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河南開封人們生活的土地下,深埋著數座不同朝代的古老城池,它們如同疊羅漢般層層摞起,當地的人們稱之為“城摞城”。
這種舉世罕見的地理奇觀讓人們感到震驚的同時,也向世人昭示著在逝去的時代裡,這片土地上曾經遭受過多次毀滅性的災難。但在災難的面前,那時的百姓卻沒有選擇舉家搬遷,而是一代代堅守故土,在毀滅後的城池之上繼續重建家園。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被世界名地的歷史學者公認為最能反映出宋代百姓生活的畫卷,它也是一千多年前宋朝的國都東京城市面貌的真實寫照,氣勢恢宏的城門,車水馬龍的酒樓,街頭兩側的商鋪,好一派東京夢華。
《清明上河圖》區域性
開封地下“摞”著不同朝代的城池開封的地理位置處於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依賴於黃河,而黃河作為唯一的天然地理屏障,用來抵禦外來的敵人侵犯。同時,開封藉助黃河水大力發展水道,修建運河,為當時繁榮的商品經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然而,也正是在黃河水的滋養下,古代的開封城被黃河裡面的泥沙一次又一次的所掩埋。
在金代時期,黃河河道開始向南進行改變流淌路線,接下來的一千多年的時間裡,黃河出現決口就多達300多次。其中,奔流而洩的黃河水流入開封城內就有七次。
據史料中記載:公元1305年,黃河出現一次大規模的決口,黃河水將整個開封城全部淹沒在泥沙之下,浩浩蕩蕩的黃河水既帶動了宋朝開封城的繁盛,也將開封城給埋沒了。
黃河改道圖
開封城一次又一次的遭黃河水淹城,卻又一次又一次的在原址上拔地而起,在同一片地域上,不同時期的開封城池相繼而建,為我們留下了舉世罕見的“城摞城”這一地理奇觀。
在考古學上,“城摞城”體現的是不同時期文化層的相互疊壓,從上而下,如今的開封土地下面依次疊壓的有:清代的開封城,元代的汴梁城,金代和北宋的東京城,唐五代的汴州城,以及戰國時期魏國的大梁城。
開封城內的一條洋溢著宋代風情的御街,被認為是世界上從古至今唯一一個不曾變動過的城市中軸線。也就是說,深埋地下的數座不同朝代的城池都是以這條御街為中軸線而建造。不同朝代的城池,不僅僅疊壓而建,而且在重建的時候,還遵循著舊城的城市規劃,因此形成了獨特的“路摞路”、“門摞門”。
京都御街
宋朝取消上千年的“坊市制”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東京城一大早上,大街小巷中就開始迴盪著小販賣麵湯的吆喝聲,這種麵湯在當時有著很不錯的市場,但這不是賣給人喝的麵湯水,而是熱氣騰騰的洗臉水。
由於宋代東京城的經濟貿易十分繁榮,全國各地的物資都在這裡彙集往來,不論是半夜三更,還是拂曉時分,都會有運貨、客商等進入到城內。一路上車馬勞頓,很多商人在進入東京城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早市上買一盆麵湯水洗漱一翻,頓時神清氣爽。
不論是什麼時辰,都可以讓商人自由進出東京城,並允許商人在市場上進行自由買賣,但在宋朝之前是沒有的。
自西周到唐代,城市一直沿襲著“坊市制”的城市格局進行管理的。“坊”代表居民區,“市”代表商業區,兩者彼此嚴格分離開來,坊市的大門由專人進行把守,而在市場之外則嚴禁交易,坊市大門的開關時間則由官府規定。晚上,在規定的時間之後就開始實施宵禁,回到居民區裡面來休息。
北宋東京城
為了方便管理,控制治安,許多朝代都實行了宵禁,禁止人們在夜間的一切活動。然而到了宋代,沿襲了上千年的坊市制徹底土崩瓦解,宵禁也隨之被朝廷取消,這種新興的生活方式在宋代誕生了。
隨著坊市制度的取消,人們可以臨街開設店鋪,東京城成為了一座擁有夜生活的城市,夜市結束時,早市就開始接上,可以說就是一個24小時的城市,跟如今的現代城市非常相似。
宋朝城市佈局影響至今根據考古學家們的推測,在如今的開封城地表之下約8至10米的位置,就是北宋時期的國都東京城遺址。這座東京城是一個南北約長7.6公里、東西約7公里,由外城、內城以及皇城三城構建的城池。
北宋時期的東京城是整個中國都城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從封閉走向了開放,從純粹的政治軍事中心走向了真正意義的政治、經濟、商業中心。這座真正意義的現代城市,其建築的風格無不體現出一種清雅柔逸、文風靈動之感,正如書籍《中國建築的文化歷程》中描述的:
“宋代是一個文弱而文雅的時代,其思想感情已由唐代的熱烈奔放,而漸漸變冷,從而收斂自己。猶如從崇拜旭日,而轉為崇拜明月,從敢於面對噴薄之朝陽,轉而遙望明寂之星空,顯得寧靜而沉濾。”
5A景區清明上河園
在這一時期,宋代的城市佈局和建築之美,也深深影響到了遠在北方的金國。
公元1115年,位於宋朝北方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而在建國之前,女真人並沒有太規模的城市,因受到了宋代城市風格文化的影響,金朝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下令修建了金國第一座都城:金上京會寧府,以彰顯金國的氣勢。
