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李鴻章是繼曾國藩死後清朝第一名臣,有人說他是為了一己私利而創辦了北洋海軍,靠著鼓吹日本威脅來養寇自重。也有人說李鴻章是真的為了整個清朝盡心盡力,為鴉片戰爭之後的清朝續命數十年,總之各自有各自的看法,但總的來說還是支援李鴻章的人居多,而且隨著年紀的增長對於李鴻章的理解都是越來越深刻。
清朝晚期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不願提起又不得不提起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面,無論是上到皇親國戚還是下到貧民百姓都過著十分屈辱的生活。整個國家的力量因為數百年的閉關鎖國早已經和世界脫節。
李鴻章在晚清的複雜形象
中國昔日引以為傲的軍事技術和實力在19世紀西方列強的眼中就是一個笑話,所以中國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中國人骨子裡面卻銘刻著不服輸的基因,落後就要捱打讓無數中國人之中的開明人士開始放下過去的天朝上國姿態去向西方人學習,這裡面最重要且對後世中國影響最深的就是後世哪位譭譽參半的李鴻章李中堂大人了。
李鴻章是清朝後期的著名臣子,他被慈禧太后依靠為心腹,在西方人的眼中,李鴻章就是清朝的全權代表,而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只不過是和英國光榮革命之後的血統象徵罷了,在清朝百姓的眼中,李鴻章是高不可攀的存在,無論是在哪裡基本上都有著莫論國事的警告。
而在外國人的眼中,清朝是一個愚昧落後的大國,這裡的百姓貧窮保守且固執,但李鴻章卻是少見的開明之人,就連甲午戰爭之中清朝的對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都評價李鴻章是清朝數萬萬中國人之中唯一可以和列強爭一長短之人,他也曾經感嘆如果自己和李鴻章互換位子,身處清朝的話,那自己可能還沒有李鴻章做得好,這就是晚清李鴻章的一個基本形象,下面要說的是李鴻章遠赴海外為清朝購買軍事武器的故事。
李鴻章的無奈
李鴻章是大清的中堂大人,背後擁有年收入9000多萬兩白銀的大清國庫,按照常理來說他應該不會為了錢而發愁,可李鴻章這一次的遠赴海外購買武器就是被窮困所迫而不得不放棄當時最先進的軍事武器。
事情是這樣的,為了打造一支近代化的軍事部隊,從曾國藩他們那一輩人就開始在中國境內大量設定工廠,聘請外國人來華指導,這樣以便為清朝打造一支不弱於西方人的軍隊,可是西方人也是十分精明,他們根本不願意把最好的軍事技術教給中國人,所以清朝為了得到最先進的軍事武器,每次都要攜帶大量白銀前往歐洲英法各國購買,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李鴻章時期。
李鴻章考慮到英法兩國過去經常坑大清,虛報各種武器價格。這一次去的並不是英法兩國,而是剛果崛起的德國,參觀的是德國著名軍事武器製作公司,這些外國人知道李鴻章背後的清朝十分富有,就給他推銷了當時最新生產出來的馬克沁機槍,這種機槍是由英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在1883年發明出來的。
這種機槍的優點就是能夠連續射擊,而且後坐力小了很多,我們可以想象要是在清朝數萬大軍兩軍對壘的時候,另外一方有數十挺馬克沁機槍進行掃射,那將是一種什麼樣的場面。
李鴻章聽到德國人的介紹之後十分感興趣,也覺得這種機槍手訓練不用像傳統弓箭手訓練耗費幾年的時間,基本上幾個月就可以學會熟練的使用馬克沁機槍,他從心底裡覺得這個馬克沁機槍十分適合中國士兵使用,但當他問了這個機槍一分鐘消耗多少子彈的時候,德國武器商驕傲的說一分鐘至少會打出去600發子彈。李鴻章聽完後大驚失色,擺了擺手說這機槍消耗子彈太快了,大清子彈不多,用不起這種槍。
後面的李鴻章把所有的錢都砸在北洋海軍上面去了,可是甲午戰爭中國還是敗給了日本。而今天,中國日益富有強大,中國人再也不用因為子彈不足而擔憂了,這足以告慰李鴻章的在天之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