著這七萬餘名飢腸轆轆的盟軍戰俘,從巴丹半島的最南端強行軍至112公里外的聖費爾南多市。一路上,有近兩萬名盟軍戰俘死於傷病、飢餓以及日軍的殘忍處決。
▲
1942年,菲律賓境內的奧康納戰俘營內,剛剛完成巴丹死亡行軍的盟軍戰俘正在走進這處戰俘營,注意他們製作了簡易的扁擔來抬運那些因為太餓或者太渴而走不動的同伴
最終,大多數完成行軍的盟軍戰俘,都被送往位於菲律賓中部的奧唐納戰俘營。不過,戰俘們在這裡逗留的時間非常短,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被日軍派往東南亞戰區內的各個“施工工地”——緬甸的“死亡鐵路”與日本本土的各個工廠和礦山。當日軍於1943年關閉奧唐納戰俘營時,營內殘存的數千名戰俘被分散到菲律賓境內其它新建的戰俘營內。其中一座負責關押分散戰俘的營地,便是位於卡巴那圖市郊以東5英里外的卡巴那圖戰俘營。
▲
卡巴那圖戰俘營倖存者繪製的畫作,描繪其中一名關押在此的戰俘正在喂其同伴喝水
1944年末,隨著盟軍兩棲部隊反攻菲律賓,狗急跳牆的日軍開始處決在菲律賓戰俘營中關押的盟軍士兵,以免戰俘被盟軍登陸部隊解救。12月14日,看守巴拉望戰俘營的日軍士兵將150名盟軍戰俘趕入防空洞內,並且將點燃的汽油桶滾入洞內將他們活活燒死。共有139名戰俘在這場屠殺中身亡,僅有11人趁亂逃出生天。這些逃脫的戰俘最終被菲律賓游擊隊拯救,並且將其安全地送到美軍手裡。
▲
戰爭結束後,美軍士兵正在發掘巴拉望大屠殺事件中遇難者的遺骸,這起大屠殺事件徹底震驚了美軍高層,最終催生了卡巴那圖戰俘營的救援行動
1945年1月7日,其中一名在巴拉望大屠殺中獲救的盟軍戰俘尤金·尼爾森,向美軍情報部門闡述了大屠殺的相關情況。當美軍高層獲悉相關細節後,深感不安的他們確信狗急跳牆的日軍必定會再次做出類似的殘忍之舉。因此,美軍高層決心實施一系列突襲行動,趕在日軍殺光所有人之前,救出所有關押在菲律賓境內的盟軍戰俘。
此時,最需要解救的一處營地,便是卡巴那圖戰俘營。當時,盟軍的兩棲大軍已經在卡巴那圖市西北方的林加延灣登陸,正朝著呂宋島內陸深處挺進,而卡巴那圖市正好處在盟軍主力部隊的前進道路之上。如果沒能在美軍主力部隊抵達前救出卡巴那圖戰俘營內的戰俘,殘忍的日軍肯定會在撤退之前將其統統殺害。為了拯救卡巴那圖戰俘營中的盟軍戰俘,第6集團軍司令沃爾特·克魯格將軍找來了隸屬第6遊騎兵營的營長亨利·穆奇少校。他要求穆奇少校組建一支特殊小分隊,並且帶領其滲透至敵軍後方,解救被關押在卡巴那圖戰俘營中的盟軍士兵。
臨危受命的亨利·穆奇少校,他是第6遊騎兵營的營長
臨危受命的穆奇少校迅速行動,他挑選了第6遊騎兵營的C連和F連作為突襲小隊的主要力量,這支部隊主要由121名精銳的美軍遊騎兵組成。與此同時,來自第6集團軍的精英特種偵察小隊——阿拉莫分隊的14名特種兵也加入到這場救援行動中。在行動中,阿拉莫分隊的成員將會負責執行最為危險的戰俘營抵近偵察任務。除此之外,來自當地菲律賓游擊隊的上千名游擊隊員將會在行動中為穆奇少校提供協助,他們的指揮官是胡安·帕喬塔上尉。
