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 ,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
戰國時期,有四位非常出名的武將,其中有兩位被冊封為武安君,武安君,古代封號名。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譽名。
李牧,趙國人,從小開始便喜好兵法,尤其對於行軍打仗表現出了非凡的天賦。戰國時期,除了六國紛爭外,匈奴也一直虎視眈眈。而趙國的地界又是處於四戰之地,北方的匈奴首要侵擾的物件便是趙國大境。
李牧作為趙國的將領,義無反顧的駐守在趙國北境,和匈奴面對面的對抗,在他的神勇領導下,匈奴遲遲不敢進犯。
在李牧被重用之前,趙國的防守實在不堪入目,匈奴年年來犯,燒殺搶掠,弄的趙國邊境民不聊生。直到李牧被派去邊境駐守後,這種情況才終於得到了改善。
李牧對抗匈奴,以逸待勞,用誘敵深入的方式,先放出大批的牛羊,吸引匈奴來搶,再派一些老弱殘兵裝作十分害怕的樣子,等到匈奴大部隊深入趙境後,趙軍群起而攻之,數萬匈奴被困被殺,匈奴首領單于見狀聞風而逃,此役匈奴元氣大傷。此後,只要李牧駐守,匈奴再也不敢輕易來犯,一時間,李牧名聲鵲起。
公元前257年,蠢蠢欲動的秦王假借因由發兵二十萬進攻趙國,長平之戰一觸即發,最後秦國大敗趙國。當時名將李牧身在北境,無暇顧及。而等他被調回邯鄲時,已過10年之久。
趙國的最高軍事統帥是廉頗,他和李牧也非常契合,兩人經常探討兵法佈陣,禦敵之術,彼此之間也非常認同對方的謀略。
公元前245年,趙國君主趙丹駕鶴西遊,趙偃繼位,由於聽信讒言,一氣之下竟然罷免了廉頗的軍職,廉頗為了保命無奈只能投誠魏國。這樣一來李牧也就當之無愧的成為了趙國境內能打仗的將軍。
當然,除了李牧之外,趙國也並非無將可用,當時還有一位叫龐煖的老將,也是能征善戰,但在五國最後一次“合縱”失敗後,便銷聲匿跡了。所以李牧也就被公認為趙國的最後一道城牆。
趙偃去世後,趙王遷繼位,秦國為了給趙國一個下馬威,派出了大將桓齮入侵趙國,桓齮也非泛泛之輩。趙國連吃幾個敗仗後,李牧才被緊急調回,李牧一路從雁門飛速趕回了邯鄲,同時被任命為大將軍,迎擊秦國的大軍。透過李牧的運籌帷幄,暫時止住了秦軍的攻勢。
但秦將桓齮怎肯輕易放棄,透過多次誘敵,想讓李牧率兵出擊,從而進行圍剿,薑還是老的辣,桓齮的謀略早已被李牧識破,李牧就是避而不出,拒不上當。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等到秦軍耐不住全軍出擊的時候,李牧終於等到了時機,兵分兩路,一路從秦軍後方包抄,一路從正面迎擊,形成兩面夾擊之勢,同時利用地形埋好伏兵,等秦將桓齮所帶領大軍來襲時,前後包抄將秦軍打的節節敗退,趙國大勝。
這是趙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打敗秦軍。桓齮從上黨越太行山進攻趙的赤麗、宜安,與趙將李牧戰於肥下,為李牧所敗,10萬秦軍被全殲。
此戰過後,李牧在軍中的聲望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將士們馬首是瞻,同時李牧因功受封武安君。
次年,虎狼之師秦國再次舉兵伐趙,李牧當之無愧的以武安君的身份主動抗敵。雖然秦軍來勢洶洶,但名將李牧毫不遜色,運用地利優勢,再一次重創秦軍。
三年後,秦國派出了戰神王翦與李牧一決高下,在戰術上,雙方不分彼此,難分伯仲,僵持不下。
但王翦深知李牧非常難對付,很難在他身上佔到什麼便宜,於是利用了反間計,在趙國佈滿了眼線,四處傳播李牧要造反的謠言,愚蠢的趙王深信不疑,不但撤掉了李牧的軍權,同時還設套斬殺了這位名將。
李牧倒了,趙國的最後一道城牆也隨之倒下。邯鄲失守,趙王被俘。趙國大勢已去,雖然留有些王室投靠他國,但也無力迴天,趙國從版圖上逐漸消失。
關於李牧究竟是被誰害死的,到目前為止,說法不一:
第一種說法是趙國的宦官郭開被秦國的財富所收買,之後便陷害李牧。說他遲遲不與王翦正面交戰,有謀反的之意,所以趙王就下令收了李牧的兵權,李牧不服,逐被斬殺。
第二種說法是倡後害死了李牧,倡後,戰國時期趙國國君趙悼襄王的王后 。李牧和倡後在很久之前就有過節,當年趙悼襄王要立後,李牧不同意,所以在關鍵時候倡後進行了報復。
結語:李牧的離去直接導致了趙國亡國。歷史不能重演,雖然李牧英明一世,為趙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身先士卒戎馬一生,面對強大的秦國,絲毫沒有示弱。但前方要打勝仗,後方要保障的道理,被趙王完全顛覆。真是可惜了這位赤膽忠心的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