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韓非欲重啟六國合縱之策,眼看即將功成,沒想到秦國突然丟擲了新鮮出爐的“秦篆”,並且規定,秦國境內商賈一律使用該字型釐定文書,而這也使得齊國對合縱的態度變得遲疑了起來。

而韓非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說服齊王驅逐李斯等秦使,卻又因為李斯一句齊秦斷交,互不通商而功虧一簣。

那麼,為什麼秦國一提到斷絕通商,齊國就不得不妥協呢?這要從管仲埋下的禍根說起,來看看齊國的發家之路。

齊國本不具備“大國”潛質,得益於管仲的“逆天改命”

眾所周知,齊國本來是姜子牙的封國,國君是姜姓呂氏,它所在的地方在今天山東省的沿海一帶。

這個位置其實並不是特別好,發展空間太小了。

如果對比一下後來“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就能知道,凡是能發展起來的大國,在當時基本都處於周朝邊疆地帶,“韓趙魏”的前身晉國也曾經向北方拓展了大片的領土。

這就涉及到“分封制”的目的了,各諸侯國除了拱衛周王室之外,還肩負著開疆拓土的重任。各國在最初邊界是不清晰的,需要自己去開拓。無論是周王室還是諸侯國,他們在初始階段都無力管控過大的領土,這才是為何採取“分封”的原因。

但是,齊國雖然也是處於邊疆地區,但臨近的諸侯國主要是燕國和魯國,一個是召公封國,另一個是周公封國,其地位都不是非宗室的齊國可以比肩的。而另一側是海疆,在航海技術極不發達的先秦時期,透過海運來發展異常艱難。

有著這般限制條件,就意味著齊國是沒有成為大國潛質的,至少在管仲相齊桓公之前是如此。

齊國在最初受到分封的一段時間裡是比較強盛的,姜子牙治理得極好,興工通商,煮海墾田,推行周禮,使得齊國迅速成為了富庶之地。

而到了周公攝政的時候,更是給予了其“代天子征伐”的特權,更是呈現出興旺氣象。

但是,這是在周天子權威尚在的時候,各諸侯國實力弱小,齊國在同等環境下比較強盛,而這種“強盛”和之後的時代相比,是不足以相提並論的。

隨著各諸侯國都在不斷髮展,齊國的地理劣勢就逐漸顯現出來了,其沒落得也比較快,至少在齊桓公之前的齊國,比周邊的魯、燕、鄭等國都不如遠甚。

公元前706年,北方的一支名為“山戎”的匈奴部族南下,沒有入侵與其相連的燕國,而是攻入了齊國境內,史稱“跨燕擊齊”。

齊國面對匈奴的一支小部族都無力抵抗,還是幸賴鄭莊公出兵援助,這才得以儲存了國土。但即使如此,也被嚴重地劫掠了一番,使得本來就不富庶的齊國雪上加霜。

而這次襲擊距離齊桓公即位的時間,也僅僅才20年而已。

但有趣的是,山戎“跨燕擊齊”的30年後,再次南下劫掠燕國,卻遇到了正在謀劃“尊王攘夷”的管仲和齊桓公這對搭檔,被齊國的軍隊一路追殺到大本營,甚至還連累了盟友令支、孤竹,都被齊桓公滅掉了。