菲律賓游擊隊的指揮官,胡安·帕喬塔上尉,他與他的游擊隊將會成為此次行動的關鍵
與這支不足兩百人的特遣小分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對手的日軍第105師團擁有13000餘名士兵,佔據了絕對的兵力優勢。在1月下旬,負責防守菲律賓的第105師團正在美軍的重重打擊下拼死反抗。按照日軍的計劃,隸屬第105師團的獨立步兵第359大隊將會沿著公路馳援卡巴那圖市。該部的大隊長大藪富雄少佐原計劃會在30日率部抵達卡巴那圖戰俘營,並且在營中過夜,但是他的計劃卻被上級駁回了。按照上級的新計劃,第359大隊的千餘名士兵將會在戰俘營以東1.5公里外、卡布河的東岸紮營。等待後續指揮機關抵達邦卡邦後,再越過河上的橋樑,並且穿過戰俘營門口後繼續沿著公路向卡巴那圖市方向行軍。
1月27日夜,參與突襲行動的全體隊員在第6集團軍的總部內聽取了由集團軍情報人員提供的簡報。情報員向眾人簡單介紹了監獄四周的地形、監獄內部預估關押的戰俘數量,並且告知行動小隊執行“入侵者”任務的盟軍夜間戰鬥機將會遠離監獄區域。而在完成解救任務後,攜帶戰俘的救援小隊將會得到盟軍空中力量的全力掩護。完成簡報後,執行滲透偵察任務的14名阿拉莫分隊成員先行出發,提前潛入敵後收集情報。而由穆奇少校帶領的121名遊騎兵部隊成員,則於28日的凌晨5點搭乘卡車前往位於奎姆巴的美軍前沿陣地。他們將從這裡出發,通過山間小徑穿越日軍的前沿陣地,到戰俘營以北5公里外的巴朗卡雷村與當地的菲律賓游擊隊會合。
▲
遊騎兵小隊深入敵後解救戰俘全過程示意圖
一支由百餘人組成的游擊隊小隊成為了穆奇少校隊伍的嚮導,他們帶領著穆奇少校的部隊穿過日軍的重重防線,向著位於敵後深處的巴朗卡雷村進發。在這過程中,穆奇少校曾不止一次與巡邏的日軍部隊相遇,但在游擊隊員們的協助下,他們最終都能夠化險為夷。一次,前進中的隊伍碰上了一輛正在看守公路橋樑的日軍坦克,由於無法從橋面上穿越,穆奇少校的小隊和游擊隊員們只好偷偷摸到乾枯的河床上匍匐前進,從橋洞底下越過公路。這期間,駕駛坦克的4名日軍乘員不斷地在橋上用日語大聲說笑,他們絲毫沒有察覺到正有一整個加強連的兵力正悄悄地從自己的腳下溜了過去。
1月29日凌晨6點,穆奇少校帶領的遊騎兵小隊抵達了巴朗卡雷村,與負責前置偵察的阿拉莫小隊成員會合。他們向穆奇少校彙報了戰俘營周圍的地形情況:戰俘營位於卡巴那圖——邦卡邦公路的南側,營地四周被茂密的叢林包圍著。然而,在營地和叢林之間有著一片很寬廣、很平坦的開闊地。任何試圖襲擊營地的人,都只能從這片開闊地上發起衝鋒——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將會淪為日軍機槍的活靶子。
▲
卡巴那圖戰俘營營區結構示意圖
