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譯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零三年,初次分封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國君。

司馬光分析:周王此舉是自毀君臣禮義名分的長城,開啟了後世犯上的先例。(今晉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晉國,天子既不能討,又寵秩之,使列於諸侯,是區區之名分復不能守而並棄之。先王之禮於斯盡矣!)

自此之後,周室就徹底從有名無實變成名實皆失了。縱觀戰國二百多年,再無諸侯大國打出 “尊王攘夷”的旗號,周天子這件曾經的華服的裡子、面子全部被扒光,徹徹底底地開始了裸奔。但這一局面的出現真的如司馬光所言,是因為周天子分封三晉所造成的嗎?其實不然。

從更早的歷史階段來看,犯上並非三晉的專利。三晉以大夫身份對晉國國君犯上,而早在夏末和商末,被後人稱為聖賢的商湯、周武早就幹過這類事了。不過這二位聖賢是以諸侯身份取代夏桀與商紂,然而這何嘗不是犯上。

雖然商湯、周武對於自己的取而代之搬出受上天之命這樣的理由(《尚書·牧誓》: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也誠然,夏桀、商紂這兩位幾千年來一直被吐槽為暴君、昏君的哥們的亡國也是咎由自取,讓商湯、周武取而代之成了替天行道、大勢所趨,但背後深層的原因並非說的那麼簡單。

周武王姬發決定討伐商之前,周的國力早已超過了商,商在當時僅成了名義上的宗主。當然,若不是被譽為天才的帝辛過於敗家,那八百諸侯也許不會幫著姬發來打自己曾經的老大。最終決定發哥作出犯上之舉的就是商周二國雙方力量的變化。

因此,三晉不過形式上尋求周天子冊封,即使周天子不予理睬,三家分晉而自立也是下鍋的米,架好了柴火,生米煮成熟飯已呈不可逆轉之勢。類似三晉的還有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國君於其而言不過是擺設罷了,諸侯國的軍政、經濟大權早都操控在大夫手中了。

在此背景之下,是否分封三晉,周天子事實上已別無選擇。

周威烈王當時應當是做過一番心理鬥爭的:封還是不封?不封吧,魏、趙、韓這三個傢伙肯定是要自立的,其他諸侯也並不會因為老子的強硬而多給幾分面子,到時候三晉越過我自立反而更沒面子;封吧,反正祖宗留下來的土地已經敗得差不多了,現在王室連日常開支都難以為繼,就別把自己太當回事了。當年有位預言大神說我周家能存在八百年,現在才過了六百年,怎麼都不會毀在老子手裡,與其拒絕,不如送個順水人情,指不定還能從三晉手中得點實惠。

於是,這周威烈王一咬牙索性就封了三晉,而且全部封侯,直接與晉、齊等大國的爵位等同。

這司馬光又說了:如果周天子拒絕分封三晉而三晉自立的,其自立之舉將無成。

理由是三晉不透過周天子審批而自立為諸侯,就成了悖逆之臣,如果諸侯之中有像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國君,三晉必為諸侯所不容,諸侯將以維護禮義之名討伐三晉,三晉自立之舉將會失敗。(夫三晉雖強,苟不願天下之誅而犯義侵禮,則不請於天子而自立矣。不請於天子而自立,則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禮義而徵之。)

事實亦非如此。

說到打仗,老百姓尤其不喜歡,畢竟打仗是要玩命的。但那些諸侯國君卻趨之若鶩。仗打贏了,戰敗國割地、賠款、和親,好處多了去了,想想都興奮。所以,在利益面前,有人是願意打仗的。

但如果要求其他諸侯為了所謂的禮義名分跟三晉開戰?得了吧,誰幹吶。

那咱們繼續來分析一下討伐三晉有沒有利益可圖。

戰國,大爭之世,諸侯戰爭從春秋的爭霸為主的模式轉化為戰國的兼併為主的模式,許多諸侯的權力也落入大夫手中,原本的宗主觀念早已淡化甚至消亡,戰爭的目的只有一個——搶地盤。跟三晉拼個你死我活就為了維護你老周家的禮義名分?誰樂意呢。

哪怕同為姬姓的魯、衛、鄭、燕等國,這同宗都隔了好幾十代了,誰還認得誰。一輩子都在渴望恢復周禮的孔夫子,最後不也因為禮崩樂壞憤而春秋絕筆了麼。

因此,即使三晉自立為諸侯,無論當時實力較強的齊國、楚國、秦國還是與周室同宗的魯國、衛國、鄭國,都不可能為了維護周室的宗主地位和禮義名分而發動“尊王”之戰來討伐三晉。理由很簡單,無利可圖唄。

話說回來,哪怕真有好處可以撈,哪怕真有諸侯還把周王室當自家人,為了禮義名分振臂一呼,可你打得過三晉嗎?估計也就開個新聞釋出會,隔空譴責一下三晉的犯上之舉罷了。真要真刀真槍幹起來,都得慫。因為,實力擺在那兒,打不過。

當時各個諸侯國的實力是怎麼樣的呢?

魏、趙、韓三家分晉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晉國一直是諸侯國中的霸主,實力超群,這從晉國一分為三後,魏、趙、韓仍位列戰國七雄就能看出來。

晉楚爭霸是整個春秋中後期的主線,春秋末期雖經歷吳越爭霸、晉國勢衰,但從綜合國力來說,晉國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國,跟今天的美國差不多,還時不時充當世界警察,管管其他諸侯國的家事,什麼立儲啊、選老婆啊、分家產啊,什麼都管。

如果三晉自立而招致諸侯討伐,這哥仨必然聯合對外(當初聯手幹掉智氏就是先例)。

如今魏、趙、韓這三家聯合就是整個晉國的實力,當時的大國齊國、楚國、秦國中,沒有一傢俱備與三晉抗衡的實力。

楚國經歷春秋末期一系列動亂,早已不復楚莊王問鼎中原時的風采;秦國地處西陲,實力有限,又較少介入中原事務;齊國大權掌握在田氏手中,而田氏本就對齊國君位虎視眈眈,正要考慮也幹上一票犯上的事呢,早晚仿三晉而效之,自然不會干預三晉自立。其餘像魯、衛、宋、鄭等次大國夾雜在大國之間,自身難保,哪兒來的勇氣和實力“尊王”。

所以,並不會有哪一個國家為了所謂的禮義名分而得罪三晉,司馬公所說的桓、文之君也就不會出現了。

三家分晉水到渠成,動盪而劇變的戰國在短暫醞釀之後正式啟幕了。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李自成第二個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