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三國時代,風起雲湧,謀士如雲,猛將如雨,各路諸侯和英雄,既鬥勇,也鬥智,更有很多經典的心理博弈,今天講的是諸葛亮罵死王朗。

事件的時間發生在蜀國擊敗魏國駙馬夏侯楙後,諸葛孔明又收服了不世之才姜伯約就是姜維,軍中士氣大振。那時王朗是魏國朝中的司徒,他推薦曹真當統帥,自己當了軍師,率二十萬大軍去討伐蜀國,對陣之前,王朗自信滿滿,對曹真說:“來日把隊伍弄得整齊雄壯一些,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曹真大喜,次日把大軍在祁山之前列成整齊和威儀的陣勢迎戰蜀軍。魏兵甚是雄壯,蜀軍也不差,只見蜀兵門旗開處,關興、張苞分左右而出,立馬於兩邊;次後一隊隊驍將分列;門旗影下,中央一輛四輪車,孔明端坐車中,綸巾羽扇,素衣皂絛,飄然而出。

孔明舉目見魏軍陣前三個麾蓋,旗上大書姓名:中央白髯老者,乃軍師司徒王朗。孔明暗自估算:“王朗一定會來當說客,我正好隨機應變。”就教推車出陣外,令護軍小校傳道:“漢丞相與司徒會話。”王朗正想當說客來說降孔明,求之不得,就縱馬而出。

兩人最先是以禮相待的,孔明車上拱手,王朗在馬上欠身回禮,當然這個只是個儀式,就象武術比賽前兩個選手的拱手禮,但這注定是一場不同級別的較量。

王朗說:“久聞你的大名,今天幸會。你既知天命、識時務,為什麼興無名之兵?”孔明說:“我奉詔討賊,何謂無名?”王朗說了一大堆話,大意是:“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我大魏國帶甲百萬,良將千員。你不過是腐爛小草的螢光,怎比得上天上的明月?你可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孔明暗想,你等在我面前不過是插標賣首之輩,在才智方面差我太多還敢下說詞來說降我,於是在車上大笑說:“我以為漢朝的大老元臣,必定有高明的言論,沒想到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我有一言,諸軍靜聽:昔日桓、靈之世,漢統陵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我平素知道你的情況:世代住在東海的旁邊,最早考取孝廉進入仕途;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沒想到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的人,願食你的肉!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我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漢朝的二十四先帝!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我共決勝負!”王朗本身是漢朝的老臣,投機倒向魏國,一向以為自己是識時務的俊傑,而其實不過是個趨炎附勢的叛賊,孔明抓住這點駁斥他那天真的說降之詞。以孔明舌戰群儒的口才,不知比王朗高明幾倍,可笑王朗高高在上,自以為是,想學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孔明的才智,都不敢想著能直接說降王朗與曹真,王朗竟想著能直接說降孔明,然後還不用打仗了,真是老糊塗,可笑曹真還附和他的想法。

結局大家都知道,王朗聽完,氣得肺都快炸了,大叫一聲,當場摔死在所騎的馬的下面。孔明那時也有點出乎意外,這場舌戰自己才出七成功力,對手就倒下了?於是就以扇子指著曹真說:“我不乘勢攻你。你可以整頓軍馬,來日決戰。”說完坐車回到陣中,於是兩軍皆退。從這大家可以看到,孔明不管是用兵還是舌戰,都是進退有度,有理有據,而不是象王朗那樣,紙上談兵,一廂情願。王朗身居高位,身邊都是逢迎之徒,不但沒人罵他,聽到的全都是好話和拍馬屁的話,難免飄飄然,對困難沒有半點準備,行軍打仗豈是兒戲,就算才能比王朗高很多的司馬懿,在孔明這也吃了很多虧,王朗豈是孔明的對手?再加上王朗七十六歲的高齡,一般到這個年紀都會併發一些心腦血管的疾病,被當場罵死其實也很正常。

雖然罵死了王朗,但蜀國在後面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勝利或佔領多少魏國的地盤,這是因為魏國後備力量和人才多,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不是沒有道理的,蜀國的後備人才和資源總的來說和魏國還是有差距,雖然最有才智的臥龍在蜀國,最忠勇的五虎將也在蜀國,但那時五虎將也老的老,死的死,後繼沒有多少新的人才,以孔明一己之力,只能守住蜀國的地盤,難於再有所進展。其實把王朗罵死反而是蜀國的損失,因為王朗很好對付,所謂一將無能,能累死三軍。王朗死後,司馬懿當了主帥和軍師,讓蜀國進攻魏國就更困難了。

但不管怎麼樣,諸葛亮罵死王朗已經成為一個很有名的歷史典故,後人有詩讚孔明說:“兵馬出西秦,雄才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電視劇版的三國後來根據這個事件還演變出在網路上很著名的兩個梗,“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和“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前一句在三國原著中有,後一句是電視劇中改編出來的。這個歷史事件不但能流傳千古,還能娛樂當代,實屬不易。

9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也說過秦論(蹭一波大秦賦的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