限於偵察時間有限,阿拉莫小隊並沒有能夠刺探到營中日軍的具體數量,以及他們的重武器配備情況。穆奇少校對此深感失望,由於部隊深陷敵營之中,他決心要速戰速決,在29日夜拿下這座營地。就在穆奇少校做出這番決定的同時,負責指揮游擊隊的帕喬塔上尉趕到了巴朗卡雷村。聽聞穆奇少校的這番決定後,帕喬塔驚呼道:“這簡直就是自殺!”根據帕喬塔上尉的游擊隊線報,有大股日軍部隊正在沿著公路朝戰俘營方向運動——這正是前文所提到的日軍獨立步兵第359大隊——如果不先摸清楚對方的底細就貿然施襲,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菲律賓戰役期間,與美軍部隊協同作戰的菲律賓游擊隊員,他們為美軍的反攻行動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幫助
當帕喬塔上尉將游擊隊收集到的情報一一奉上之後,穆奇少校終於打消了“速戰速決”的念頭。他決定將襲擊行動的時間推遲到30日的晚上,並且騰出一整天的時間籌劃偵察和作戰方案。在當地菲律賓游擊隊員的協助下,阿拉莫小隊的偵察員們化妝成當地的菲律賓農夫,進入一間距離戰俘營不到300碼的廢棄小屋內,對營區進行抵近偵察。這一次,他們得以確認營地內3座“碉堡”(實際上只是混凝土護牆,配有茅草製作的遮陽頂)、2輛坦克(它們因為發生故障而被放置在戰俘營車庫內)、迫擊炮陣地和數座了望塔的具體位置,並且確定了營地日軍看守的人數——約200人。而就在阿拉莫小隊確定營地內日軍部署的同時,帕喬塔上尉也收到了日軍第359大隊正在卡布河東岸紮營的訊息。按照帕喬塔上尉獲得的最新情報,與步兵一同在河岸上紮營的,還有4輛負責馳援卡巴那圖市的日軍坦克。因此,這支日軍部隊的威脅絕對不可低估。
負責抵近偵察戰俘營的阿拉莫偵察小隊成員,他們經過了嚴格的特種作戰訓練,個個都是化妝偵察的能手
根據帕喬塔上尉的資訊掌握了所有敵情動向後,穆奇少校立刻開始著手籌劃戰俘營的突襲計劃。按照穆奇少校的計劃,120名遊騎兵和14名阿拉莫小隊成員將會在80名游擊隊員的指引下,分成兩隊從營地的西翼發動襲擊。其中,有70名遊騎兵組成的主力將會從戰俘營正面發動攻擊,攻入營內解救戰俘,而由余下人組成的另外一隻小隊則會從戰俘營的側面和後方發動襲擊,開火攻擊營中的日軍,掩護營內的救援行動。為了吸引日軍的注意,避免他們注意到地上正在匍匐逼近出發陣地的遊騎兵,穆奇少校還通過無線電要求後方派來一架P-61“黑寡婦”戰鬥機在戰俘營上空盤旋,吸引日軍守衛的注意力。當遊騎兵們成功解放戰俘營後,菲律賓游擊隊將會安排數十輛牛車趕到營內,接走那些被日軍折磨到飢腸轆轆、虛弱不堪的盟軍戰俘。
▲
菲律賓當地農民使用的牛車,在這場行動中,游擊隊特地準備了大量的牛車,用於運輸體力有限的戰俘
