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
“往事越千年,
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毛澤東在《浪淘沙.北戴河》這首光輝詩詞裡,曾形象地刻畫了曹操於公元二O七年秋天,率眾來到洪波湧起的渤海邊,躍上碣石山崗,揮鞭賦詩的雄姿,對曹操的歷史功績做出了應有的評價。
曹操(公元一五五一一二二0年)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省亳縣人)。是三國時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出身寒族,“本非巖穴知名人士”。年輕的時候,“攬申”、商之法術”,以執法森嚴著稱。20歲那年,任洛陽北部尉,一到任,就趕製五色大棒數十根,懸掛衙門兩側,命人四處張貼告示,凡有違法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漢靈帝的寵信宦官蹇碩的叔父,倚扙權勢,公然為非作歹。曹操大怒,立即命人將它依法處死,京畿上下都為之震動。幾年以後,遷任濟南相,又下令“禁斷淫祀”,便所轄之境,“奸究逃竄,郡界肅然“。年輕的曹操初露鋒芒,就大為“強豪所忿。表現出與當時的士族截然不同的戰鬥銳氣。
公元一九〇年以後,靠鎮壓黃巾起義起家的豪強勢力,紛紛擁兵自力,割據一方。河北大軍閥袁紹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陰謀另立劉,虞為帝,亮出分裂旗號。他的弟弟袁術乾脆。“僭號於九江”,忙著當皇帝,兩個老婆還為爭做“皇后”鬧得不可開交。各路軍閥家家為帝王,人人慾為公侯”,亂哄哄的廝殺不休,直把個傀儡天子漢獻帝東攆西趕的弄得沒個安身之地。連續多年的軍閥混戰,嚴重破壞了生產力,使富饒的黃河流域出現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景。在這個時候,儘快地結束割據狀態,統一中國,便成為當時人民最迫切的願望。曹操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起兵陳留,開始了自己的勇馬生涯。
一,曹操是封建社會偉大的政治家
曹操是地主階級的政治家。他起兵的目的雖然也有鎮壓黃巾起義的一面,但同那些汙眼雞似的爭權奪利的世家大族代表袁紹、袁術之流不同。曹操曾經說過:“沒便國家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句話固然暴露了他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但也清楚地表明,他起兵的目的是用戰爭手段結束軍閥割據狀態。為了實現這一宏大抱負,曹操一趕兵,就以遠大的政治目光,制定了政治、經濟上的兩大方針。
在政治上,曹操堅持“奉天子以令不臣“。一九0六年,他親自把漢獻帝接到許。這於袁紹之流大搞獨立王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經濟上,曹操制定了修耕植,畜軍資“的方針。他深知“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的道理。稱讚秦國以“急農兼天下”,漢武帝“以屯田定西域”,都是“先代之良式”。,決心仿效、繼承這些前輩的政治經濟措施。從公元一九六年起,曹操開始在許昌周圍大規模“建置屯田“,命令州郡“創置田官”。屯田的結果,使“所在積粟,倉廩皆滿”,軍隊無運糧之勞,為曹操所進行的統一戰爭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由於曹操在政治上、經濟上都成功地推行了一條正確的措施,因此,在短短的幾年內,軍力日漸強勝。在這個基礎上,曹操馬不卸鞍,親率大軍南征北討,接連向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發動進攻,旌旗指處,所向披靡。繼滅袁術、降張繡、擒呂布、破楊奉,並於公元二OO年,同大地主豪強的政治代表袁紹,在官渡展開了一場決戰。
二,曹操是封建社會偉大的軍事家
公元二OO年,袁、曹兩軍在官渡(河南十牟縣東北)進行了一次爭奪中原地區的決戰。曹軍雖然在兵力上和物資供應上居於劣勢;但曹軍政令嚴整、內部統一、戰鬥力較娛。曹操利用袁軍內部矛盾重重、政治 腐敗、軍心渙散、輕敵無備等等弱點,實行輕兵偷襲的戰術,燒了袁軍的糧草輜重,並乘軍心動搖之際,一舉殲滅了袁軍主力,奠定了統一中原的基礎。官渡之戰後,曹操又利用袁紹死後內部矛盾的加深,消滅了袁氏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
