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大家一定和博主一樣,聽過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說英國貴族有榮譽感,打仗走在最前邊,所以戰爭中傷亡最大,以至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打光了。

其實這是個“說了一半的謊言”,也就是說,這話沒問題,但是沒說完,說它對也對,但是不全對。

真實的情況比較複雜。從後來的統計來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戰600萬人,死亡72萬,平民死亡率是12.5%。而軍官階層死亡率高達20%,戰後英國直接就把這歸結到軍官們主要貴族出身,有榮譽感,作戰英勇,所以死得多。

那問題來了,英國打過無數的仗,英法百年、克里米亞、征服印度、布林戰爭,幾乎所有的戰爭中,都是平民傷亡率高,怎麼在“一戰”中突然貴族傷亡率上來了呢?以往貴族都沒有榮譽感,在“一戰”中突然榮譽感爆棚了?

這明顯不符合邏輯,其實如果瞭解西方的戰爭模式,就知道問題出在哪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一百年,大家大戰主要用的是“線列步兵”,也就是排隊槍決。當時的步槍精度低、射速慢,就需要人數來湊。士兵們排成一橫列往前走,得有人一邊走一邊敲鼓控制節奏,長官在前邊控制速度,雙方靠近到射程內時,把槍持平,隨著指揮官的口令對這著對方射擊。誰先承受不了這種傷亡,誰就先退出,另一方獲勝。

也就是下圖這樣:

大家注意到最前邊的那個騎馬的人了吧,他就是軍官,部隊前進的時他走前邊控制速度。行進過程中,士兵們的槍是扛在肩上的,等到快要進入射程的時候,他會溜達到佇列邊上,士兵們把槍放平,然後跟著長官的命令一起開火。

歐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相互之間都是“貴族戰爭”,非常體面。互相打仗不會直接瞄長官,所以儘管長官穿著非常炫的制服站在邊上指揮,大家也不會開槍打他,只是士兵們互相屠。

當然了,這個規則背後有它的邏輯,如果大家都想著“擒賊先擒王”,那最慘的是貴族軍官們,所以貴族為了自己的安全,嚴令手下的人不準射殺對方的軍官,慢慢也就形成了慣例。

而且貴族不是殺的,是用來抓的。大家看電視劇《冰與火之歌》就知道,那裡邊貴族被抓到之後,大家第一反應是去要贖金,而不是直接殺了。歐洲那邊貴族之間大部分有血緣關係,就算沒有共同血緣,說不定也共享情婦,抬頭不見低頭見,熟人社會,很講規矩。

所以這套“不殺軍官”的規則維持了一百多年,以至於我們現在看起來那會兒打仗,非常奇怪。現代戰爭中軍官就怕被別人看出來變成攻擊目標。當時恰好相反,軍官們花枝招展,就怕對方看不到——萬一看不到,把自己當成平民射殺就不好了。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形勢突然變了。倒也不是規則變了,而是技術進步導致戰爭模式變了。

英國在戰爭初期並沒有覺得這場戰爭跟以往有啥差別,還跟以前似的,貴族軍官們騎著高頭大馬,打扮得跟個公雞似的走在前邊,帶著士兵們從家鄉出發,前往前線。

到了前線還跟之前一樣,大家排著整齊的佇列向前推進,貴族軍官走在前邊控制佇列前進速度。但是這次不一樣了,還沒等看到敵人,子彈就如雨點般一樣從天而擊,直接把走在最前邊的那批人給幹掉了。

這一點大家可能理解不了,按理說步槍應該是直射啊,子彈怎麼還從天上下來了?

這就是“一戰”特色。當時步槍早已經不是拿破崙時期那種沒啥準頭的前裝槍,早就更新到射程超離譜的後膛槍(當時的步槍現在中東還當狙擊步槍使),還有最新大規模裝備的馬克沁,所以偵察兵遠遠看到對方的軍團過來了,不是像之前一樣等看清楚人再射擊,而是等到對方進入射程就開槍。

問題是當時步槍的射程達到了恐怖的一公里。大家可以試試看看一公里以外的東西,是不是發現根本看不清人?

一百多年前也看不清。事實上根本就不看。

當時不是等對方靠近了再打,而是等對方軍隊進入事先測定好的位置,指揮官在望遠鏡裡後,大家調好標尺,一起舉槍向天空仰射,幾十萬發子彈跟雨點似的砸向對方。我大概畫了個圖,是這樣的:

下圖這玩意就是標尺,可以透過調整步槍斜度射向遠方:

當時的機槍也是仰射的,不是直射,大概是這樣的,殺傷力非常恐怖,爬下也沒用,爬下更容易被射中,英軍在索姆河一天被打光六萬人,絕大部分就是被這樣殺掉了:

這種看都沒看到目標就開槍的方式,聽著很傻,但是當時非常時髦,直到後來改變了行軍方式,士兵們不再擠成一坨,這種作戰方式才被淘汰。

從上面的圖也可以看出,步槍子彈不是走直線,而是拋物線砸到了對方身上,經常從肩膀射入,從後腰射出,這也是為啥英軍頭盔長得跟個草帽似的,就是為了防止子彈從天上掉下來。我放一個《1917》的劇照,大家可以看看:

上圖前邊打扮得比較精神的那個就是軍官,連個頭盔都不戴。

不過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戰爭開始的時候,軍官還跟以往一樣,延續“古典戰爭”的精神,繼續奇裝異服,走在佇列前邊。每次突如其來一波彈雨,經常把走在最前邊的人打個精光,軍官也就沒了。

雙方對沖也一樣,軍官繼續按照慣例走前邊。本來以為對面不打自己,沒想到相距一公里就開火了,互相啥都看不到,走在前邊的立刻就廢了。到後來,英國軍官們也不在前邊走了,躲到中間位置去,如果看形勢不妙,趕緊往下撤。

所以戰爭初期軍官傷亡率高得有點離譜,訊息傳回國內,大家都懵逼了,按照西方傳統,會對每一個陣亡士兵家人說“你的孩子戰鬥非常英勇”,真實的情況是根本沒看到人就打沒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絕大部分死亡士兵都沒看到對方就死了)。

不過儘管傷亡大一些,也才20%,根本沒有傷筋動骨。英國人以前跟美國人一樣,上層生孩子就跟下崽子似的,三個是標配。正是因為生得多,小兒子往往沒有繼承權,窮得要死,才往美洲跑。

頂多是改變了繼承順序。在一本叫《德不勒特報告》的書裡說,大概有十分之一的貴族損失了第一繼承人,只好讓第二繼承人上。也就是說戰爭對財產和爵位繼承的影響不太大。

那說到這裡,大家可能不明白了,英國貴族到底哪去了?

被英國政府給搞死了,百年間先是剝奪權力,然後不斷加稅,最後大部分貴族都破產了,到現在基本也就沒了,不過話題比較複雜,我準備再開一篇講這個。

10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南宋賢臣: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