而除了襲擊營地的戰鬥方案外,穆奇少校還安排帕喬塔上尉的游擊隊負責遲滯增援營地的日軍部隊。為了阻擊有坦克支援的第359大隊馳援戰俘營,帕喬塔上尉安排了近千名菲律賓游擊隊員在卡布河西岸設伏,他們打算在戰俘營戰鬥開始後,通過預先設定的定時炸彈炸掉卡布河上的公路橋,並且伏擊任何試圖向戰俘營方向推進的日軍。與此同時,帕喬塔上尉還安排了另外一股游擊隊,到前往卡巴那圖市區方向的公路設定路障設伏,以阻截從卡巴那圖市區方向馳援戰俘營的日軍。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夜間戰鬥的過程中,美軍的夜間戰鬥機部隊將會為襲擊行動提供全程空中掩護,攻擊任何膽敢通過公路駛向戰俘營的日軍車輛。
一架來自第425中隊的P-61夜間戰鬥機,翼下掛滿了火箭彈,這些夜間戰鬥機不僅要負責攔截夜襲的日軍轟炸機,同時還肩負著襲擊道路上日軍車隊的任務
30日下午17時,當所有準備工作完成後,負責執行突襲任務的遊騎兵小隊從位於戰俘營北方的小村莊普拉特羅出發,步行前往各自的出發陣地。在出發前,全體美軍部隊成員都在他們的左肩上綁上了一條白色的布條——這是與菲律賓游擊隊事先約定好的敵我識別標記。經過45分鐘步行,襲擊小隊抵達了營地西側750碼的樹叢中。他們將會在保持待命,直至負責吸引注意力的P-61戰鬥機出現為止。
稍早時分,位於呂宋島登陸場不遠處的林加延機場上,一個來自美軍第547夜間戰鬥機中隊的機組正在為這場特別任務做準備。負責此次任務的飛機是由肯尼斯·R·施裡貝爾上尉駕駛的愛機“欲擒故縱”號,在這場任務中,施裡貝爾上尉的飛行特技表演技術將會成為襲擊行動成敗的關鍵。17點25分,完成準備的施裡貝爾上尉機組,駕駛著飛機從機場騰空而起,直奔位於60英里外的卡巴那圖戰俘營。
▲
第547夜間戰鬥機中隊的“欲擒故縱”(“Hard to get”)號,由肯尼斯·R·施裡貝爾中尉駕駛
下午18點35分, 2具R-2800“雙黃蜂”引擎發出的轟鳴聲打破了戰俘營上空的寧靜氣氛。在施裡貝爾上尉的操縱下,“欲擒故縱”號開始在戰俘營上空上下翻飛,表演各式各樣的特技飛行動作。眼看營地裡的日軍看守都被這架外表奇特的夜間戰鬥機給吸引住了注意力,負責實施突襲行動的遊騎兵們抓緊時機,紛紛匍匐到地上朝著各自的出發陣地爬去。駕駛戰機盤旋吸引注意力的施裡貝爾上尉回憶道:
“
我能清楚地看到地面上的遊騎兵們,他們正朝著戰俘營的方向爬去。我發現只有少數幾個日軍哨兵站在戰俘營四周的崗哨塔上。這批遊騎兵想要出其不意地除掉這些日本哨兵,避免他們將戰俘營裡面的戰俘統統殺掉。
”
在戰俘營內部,被囚禁的盟軍戰俘們也注意到了施裡貝爾上尉的“欲擒故縱”號。然而,盟軍戰俘卻不敢輕易對這架飛機招手示意,因為沒有人能夠確認這架飛機到底是日本人的,還是美國人的——畢竟當他們被俘的時候,P-61“黑寡婦”還是正在開發中的絕密機型。突然間,其中一位戰俘開始向他的同伴們宣稱這絕對是一架友軍飛機,因為他看到了“欲擒故縱”號機鼻上那衣著暴露的美女塗鴉——這可是美軍航空兵獨有的傳統文化!