袁紹,出身於“闖世居三公位”而勢傾天下的名門豪族家庭。他懷著割據稱王的野心,起兵後,收羅了名士、遊俠,勾結中國境內的北方烏桓奴隸主軍事政權,擴張地盤,搞分裂中國軍閥劇。逐步佔有驥、青、幽、並四州成為全國最大的軍閥。曹操軍事上的節節勝給袁紹的軍事割據來極大威脅。袁紹來個先發制人,拉起三軍傾巢而出。向許昌撲來。
大戰的序幕剛一拉開,曹操就在白馬、延津兩分別採用聲東擊西和誘敵深入的戰術,出奇制勝地殲滅了袁紹的部分主力,大挫了袁軍的銳氣。首戰告捷使曹軍初步扭轉了戰略上的被動地位。接著,曹操又指揮軍隊大踏步地往後退,撤到官渡一線,憑藉有利的地形,以逸待勞。同袁紹足足對峙了三個多月,又用一計燒燬了袁紹的幾千輛糧車,把袁紹拋入了劣勢和被動的地位,使之產生了後顧之憂。
曹操與袁紹的決戰打響了。那是十月的一個晚上,曹操親率“精銳步騎”五千,打著袁軍旗號,踏著星光,銜枚疾行,直插袁紹的屯糧之地烏巢,一把大火將烏巢屯糧全部化為灰燼。此時袁軍大亂,不戰自潰。兵敗如山倒,四散逃去。曹軍趁機全線出擊,如排山倒海之勢向袁軍壓去,殲滅袁軍七萬多。袁紹最後只帶著一群殘兵敗將,逃回河北。不久,氣得便一命嗚呼了。官渡之戰,最後以袁敗曹勝而載入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史冊中。
官渡之戰以後,曹操又攻下袁紹盤踞多年的老巢河北地區。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袁熙在一群殘兵的擁持下,投奔遼西烏桓而去。
烏桓是中國北方境內的一個奴隸主軍事政權,他乘中原多年內戰的機會,經常侵擾北方,“略有漢民合十萬餘戶"。對於烏桓的入侵,原先擁有重兵的袁紹,不但不抵抗。反而“立其酋豪為單于“,與之狼狽為奸。袁紹的養虎為患,結果使北方人民的生命財產,蒙承受了很大的損失。這次袁紹兄弟逃到烏桓,兩股勢力和在一起,“屢次入塞為害”,向曹操大舉進犯。面對袁氏兄弟和烏桓的進攻,曹操又率輕騎長途跋涉,直搗烏恆的心臟地區一一柳林(遼寧朝陽南),大破烏桓,徹底消滅了袁氏割據勢力。曹操自起兵以來,身不離鞍,馬不停蹄,先後消滅了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對國家的統一做出了巨貢獻。
三,曹橾是封建社會偉大的文學家
漢獻帝建安年間(一九六至二一九),曹操執掌政權。建安文學是指漢末魏初一個時期的文學。兩漢樂府民歌成就輝煌,而文人創作十分衰退。到了建安時代,大批文人作家創作詩歌,文壇上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氣象。曹操憑藉政治力量大力提倡並積極實踐,對建安文學的繁榮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曹操的詩歌成就較高。有一部分真實地反映了漢末動盪不安的社會面貌。如《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卻東西門行》等。
《嵩裡行》敘述了漢末軍閥互相爭權奪利造成喪亂的史實: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董卓等)。初期會盟津(在河南),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力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軍閥的混戰使得繁華的中原變得千里無人煙,荒涼悽慘。詩人在這裡暴露了軍閥混戰的罪惡,反映了人民所遭受的災難。《薤露行》斥責了董卓的禍國殃民,抨擊了由於皇帝不能舉賢納士所造成的悪果。這些作品都有濃厚的抒情氣息,在敘述史實當中,傾注了作者的愛憎感情。這一類是進步現實主義的作品。
曹操還有謳歌統一思想的詩。在曹操的時代,統一是社會發展和人民利益所要求的,曹操進行統一的事業,當然是從千人稱王稱霸、建功立業出發的,但他所實施的政治經濟政策,客觀上符合於統一的趨勢,有利於人民。因此,他的表現這種統一理想的作品,也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如《短歌行》歷來被認為是曹操的代表作。在這首詩裡,詩人慷慨悲歌地抒發了自己建功業、思賢求才的大志。詩的結尾以激昂的調子唱道:“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全詩總的情調是積極向上的。他的《龜田壽》也表現了樂觀的情緒:“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觀滄海》則是一篇寫景的傑作:“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大有吞吐日月、氣蓋山河的氣魄,具有積極浪漫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