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導讀:1953年12月23日,斯大林時代的第二號人物——“人民敵人”貝利亞被槍決,地點是監獄刑場,而這裡恰恰是他以前處決“人民敵人”的指定地點。這樣的一個巧合,簡直是對他的一個最大諷刺。

1945年8月,斯大林及親信們走出克里姆林宮,前往紅場參加勝利大遊行。由左至右:米高揚,赫魯曉夫,斯大林,馬林科夫,貝利亞,莫洛托夫

拉夫連季·巴夫洛維奇·貝利亞(1899年3月29日-1953年12月23日),喬治亞人,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兼內務部長,是斯大林大清洗計劃的主要執行者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被斯大林晉升為元帥,二戰之後到斯大林去世之前,他是蘇聯實際上的二號人物,但是之後他在爭奪斯大林繼承權的鬥爭中失敗,被撤職並處決。

貝利亞

一直以來,秘密警察頭子貝利亞的被處死都是一件令人感興趣的事情。

在蘇聯歷史中,貝利亞無疑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在斯大林領導蘇聯時期,人們在貝利亞的履歷表上很難找到與革命相關的輝煌和業績,而都是一些在當時蘇聯社會主義制度下絕不可能發生的事,比如大清洗、大鎮壓、對少數民族強行遷徙、用間諜控制民眾、監視黨內高層等。在這些事情上,貝利亞都是絕對的主要和具體執行者。

因此,對蘇聯普通百姓來說,貝利亞罪大惡極,且臭名昭彰。斯大林在世之時,蘇聯人民不相信他能幹出這樣的事,可以說是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只能在內心中無限積聚憤恨,而貝利亞也因此成為民眾復仇的靶子。

二戰後,蘇聯經濟發展極其遲緩,人民生活水平則更難以提高,再加上斯大林晚年性格變得乖戾,大搞個人崇拜,嚴重脫離群眾,這都使得蘇聯一直藏匿於隱秘處的不滿和憤怒變得突然表面化。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忽然去世。雖然他已死去,但人民仍不可能將蘇聯史上一切不幸和醜惡都歸咎在他身上。於是,清算貝利亞的時刻就此到來,貝利亞之死也就成為了不可遏制的歷史規律。最瞭解貝利亞的人,無疑便是他那群“老夥計”們。

貝利亞的這些高層同事中,米高揚和馬林科夫一直都與他私交甚篤,莫洛托夫這樣的老人又與他有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式的舊怨,而斯大林晚年才從外省提拔起來的赫魯曉夫及夥伴們,則因此佔據了能對貝利亞冷眼旁觀、伺機而動的有利位置。

其實,上述這些人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知道貝利亞曾經所犯罪行有多重,更加了解自己攪進罪行中該負多大的責任。因此,他們的處境竟詭異地相同:在最後清算貝利亞時,他們或是和貝利亞一起,為之前的違法罪行殉葬,又或是率先發難,讓貝利亞一人來承擔所有惡果。如此一來,這些人便可以擦乾淨自己,解脫出來後繼續執掌蘇聯政權。

馬林科夫和那些與他處境相同的人,當然不願意去選擇後者。他們是如此瞭解貝利亞,更加了解他們的領袖斯大林。斯大林從專權走到最後的專橫,而正是這種專橫使蘇聯走到了分叉路口:是走向輝煌,還是引爆所有潛伏危機,讓國家走向毀滅。

其實不管怎樣,馬林科夫們都已經有了清醒認識:絕不允許斯大林死後再出現一個斯大林式的專橫者,再來領導蘇聯。這便是馬林科夫在繼承斯大林權力後,所做一切事情的出發點,也正是這點後來決定了貝利亞的最終命運。只要馬林科夫能有效地領導蘇聯,則貝利亞必然要死。

在赫魯曉夫的回憶錄中,他其實過於誇大自己在清除貝利亞過程中的作用。似乎是沒有他的運籌帷幄,新一代領導集體便不能成功搞掉貝利亞。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以馬林科夫為首的這一屆領導集體,其實並不是在斯大林死後才建立的,而是在斯大林彌留之際便已建立。政府機構領導人是3月15日任命的,這有裡面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點,馬林科夫出任中央書記和部長會議主席。第二點,赫魯曉夫並未出任任何職務。

對於這種情況的發生,史書上歷來流行一種說法:馬林科夫曾在蘇共十九大上作了報告,因此被斯大林內定為接班人,而赫魯曉夫則要集中精力去搞黨的工作。而事實上,沒有任何確實證據表明斯大林曾指定馬林科夫為接班人,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卻恰恰是貝利亞。