描繪欲擒故縱號在戰俘營上空上下翻飛表演特技的畫作
在施裡貝爾上尉的幫助下,滲透到營地後方、負責火力支援的遊騎兵小隊於19點15分抵達攻擊陣位。按照計劃,突襲行動將會在19點30分開始。然而,當錶針指向30分時,位於營地後方、負責開槍示意進攻的掩護小隊並沒有發出訊號。原來,負責在戰俘營後方掩護的小隊發現了一間位於他們陣地後方的可疑小屋。為了避免腹背受敵,他們決定派人上前檢查屋內情況。
當確認後方安全後,戰俘營後方的支援小隊在19點45分發射了一枚紅色訊號彈,示意戰鬥開始。頃刻間,位於戰俘營北、東、南三側的碉堡、塔樓與守衛宿舍被漫天飛舞的子彈淹沒了。面對遊騎兵們的火力壓制,營地內的日軍守衛們被徹底打蒙,不知所措的他們根本無法招架這場突如其來的猛攻。在戰俘營的正面,負責看守營區大門的日軍衛兵在短短30秒內被遊騎兵們全數撂倒。眼看時機已到,負責在戰俘營前方發起主攻的遊騎兵們一擁而上,他們一邊跑過戰俘營門前的公路,一邊往營區內投擲手榴彈,同時還拿著步槍不斷開火,對營區內的日軍守衛進行持續火力壓制。
▲
描繪美軍遊騎兵攻陷卡巴那圖戰俘營大門的畫作
最先衝到大門位置的,是負責破拆大門門鎖的西奧多·理查森下士。他掄起自己的湯普森衝鋒槍,一個勁地用槍托朝著大門門鎖上砸去。然而,日軍的門鎖實在太結實,湯普森衝鋒槍的槍托實在沒法解決。於是乎,理查森下士拔出自己的佩槍,準備直接把這門鎖打爆。就在此時,一名日軍衛兵衝了出來,舉起步槍將理查森下士的手槍打飛在地。幸運的是,這名日軍沒有得到第二次開槍機會——隔壁的戰友眼疾手快,抄起他的勃朗寧自動步槍,將這名日軍打成了篩子。倒黴的理查森下士再次撿起自己的佩槍,並且將大門的門鎖一槍打爆。
就在理查森下士推開大門的一剎那,一個黑影突然從旁邊現身,用英語大聲對他喊道:“這怎麼回事?!”最初,理查森下士以為這只是一名友軍。但這個黑影突然轉過身來,用日語對營區內大喊。理查森和同伴們迅速反應過來,抬手一槍幹掉了這位不知所措的倒黴蛋。隨著戰俘營的大門敞開,執行突襲救援任務的遊騎兵們蜂擁而入,開始在營區內與殘餘的日軍守衛激戰。
電影《大突襲》中,遊騎兵開火襲擊戰俘營正門塔樓的場景
轉眼間,營區內的崗亭、守衛宿舍、指揮部等建築都被子彈打成了馬蜂窩,三面受敵的日軍守衛們正徒勞地抵抗著。為了先發制人,負責操作巴祖卡火箭筒的反坦克小組在衝進營區後,迅速利用掩體抵近日軍停放故障坦克的車庫。在短短50碼的距離上,他們使用巴祖卡火箭筒對車庫連開三炮,直接把車庫和裡面停放的日軍坦克轟上了天!與此同時,另一座日軍用於停放卡車的車庫也受到了遊騎兵們的“重點關注”。他們“慷慨”地將大量的子彈傾瀉在這座車庫上,把裡面停放的卡車打成了火球。當一批睡眼惺忪的日軍衝出宿舍,朝著車庫方向衝去時,車庫的火光讓他們的身影完全暴露,這群形同活靶子的日軍很快就被遊騎兵們撂倒了。
就在戰俘營方向打響第一槍的同時,由帕喬塔上尉指揮的游擊隊員們,也在卡布河公路橋方向與日軍第359大隊爆發激戰。正當日軍試圖從公路橋渡河、增援戰俘營的時候,埋設在橋上的定時炸彈炸響了,切斷了他們的去路。與此同時,埋伏在卡布河西岸的游擊隊員們紛紛開火射擊,將第359大隊的士兵們壓制在原地無法前進。這時候,一輛裝有機槍的日軍裝甲車開了上來,不斷地朝著游擊隊的伏擊陣地開火。不過,它很快就被游擊隊員們用巴祖卡火箭筒擊毀了。在混亂中,倖存的日軍車組試圖棄車逃跑,但是卻在跳車時被游擊隊的機槍火力逐一撂倒。
