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說今天的漢族人不是純萃的漢族,其中夾雜著好多古代少數民族的血統,甚至有白人和雅利安人的血統,文章分析漢族人都是單眼皮,依據是秦始皇兵馬俑都是單眼皮,而兵馬俑的藍本就是當時的漢人,現在的漢族人有相當一部分是雙眼皮,而雅利安人的後裔伊朗人和白人大多是雙眼皮,這就是民族融合的結果。我真的不認同他從雙眼皮來判斷漢族人不純萃的論點,不過他說漢族人不是純萃的漢族人倒是真的。 事實上漢族這個詞彙從他誕生時起就比較寬泛,根本就沒有一個嚴格的定意。漢族一詞來源於漢人,漢人一詞又來源於漢朝。漢朝之後前呢?說不清了,有人說是華夏人,這是自我拔高的胡說八道。
在秦漢以前,中國人的稱謂非常複雜,比今天五十六個民族的劃分還要複雜。我們看(楚國八百年)和(秦國六百年)時,大致就能瞭解到這些,秦人和楚人的祖先都生活在黃河流域,由於當時交通不便,人口稀少,部族與部族之間的界線分的很清,秦人和楚人都是很小的部族,要不然也不會老老實實的聽從周王室的擺佈,一句話就把他們遷到邊遠地帶去了。就象大清帝國把錫伯族從東北遷到萬里之遙的西北一樣,他們沒有辦法,只能服從聖命。所謂披荊斬棘,篳路藍縷,說的就是楚國人的祖先在長江流域的奮鬥史。東周列國時期,除了周王室分封到各地的諸侯以外,分部在華夏大地上的小部族多如牛毛,被楚國滅掉的小弟弟有記載的就有五六十個,被他滅掉的蠻夷之地的小弟弟就更多了。秦國就更牛B了,把周王室的死對頭犬戎給幹掉了,最後還滅掉了巴蜀。戰國七雄都是靠吃掉周圍的小弟弟發展壯大的。當時人口是最稀缺的資源,把他們滅掉不是殺光他們,主要是搶奪他們的人口。也就是說秦國統一天下之前,所謂的楚人齊人楚人燕人趙人已經不純了。到了秦始皇開疆拓土打下嶺南之後,民族成份就更復雜了。
所謂漢人,是北方少數民族,主要是匈奴人對大漢臣民的統稱,時間久了,就變成了一個固定詞彙,其實從他誕生時起,就註定是個模糊的概念,當時的漢人不知道涵蓋了多少個民族和部族了。至於後來漢族人融合了白人和雅利安人的血統,這一點不好說,先秦時期的中山國曆史書上稱為白狄,後人就依此以為他們是白種人,這一點是不對的,他們認為自己是周王室的後人,是華夏民族的一份子,可能面板有點白,估計不是白種人。至於雅利安人,的確是白種人,可以肯定他們沒有進入中原。有人分析突厥人和伊朗人,還有維吾爾人是雅利安人的後裔,大家可以好像好看看,現在他們是白種人嗎?
還是東晉十六國的大趙天王石勒,也許他們是白種人,可是他們全被殺光了,在殺胡令的號召下,他們很明顯的面板和長相很容易被人分辨出來,能倖存下來的也沒有幾個。就憑這麼點人,讓漢族人的單眼皮變成雙眼皮,顯然站不住腳。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在中國漫長的民族大融合過程中,漢族的確融合了大量北方少數民族的血統。還有一點也不可否認,東亞民族大多數是單眼皮,看看今天的蒙古人,還有東北的少數民族,真的單眼皮居多。而西北少數民族和西亞人雙眼皮居多。這不能證明漢族人的祖先就是單眼皮。秦始皇兵馬俑不能作為歷史依據,要知道秦始皇的祖先在古代也是少數民族。所以用單眼皮或雙眼皮來論證漢族人是不是純萃的漢族人,這是個諱命題,說不定早期生活在黃河流域的華夏先民都是雙眼皮,在不斷的民族融合中變得不單不雙了呢。
在秦漢以前,華夏民族的融合還是小範圍的,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從漢武帝鑿通西域之後,民族大融合也開始了,首先是一大部分匈奴人融合進來,五胡亂華和南北朝時期,華夏大地經歷了長達四百年的混亂,除了石勒的羯人被滅掉了,其他民族全部融進了漢人的生活圈裡。在近一千年的歷史程序裡,漢民族的強大包容更加突出,突厥人和回紇人肯定有一部分融合進了漢族,契丹人女真人西夏人大部分都融合進來。最近的一次就是滿族人,大清帝國滅亡後,滿清遺民擔心漢族人會報復他們,紛紛改成漢族漢姓,現在國內滿族人的姓氏幾乎快消失了。
縱觀今天的世界,像漢族這樣據有強大包容性的群體還真沒有,看看今天的西方世界,每一個國家的民族持徵非常明顯,幾乎一個民族就是一個國家。而中國就完全不同了,中國說是五十六個民族,其實不是這麼回事,漢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融合進了多少個民族誰也說不清。而且其他民族一旦融合進來,那種民族認同性立刻就顯現出來,心態上沒有半點隔亥,因為他們人進來了,文化也跟著進來了,從南到北,漢族人的文化豐富多彩,異彩紛呈,都是民族大融合的結果。最後這些文化又被厚重的傳統文化吸收,從而創造出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延綿至今,都要歸功於他強大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