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含義:
緩兵之計:延緩對方進攻的計策,指拖延時間,然後再想辦法。
成語故事:諸葛恪[kè]是三國後期東吳的重臣,官拜太傅。
太傅這個官職可大可小,可強可弱,但諸葛恪這個太傅是個貨真價實的重臣,直接參與軍國大事的擬定和決策。但也就是這麼一個重臣做出了許多讓人瞠目結舌的事情,而緩兵之計也是發生在他的一個故事之中。
話說孫權死前託孤兩位大臣太傅諸葛恪、大司馬呂岱。但這個大司馬在之後沒有什麼存在感,所有的軍國大政都被諸葛恪握在手中。
此時的魏國完全掌握在司馬師和司馬昭的手裡。司馬師聽說孫權已死,心裡那統治全宇宙的熱情立馬點燃,點兵遣將開始攻打吳國。有了前車之鑑,這軍國大權不能丟,所以就讓司馬昭統領三軍。
讓人意外的是,司馬昭的三十萬人馬被東吳大將丁奉的三千人馬殺了個措手不及,灰溜溜得跑回了老家。
隨後趕來的諸葛恪一時熱血衝過頭,決定要趁機攻打中原。但畢竟是一國太傅,沒有完全喪失理智,這邊自己推進,那邊連結蜀國的姜維協同進攻。
但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在一個叫新城的地方被阻住了前進的腳步。故事的高潮也在這裡。
諸葛恪攻打了數月,直接下令:怠慢著斬!
於是將領都開始玩命攻打,眼看就要攻下城東北角。守城將領定下一計:讓一個嘴皮子麻溜的人,帶著魏國的國法來見諸葛恪。此人對諸葛恪說:魏國的法度規定,如果守城的將領堅持一百天還沒有等到支援,就可以出城投降而不拖累家族了。現在大人已經攻打了就是多天,能不能暫緩幾天,我們就自己出城投降了。
這就是魏國將領的緩兵之計,想要延緩諸葛恪的進攻節奏,為自己修補城牆。
諸葛恪這個吳國的重臣,就這樣相信了對方毫無憑據的言語,停止進攻。
這也太好騙了!你以為結束了嗎?並沒有!
魏國將領修補好城牆,對著諸葛恪就是一頓大罵。諸葛恪被氣得不行,率領部隊繼續進攻。可還沒等部隊打到人家的牆角下,諸葛恪就被一箭射中腦門。雖然沒有被一箭帶走,卻也將諸葛恪進攻中原的計劃射死了。
怎麼說呢,要是一個武將被人射中了,我可以理解,可你是太傅啊,咋還自己衝出去了呢。
結束了嗎?並沒有!
吳國兵敗,諸葛恪十分羞愧,託病不上班。皇帝一看這情形,就趕緊親自去諸葛恪家裡慰問,大臣們也紛紛效仿前去拜見。
本來挺正常個事,結果諸葛恪的奇特腦回路又把這個事給整飛了。他害怕別人對他議論,就先下手為強,蒐集別人的過失。輕的就發配邊疆,重的就直接砍首示眾,鬧得大家都人心惶惶。
一個大臣能夠有此作為,一個詞來形容:幼稚!
還沒完呢。諸葛恪還讓自己的心腹統領御林軍。御林軍可是皇帝的護衛,諸葛恪也不想奪權篡位,想不通為什麼有這操作。皇帝一看這諸葛恪太過分了,再加上其他大臣的謹言,直接設宴殺死了諸葛恪。
諸葛恪雖然位極人臣,但總是做出一些逗比的事情。實在是想不通孫權為何如此看重諸葛恪,將吳國的未來都託付在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