▲
卡布河阻擊戰示意圖,菲律賓游擊隊在這場戰鬥中近乎全殲了日軍獨立步兵第359大隊
回到戰俘營中,當遊騎兵們將營區內的殘餘日軍統統剿滅後,他們向天空中發射了第二枚紅色訊號彈,向外圍阻擊的游擊隊示意戰俘營內情況已被控制,並且開始解救被困在營中的盟軍戰俘們。由於時值黑夜,營區裡的戰俘們根本不知道外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有的人認為是游擊隊襲擊了戰俘營的大門,而其他人則驚恐地以為是日軍正在有組織地屠殺戰俘。當戰俘們看到前來營救的遊騎兵時,不少人都以為他們是“日本人”——畢竟,此時的美軍制服和單兵裝備已經與他們被俘的時候大不一樣。在戰俘營外,遊騎兵們開始大喊:“我們是來救你們的!我們是遊騎兵!”但是戰俘們卻迴應道:“你們看起來根本就不像美國人!”“遊騎兵是什麼鬼單位?!”一些戰俘甚至害怕地跑到自己的鋪位上藏起來,遊騎兵們不得不將他們逐一從床上拖出來才行。
▲
行動中獲救的美軍戰俘,他們中的一些人狀態是如此的不堪,以至於要用擔架轉移運輸
儘管已經獲救,但是一些戰俘們仍然對這一切抱有戒心,他們甚至連走向大門都害怕,這迫使遊騎兵們不得不一邊推搡著他們,一邊大聲呵斥道:“給我趕緊滾出來!”隨著時間推移,戰俘們終於意識到這一切是真的,他們開始歡呼,不少人甚至喜極而泣。就在這些健康戰俘獲救的同時,另外10名生病的盟軍戰俘也被成功解救。然而,他們大多數人都極度虛弱,一些人甚至懇求道:“讓我死在這裡吧!”看到眼前的情景,負責為小隊醫療工作的軍醫詹姆斯·費雪上尉簡直不忍直視。他告訴戰俘們:“你們就要回家了。”然而,其中一人還是沒能熬過來,他在距離戰俘營大門不到10碼的地方去世了,死於嚴重的心臟衰竭。在兩名遊騎兵和兩名游擊隊員的帶領下,獲救的戰俘們迅速離開營地,朝著潘帕嘉河方向走去。
而在卡布河公路橋方向,原本負責阻擊日軍第359大隊一部的菲律賓游擊隊,活生生地把這場阻擊戰硬是打成了殲滅戰。在游擊隊的圍剿下,退守河東岸的日軍士兵在堅持了不到半個小時後就開始向後潰敗。儘管還有小部分負隅頑抗的日軍殘餘堅守陣地,但是他們都被游擊隊的機槍火力壓得抬不起頭來。向後潰退的日軍依然時不時地使用擲彈筒朝游擊隊開火,但當他們的4輛坦克被游擊隊員們用巴祖卡全數敲掉後,日本人終於放棄了。
電影《大突襲》中,描繪菲律賓游擊隊使用火箭筒敲掉日軍坦克的橋段
與此同時,在救援小隊撤退的必經之路——卡巴那圖市以北、去往黎剎的公路上,負責提供空中火力掩護的P-61夜間戰鬥機發現了一隊搭乘汽車試圖南下增援卡巴那圖市的日軍部隊。由於救援小隊會在稍晚時分橫穿這條公路,所以在空中提供掩護的夜間戰鬥機必須消滅任何在公路上活動的敵軍車輛。經歷過最先進P-61戰鬥機的炸彈、火箭彈、機炮掃射“三重奏”後,公路上的日軍車隊被徹底殲滅,倉皇逃竄的日軍在公路上留下了12輛卡車和1輛坦克的殘骸。
▲
描繪P-61夜間戰鬥機在清晨時分襲擊日軍機場的作品,在P-61夜間戰鬥機的壓制下,阻擋在公路上的日軍車隊被徹底殲滅