根據蘇聯一些資料表明:斯大林去世後,一直在推薦馬林科夫為蘇聯新任第一領導人的正是貝利亞。斯大林身邊那些老戰友們,對馬林科夫的評價幾乎都是“一個無能的人”,再加上他本身就與貝利亞私交甚篤,這就造成了斯大林去世後,貝利亞發動的一系列先發制人舉措,其中包括:平反冤案,釋放犯人,建造中央福利住宅等很多收買人心手段。貝利亞的陰謀就是要在短時間內造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局面,以便將來能夠輕鬆取而代之。

最先發現貝利亞這一可怕目的的人是莫洛托夫,緊接著他便對此進行了抵制和反對,而不是後來的赫魯曉夫。當時,貝利亞其實並不把赫魯曉夫等外省同志十分放在眼裡,因為他認為要除掉他們簡直易如反掌,只是時間問題而已。而馬林科夫雖然“無能”,但卻並不愚蠢。因此他對這種情況也不禁心驚肉跳。所以,他開始在報紙上提出不再宣傳斯大林,不再突出領導人個人作用,停止個人崇拜政策的建議。

透過這條建議就可以反映出馬林科夫不能成為斯大林式專橫者的獨特心理,同時也反映出了蘇聯新時代的新要求:已經不再需要戰爭時期那樣的專橫者。而有了這樣的外部環境基礎後,赫魯曉夫終於有條件開始行動了。此時,他所做的一切就是:清楚地瞭解身邊領導人的心理狀態,掌握他們可能採取行動的動向,然後再將他人的智謀和才能融進自己的智謀和才能中。

所以,連最反對赫魯曉夫的莫洛托夫也不得不正式承認:“反對貝利亞的那些措施,是赫魯曉夫一手策劃的,這無疑是他的功勞。”逮捕貝利亞的過程曾被傳得神乎其神,充滿了神秘色彩,似乎一次會議、一個機會,再加上一聲令下便徹底解決了。然而,事實卻並不是這樣。

因為從蘇共中央開始討論貝利亞問題,到最後的處決,過程時間竟長達半年多。而根據前蘇聯資料顯示,解決貝利亞問題前後共有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在1953年6月26日的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上完成的,幾乎蘇共所有中央領導人都達成一致意見,然後逮捕了貝利亞。第二步是在這以後的蘇共中央七月全會上完成的,一舉從思想和政治上全面清算貝利亞。而第三步是組織審判,最終處決了貝利亞。

在6月26日逮捕貝利亞前,曾秘密召開了部長主席團會議,討論貝利亞問題。會議的主持者是馬林科夫,而第一個發言者便是赫魯曉夫。赫魯曉夫在列舉了貝利亞的一系列罪狀後,說道:“貝利亞是一個‘出於個人主義目的鑽進黨內的野心家’”。貝利亞在聽完這番話後多少有些慌亂,但他畢竟是克格勃頭目出身,又對黨內鬥爭極具經驗,知道在災禍即將降臨前應該向誰求救。於是,他開始抓起斯大林這根救命稻草。貝利亞說道:“是的,我有錯。但是我請求不要把我開除出黨,我向來都是在執行黨的決定和斯大林的指示。所以,開除我是不對的。”貝利亞以退為進,而那些本就害怕扳不倒他的人因此徹底慌了神,會議的氣氛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關鍵時刻,赫魯曉夫被迫迅速提出撤銷貝利亞黨內外一切職務的建議,而精神高度緊張的馬林科夫也迅速做出反應,有些哆嗦地按下召喚朱可夫將軍等軍隊力量,以逮捕貝利亞的電鈴。以朱可夫為首的將軍們全都荷槍實彈出現在門前,而此前半輩子都以抓人為樂的貝利亞至此便徹底陷入崩潰。他先是不停地歇斯底里,並把頭一直向牆上撞,然後怒朝赫魯曉夫吼道:“你這個騙子!我上你當了。”而赫魯曉夫則淡淡地迴應道:“瞅瞅這個英雄吧!一下就癱軟下來,也許還會更狼狽。”從這以後,貝利亞便永遠地失去了自由。

7月初的蘇共中央全會後,蘇聯最高法院設定了一個特別法庭來審理貝利亞。法庭的審判長是元帥科涅夫,於12月下旬時,判處貝利亞及其主要助手們死刑。後來,貝利亞曾給赫魯曉夫寫過一封信,信中他以卑微的姿態請求寬恕,表態說可以去從事任何苦役,用來為自己贖罪。但無論是赫魯曉夫,還是蘇共中央的其他人,這些貝利亞曾經的戰友們沒有一個對他臨死前的“哀鳴”作出答覆。

1953年12月23日,“人民敵人”貝利亞被以“背叛祖國,為外國資本家賣力,糾集仇視蘇維埃國家的叛徒陰謀團伙,妄圖奪取國家政權,推翻工農蘇維埃制度,復辟資本主義和重建資本家的國家”的罪名秘密槍決,地點是監獄刑場,而這裡恰恰是他以前處決“人民敵人”的指定地點。這樣的一個巧合,簡直是對他的一個最大諷刺。

