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有很多爭議的地方。
比如,是否美化大秦和嬴政?
但嬴政的功績絕對配得上他千古一帝的美譽?
《大秦賦》
《大秦賦》在刻畫嬴政滅六國的情節上,是以一種肯定的態度來編寫。
比如,在取得垣城、蒲陽、衍氏三地後,嬴政(張魯一飾)的第二戰是“滅趙國”。
嬴政欲利用郭開(劉冠麟飾)來和趙國結盟,到時趙國沒了秦國這個後顧之憂,就會欺凌韓魏燕等小國。
關東六國則會向秦國求援,嬴政就可用仁義之師的口實出兵趙國。
《大秦賦》
嬴政和趙偃(蔣毅飾)自小就有過節,加上秦趙數十年宿怨,要趙偃入咸陽與嬴政簽訂合盟難如登天。
也因此,這段劇情才顯得重要。
嬴政讓頓弱(趙成順飾)假裝出使燕齊兩國,然後被趙偃捉到邯鄲。
廟堂之上,頓弱說嬴政要和燕齊兩國結盟,以此伐楚的事。
《大秦賦》
趙國是關東六國實力最強。
秦趙交戰數十年,秦國也沒有討得多少便宜。
正常情況是不會先打趙國,這樣會給其它五國坐收漁利的機會。
所以,嬴政伐趙的機率最低。
趙偃正是瞅準這一點,才斷定嬴政要出兵的是楚國。
只要嬴政出兵楚國,到時他可攻打燕韓魏三個小國。
只要拿下燕魏韓三國的城邑,趙國就有實力和秦國抗衡。
但是,趙偃這個判斷是基於秦國會先打楚國。
趙偃沒料到,嬴政真正要打的是他的趙國。
正是這個錯誤的判斷才讓趙偃一步步掉進嬴政設好的圈套,直至最後的失敗。
《大秦賦》
這段秦趙兩雄的博弈是劇情一大看點,所耗劇集也挺多。
例如,嬴政馴服郭開為大秦所用,郭開的貪生怕死和自私自利。
趙國廟堂上的君臣不和,還有嬴政設計誘使趙偃入秦合盟,趙偃的多疑與膽識等等。
中間還插入嬴政和燕太子丹,趙佾(李肖寧飾)找人刺殺趙偃的故事,以及一些古代行兵打仗的段落。
《大秦賦》
而趙偃之所以慘敗給嬴政,用現在的話來講,叫做戰略定位錯誤。
從最開始在邯鄲被頓弱所騙決定入秦和嬴政和盟,他沒有考慮到所有情況,雖然秦國攻打趙國機率最低,但不代表沒有。
最後讓龐媛(臧金生)大軍不顧秦軍動向,直逼薊城,趙偃只看到攻打燕韓魏的好處,卻沒有想到最壞的結果。
趙偃正是忽略了這些,所以才做出錯誤的戰略定位,進而導致最後的慘敗。
《大秦賦》
暫且不論歷史,《大秦賦》所編設的七國交鋒的情節是很有警醒意義。
在面對大環境所做的選擇和決策,每一步看似無關緊要,但卻是至關重要。
稍有不慎,就全盤皆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