完成撤離任務後,負責突襲戰俘營的遊騎兵小隊在20點45分發射了第三枚訊號彈,示意讓營地內的遊騎兵和負責在外圍阻擊的游擊隊撤離戰鬥。然而,帕喬塔上尉和他的游擊隊員正打得起勁,他們直到夜裡22點左右才開始陸續撤退。不幸的是,在撤退的過程中,其中一名參與營救行動的遊騎兵羅伊·斯威奇下士被同伴們誤認為是敵軍。他被友軍連開兩槍擊中要害,隨後便因為搶救無效而不幸陣亡。
▲
在美軍空中支援的掩護下,遊騎兵們利用牛車將被解救出來的戰俘送回美軍戰線。
在游擊隊組織的牛車車隊幫助下,完成救援任務的穆奇少校帶領著小隊成員和戰俘們,搭乘50餘輛牛車朝著美軍戰線方向撤退。一路上,美軍的晝間和夜間戰鬥機為這支小隊提供了不間斷的空中掩護。當友軍的P-51“Mustang”戰鬥機在頭頂上盤旋時,不少戰俘手舞足蹈地揮舞起自己的雙手,向天上的美軍戰機示意。最終,撤離小隊於31日的上午在塔拉韋拉以北的公路上與美軍大部隊匯合,結束了這場驚險的敵後營救任務。
▲
行動結束後,美軍使用卡車將所有獲救的戰俘運送至戰地醫院接受救治
縱觀整場營救行動,美軍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迅速整合了當前可用的兵力和偵察力量,派出特遣隊穿插到敵後執行營救任務,最終拯救了被困在卡巴那圖戰俘營內關押的552名戰俘,使其免遭日軍的屠殺。而最為讓人稱道的是,在整場營救任務中,只有1名參與營救行動的遊騎兵和1名戰俘不幸死亡——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而除了美軍的遊騎兵以及偵察小隊外,菲律賓游擊隊的活躍表現,也是左右整場戰鬥的關鍵因素。游擊隊員中很多人都是淪陷前菲律賓正規軍軍人,他們已在敵後忍辱負重多年。在戰鬥中,他們的表現絲毫不比遊騎兵們遜色。在卡布河阻擊戰中,日軍第359大隊幾乎被菲律賓游擊隊全殲,僅有大隊長大藪富雄少佐以下約200人成功撤退,原本千餘人的步兵大隊近乎全軍覆沒——由此可見,菲律賓游擊隊在此次戰鬥中可謂是功不可沒。
▲
與遊騎兵們並肩作戰的菲律賓游擊隊員,他們在這場突襲行動中殲滅了近一整個日軍步兵大隊,可謂是功不可沒
還沒等二戰結束,這場富有傳奇色彩的戰俘營突襲行動就被好萊塢導演們搬上了大銀幕。在1945年6月,由好萊塢影星、著名的“西部片之王”約翰·韋恩主演的《重返巴丹》中就插入了這場經典的營救行動。然而,最為精彩的一部作品,莫過於好萊塢導演約翰·達爾在2005年拍攝的戰爭電影《大突襲》。在影片中,約翰·達爾準確地還原了這場突襲的諸多細節,使之成為了所有關於此次行動的電影裡面,最為還原史實的一部作品。
▲
描繪卡巴那圖大營救的電影作品《大突襲》,該作品準備還原了這場突襲行動的諸多細節
在戰爭結束後,美軍將戰俘營內因傷病和日軍虐待而死亡的2656具盟軍戰俘的遺骸挖掘出來,並且重新進行安葬工作。為了紀念在卡巴那圖戰俘營內死去的盟軍將士,菲律賓政府最終把將原屬於戰俘營的土地捐贈給美軍,用於修建紀念公園。今天,卡巴那圖戰俘營的原址已經被改造為一座戰爭紀念公園。在公園入口的兩側,人們修建了兩個由大理石製成的紀念碑,上面銘刻著所有在卡巴那圖戰俘營內不幸喪命的盟軍戰俘的名字。
▲
今日卡巴那圖戰俘營紀念公園內聳立的紀念碑,上面記錄了每一位在此逝去的戰俘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