30年的時間而已,齊國就已經從虛弱狀態下走出來,成為了當時首屈一指的強國,這就是管仲和齊桓公的功勞。

管仲為齊國找到了一條“起死回生”的道路,雖然成功逆天改命,但也留下了致命的隱患。

管仲給齊國找的是一條捷徑,也是一條死路

管仲相桓公之後,二人制定了一個目標,那就是“稱霸諸侯”;而具體的方法就是“尊王攘夷”。

所以,燕國被山戎入侵之後,齊桓公二話沒說,親自率領大軍去幫忙,趕跑了山戎不算,還要徹底為其解決北方和東北方向的邊患,將打下來的土地無償地送給了燕國。

甚至還只是因為燕國國君送別齊桓公的時候超出了國界五十里,他就以諸侯送別不出國境的慣例為由,在自己的封邑中割出五十里送給燕國。

這些舉措都是外在的,其目的是為了搞好和諸侯國之間的關係,留得一個急公好義的名聲。

但是,真正讓齊國能成為“霸主”,還必須依靠自己的強大才行。

顯然,以齊國當時的窮苦,很難長時間保持各國對它的尊重和敬畏,所以管仲和齊桓公要解決的第一件事就是讓齊國富庶起來。

於是,管仲為齊國找到了一條致富的道路。

在其他諸侯國都在“重農抑商”的時候,管仲卻提出要“農商並重”,這種思路在《管子》等文獻中有非常多的描述。

這一方式固然有著姜子牙興工通商的傳統,使得齊國重視商業的時候並沒有遭到多大的阻力,但最為根本的還是其地理位置的“劣勢”。

既然想要做諸侯領袖,那麼開疆拓土是別想了,只能在自己這塊靠著大海的小地盤上琢磨。

在最初,齊國之所以較為富庶,主要販賣的還是“鹽”。畢竟靠海,“鹽”是取之不竭的資源,而又是其他諸侯國的必需品。

但是,“魚鹽之利”只能保證齊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餓不著”,想要靠它發家,除非是壟斷了這一類貿易,否則是不可能的。

要知道,靠海的諸侯國可不僅僅只有齊國一個,隨著南方的開發,吳國、越國甚至楚國等都來搶生意,齊國販“鹽”的買賣自然要受到打壓。

那麼,細想一下,賣什麼東西更賺錢呢?奢侈品!

沒錯,賣數量稀少、價格昂貴的奢侈品才是最賺錢的,在管仲時代就有了這樣的認識,他也成功地使得齊國販賣的物品變成了最為賺錢的奢侈品。

這種奢侈品的代表就是從朝鮮半島進口的“文皮”,即虎豹之皮,這種貨物在諸侯國中非常搶手。

《管子·輕重》中說:

發朝鮮不朝,請文皮毤服而以為幣乎?……一豹之皮,容金而金也。然後八千里之發朝鮮可得而朝也。

齊國成功地開墾海疆,使得本來限制齊國發展的地理劣勢變成了賺錢的通途,它開闢了一條去朝鮮半島的海上航線,甚至還是當時唯一的一條。燕國也是在接受了齊桓公饋贈的土地很久之後,才逐漸開闢了一條去往朝鮮半島的陸上通道。

這就意味著海外進口的貨物貿易被齊國壟斷了。

齊國也透過這樣的方式迅速強大起來,積累了雄厚的國力,而東周時期的商賈們也雲集臨淄,盛況空前。

然而,這一做法的負面作用很快顯現出來了。

商人逐利,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屈原這樣的宗室子弟之外,還沒有具體的“家國”觀念,士子為了尋求發展往往都遊走列國,而商人這種流動性更大的群體對於齊國的滲透是非常嚴重的。

而行商的迅速富足,使得齊國農業受到了打擊,人們開始不務農了,都忙著去經商,這使得齊國的糧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進口。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秦賦》中,秦國不賣給齊國糧食,就會使得齊國上下大為恐慌。

而齊國農業人口的減少,使得兵源不足,軍隊的戰鬥力其實並不強悍,即使有孫武等軍法大家,但在軍事實力上,很多時候也只能欺負一下燕國這等弱勢群體,甚至還曾經被燕國合縱攻齊打得差點亡國。

最為重要的是,富足的生活矇蔽了齊國上下,無論是在春秋時期的姜氏齊國,還是在戰國時被篡位之後的田氏齊國,都誤以為齊國國力強盛,甚至因此不思進取。

當各諸侯國合縱伐秦的時候,齊國往往並不參與,或者採取消極怠工的態度,就是因為它哪方也不想得罪,戰爭會影響其商業的發展,損失貿易物件。

這才出現了《大秦賦》中,李斯一句秦齊斷交,禁絕通商,就嚇得齊王不得不妥協。

其禍根早在400多年前齊桓公時代就已經埋下,積弊已久,已成痼疾,難以根除了。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2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被製造的魔君:董卓暴行始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