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古代戰爭中一支擁有強大騎兵部隊的軍隊將會很容易佔據戰場上的主動權。
原因無他,速度快!
我國曆史上中原國家第1次重視騎兵部隊是公元前三世紀之初的趙武靈王時期。
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已經組建大規模騎兵部隊進行作戰了,可趙國作為一個農業國家,士兵的主要作戰方式還是以車兵和步兵為主,於是在與草原騎兵作戰的時候,對方高超的騎射戰術讓笨拙的趙國車兵步兵非常被動。
趙武靈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認為只有向北方的遊牧民族學習,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才有可能扭轉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的時候不利的局面。
於是,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早組建大規模騎兵部隊的國家,也讓趙國在戰國後期成為足以和秦國相對抗的強國。
戰場上,騎兵部隊可以迅速抵達作戰位置,同時在戰鬥不利的時候也能迅速撤走,如果沒有強大的騎兵部隊取勝的一方就無法擴大戰果。
騎兵對步兵也可以做到騷擾遲滯,為了抵抗騎兵可能的攻擊,步兵只好一直保持緊張的備戰狀態,時間長了身體心理都會承受巨大的壓力,戰鬥力直線下降,一旦露出破綻,騎兵就能迅速對其發動攻擊。
對步兵來說,更是無法做到對敵方騎兵部隊動向的有效偵查。
劉邦統一天下之後率領32萬大軍北上抵禦匈奴人,雖然一開始取得了不少勝利,但卻無法偵查到匈奴主力部隊動向,以至於在白登地區陷入包圍圈。
如果當時劉邦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用於對敵方實施偵查,也不會如此被動了。
當然,並不是說騎兵部隊全方位的領先於步兵部隊,騎兵也有非常多的弱點。
例如,成本高。
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首先士兵要經歷長年累月的專門訓練,鍛鍊他們馬上作戰的能力,相對於步兵要多出幾倍的時間,而且訓練條件要求高,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力難以實現。
訓練場必須要足夠大,保證騎兵在進行團體訓練的時候有足夠的空間,而步兵就無所謂了,佇列訓練、刺殺訓練隨便找一片空地都可以完成,所以在古代田間地頭都可以成為訓練步兵的訓練場,以至於種地的農民誰還不會幾下莊家把式呢。
騎兵對馬匹的要求也非常高,可不是隨隨便便什麼樣的馬都可以作為騎兵騎乘的工具。
為什麼戰國中期騎兵才在戰場上發揮出了強大的威力?
這是因為,到了戰國中期養馬技術的提高,馬匹的體型變大,有了更高的速度和力量,可以保證騎兵遠距離奔襲或者在戰場上持久作戰。
飼養戰馬也不容易,戰馬必須要吃精飼料才能保證足夠的體力,一般情況下中原騎兵所騎乘的戰馬草料往往是混了豆子或者是小米,一匹戰馬所耗費的糧食要遠遠超過一名普通士兵。
而且,馬非常嬌貴,比人更容易生病。
漠北之戰中,雖然漢軍取得了勝利,但是戰爭結束之後損失了70%的戰馬,遠遠超過士兵的損失。
還好這場仗贏得暢快淋漓,戰馬的損失可以從匈奴人那裡獲取,要不然北伐的騎兵大部分人在戰爭結束之後就得走回來了。
長時間的作戰和行軍就算是不生病馬也容易掉膘。
美國南北戰爭的時候,如果騎兵行軍的速度和步兵相等,步兵沒什麼問題,時間長了馬就得變得皮包骨頭,不要說戰場上衝鋒,就算是人都馱不動了。
所以,一般情況下用來戰場作戰的馬在行軍的時候都很少負重,騎兵往往騎那些專門供機動的馬匹進行轉移,等到作戰的時候再騎上自己的戰馬。
或者像北方的遊牧民族那樣,一人多馬不斷的換乘,保證馬匹維持了一個還算不錯的狀態。
不過,除了擁有先天優勢的遊牧民族,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的農耕國家,都很難在這一前提下擁有一支大規模的騎兵部隊,比例遠小於步兵。
雖然組建騎兵的成本要遠遠高過步兵,但是因為其強大的戰鬥力卻被大多數國家所青睞,任何一個有上進心的國家都願意拿出大量資源保障騎兵的規模。
在我國曆史上,除了宋朝自廢武功廢掉了饒州等地的馬場之外,無論是秦漢隋唐元明清這些王朝,都非常重視馬政,確保國家能夠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
其中,以漢朝最為重視。
因為,白登之圍漢朝充分認識到了步兵在面對騎兵時候的弱勢,所以加大了馬政的建設。
朝廷不僅自己擁有大量馬場,而且鼓勵民間養馬,漢文帝時期還規定養馬可以替代服徭役。
於是,民間養馬之風盛行,很多人都喜歡學習騎馬射箭,這為組建大規模騎兵預備了兵源。
到了漢武帝時期,終於可以組建10萬級別的騎兵部隊對外實施作戰了。
從此漢匈雙方攻守易形,戰場從漢朝境內變成了匈奴境內,匈奴人再也無法安安穩穩的放牧,不得不在漢軍的反擊之下顛沛流離。
最終,在漢朝的打擊之下俯首稱臣,也成就了漢朝強漢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