貝利亞的母親、岳母、妻子、妹妹和兒子等20人被流放。

對貝利亞之死,還有其他的一些說法,說他在被審判前就已處決,而出庭受審的是他的替身。

早在赫魯曉夫在世時,官方釋出的貝利亞是受審後被處決的說法就受到過強烈質疑。

而這些質疑如今又進一步得到了證實:當有關人士開啟那塵封已久的檔案資料後發現,當初對貝利亞長達半年的拘押、偵訊和審判,直到最後對他執行槍決竟然沒有留下一張照片和一個鏡頭,也沒有醫生在槍決令上的親筆簽名。

而對貝利亞6名親信審判和執行槍決的有關檔案上醫生的簽名都赫然在目。這6個人屍體火化的記錄至今都完好無損地儲存著,而唯獨不見貝利亞屍體的火化記錄。

另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1953年12月23日對貝利亞執行死刑的這一天在蘇聯歷年的日曆和歷史課本上也都沒有任何記載。

據此,某些研究家們大膽地提出瞭如下假設:早在審判前,貝利亞即已被處決,而出庭受審的則是他的替身。其根據是:貝利亞審訊記錄註明的最晚日期是1953年7月末至8月初,從此之後便再無任何文字記載。專家們說,此時距12月大審判還有4個月時間。蘇聯當局有足夠的時間去為貝利亞物色替身。

貝利亞的獨生子謝爾戈曾參與蘇聯的原子彈和氫彈研究,後移居烏克蘭首都基輔。他堅稱,1953年6月26日,他的父親根本就不曾被逮捕,而是在未經任何偵訊和審判情況下在其家被直接槍殺的。

謝爾戈回憶說,這天一大早,他就告別家中的父親,去克里姆林宮和其他科學家一起準備核實驗報告。到那兒不久,一個朋友突然給謝爾戈打電話說,他家剛才曾響起陣陣激烈的槍聲。聞訊後,謝爾戈撂下電話就急匆匆向家趕去。貝利亞官邸位於莫斯科市起義廣場附近。趕到後,謝爾戈看見大門被荷槍實彈計程車兵嚴密把守著。這些士兵不由分說地將謝爾戈擋在門外,堅決不予放行。從遠處望過去,謝爾戈發現父親辦公室的玻璃窗已被打得粉碎。不用說,這顯然是貝利亞的衛兵與前來攻打官邸的軍人激烈交火所留下的痕跡。

謝爾戈由此斷定,當時貝利亞就是在家被打死的。他也堅持認為,最後被送上審判臺的那個人根本就不是他的父親,而是一個長相酷似父親的演員。

謝爾戈上述說法居然還有旁證:一個保持沉默半個多世紀、名叫傑韋寧的人聲稱,當年他曾親自參與拘捕貝利亞,並證實貝利亞確實是在其官邸被當場擊斃的。此人以“官邸行動”為題在俄媒體撰文說,剷除貝利亞實際上是早有預謀、周密計劃的絕密行動。為實施這一行動,蘇聯當局事先秘密組建了一個由18個人組成的特種分隊,其直接領導是時任內務部副部長克魯格洛夫。傑韋寧一口咬定,他曾是該特種分隊隊員。傑韋寧對攻打官邸一段有如下生動記述:

“1953年6月26日,大約是清早6點的時候,我們突然得到通知,正式行動就在今天開始。起初擬定採用‘車禍’方案,但到8點又改變計劃,決定派遣特種分隊採用突襲貝利亞官邸方案,即‘官邸’行動。我們分乘3輛勝利牌汽車於10時前到達卡恰洛夫大街28號貝利亞官邸。我們分隊由科羅特科領導。克魯格洛夫給貝利亞打電話說科羅特科將帶3名警衛去給他送機密檔案。這時我們得知,官邸內除貝利亞本人外,還有4個人。科羅特科和從我們班挑選的3名‘隨從’順利地進了大樓,其餘人根據行動方案分別搶佔了大樓正面和後院規定的位置。兩三分鐘後傳來一陣槍聲———我聽見5聲,也可能是6聲。我當時緊挨貝利亞辦公室的一扇窗戶。這窗戶朝向後院。從貝利亞辦公室射出的兩發子彈打碎了靠樓拐角處第二扇窗戶的玻璃。幾分鐘後,科羅特科從樓內走出來,命令我們都進樓裡。我親眼看見有3個人被當場擊斃:貝利亞本人和他的兩個警衛。我們無一傷亡,顯然這是我們精心準備和採取突然行動的結果……”

貝利亞究竟是怎樣死的?以上說法好像都真偽莫辨。但不論是哪一種說法,貝利亞在當年死了,這是沒有任何爭議的事實。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四十年代,平魯縣下黑水村,“鬥地主”引起的慘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