直到海陵王完顏亮發動政變後,遷都燕京,京上京會寧府才在海陵王的政權鞏固下,被燒成了一片焦土。
其實,宋代城市的佈局不僅僅影響了同時代的金國,也逾越千年的歷史,奠定了我們現代的城市景觀與生活制度。如今開封的鼓樓夜市,每天晚上都會呈現出一派喧囂熱鬧的景象,這也是從北宋時期就保留下來的遺風,與《清明上河圖》中所繪畫的街市融合後沸沸洋洋的熱鬧場面,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
開封的宋代遺址鐵塔
宋代的人們經常用各種新鮮的水果來做香飲子,味道甘甜,其中以荔枝味的飲子銷量最好。
在唐代時期,荔枝就是深受楊貴妃最喜愛的珍貴水果,唐玄宗李隆基為了搏得楊貴妃一笑,不惜下令長途跋涉,從遙遠的南方取回荔枝。也足以說明,在盛世的唐朝,就連後宮的貴妃想要吃到荔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到了宋朝,老百姓在東京城裡的小攤就能喝到甜甜的荔枝香飲子,洋溢著浪漫的甜蜜味道。
這樣的城市市井生活,完全是得益於宋代發達的交通。
宋代漕運路線
宋代的水上交通北宋時期的東京城是汴河、金水河、五丈河、蔡河等運河交匯的地方,是全國物資的集聚地,這些運河連線全國東西,貫通南北,成為了當時城內百姓的一條生命線,再加之冷藏技術的進步,就不難理解南方的鮮果能輕鬆運往北方了。
據統計,在《清明上河圖》中共繪有28條船隻,其中貨船的造型短圓,客船的造型則狹長。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許多體積高大的船隻,船的上面都立有一根高高的桅杆,每當遇到橋或者張帆時,風力過大,船伕們就可以將桅杆徐徐落下,以穩定船身,這是在宋代造船技術上的一項重要成就。
在航運過程中,經常會有很大的船隻從橋的下面經過,為了保證船隻的正常行駛,就要求橋下面不能有橋墩,所以在宋朝就出現了大量的拱橋,既方便了漕運,又不影響陸路交通,一舉兩得,這也是我們古代人民的智慧。
水運
宋代的人們租車出行我們如今常見的租車出行,這種景象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就已經存在。宋代的經濟貿易極為發達,物資流通頻繁,不同樣式的車輛也應運而生。
宋代孟元老的筆記體散記文《東京夢華錄》中就記載:
“東京市民出門,如果路途有點遠,他們會租馬代步。”
不僅如此,北宋末期的東京城內還出現了名為“賃轎之家”的租轎專業戶。但在宋朝初年,乘轎之風並不是十分普遍,因為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的心中都懷揣著一種強烈的人本主義思想,他們不願意“以人代畜”,踐踏人的尊嚴。直到北宋後期,金軍對東京城內馬匹的肆意掠奪,才使得乘轎之風在無奈中逐漸流行了起來。
宋代馬車
真正意義上的交通法規在宋朝誕生隨著坊市合一、水陸交通的飛速發展,以及東城城內150萬人口的不斷膨脹,生活在國際大都市當中的宋代市民為了緩解交通壓力,規範城市秩序,中國歷史上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交通法規在宋代誕生了。
在《儀制令》中記載:
“凡行路巷街,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
不過在唐代,儀制令只是在文書中存在,沒有立於道路宣示。而到了宋代才開始真正興起交通法則,宋太宗趙光義將《五代要會》中的《儀制令》刻在木板上,豎立於大街上的主要通道,以規範道路上的行人與車輦,這可以說是一千多年前的交通訊號燈。
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關於飆車的“限速”規章,北宋前期的法典《宋刑統》中明確規定:
“在城裡和人多處不許騎快馬,駕快車,除非十萬火急,否則處以五十小板的刑罰。”
北宋時期的東京城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經濟中心,富商權貴雲集。但即便如此,權貴門若是違反了法規也難逃處罰,因為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不附權貴的名臣,維護了北宋社會的安定與和諧。
南宋時期地圖
寫在最後宋仁宗時期,范仲淹上書實行慶曆新政;宋神宗時期,王安石主持熙寧變法,宋代就是在一次次的改革中社會趨於穩定,經濟空前繁榮,文化盛極一時。
無情的黃河水讓一世繁華的北宋都城東京淹沒於“城摞城”之下,也許洪水能夠沖毀一組城市的地基,但是深厚的文明與政治根基卻深深的紮根於開封這片土壤之下,才吸引著代代子民不捨離去。
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說過: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