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董卓是漢末喪亂的核心人物,是擅行廢立、肆虐宮廷的暴君。在歷代史家筆下,基本都以“兇惡淫狠”的醜陋嘴臉出現。
比如《三國志》作者陳壽,便公開宣稱“董卓是信史時代的第一魔頭”。
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魏書 董卓傳》
如果求之諸書,會發現不論是三代以前、還是三代以後,比董氏更加兇殘惡毒的逆臣,絕不止一人,董卓還遠達不到“千古第一罪人”的地步。換言之,陳壽的評語,帶有比較明顯的時代色彩。
本文想透過考察董卓的諸多行事,來推導探究出其暴行背後的“演繹過程”,還原事件的本來面貌。
在此首先說明,董卓是無道罪臣,史有定論,我也深表贊同。本文絕非是替董卓翻案,而是覽其行事始末,確實事出有因。
因此我想跳出陳壽的評價,從中立視角,重新觀察董卓在洛陽的所作所為。
實際董卓在洛陽的一系列暴行,雖然大逆不道,但均有理論指導;並非純粹的喪心病狂。
本文共 4000 字,閱讀需 8 分鐘
廢少立獻董卓在中平六年(189)八月上洛,旋即廢黜何太后與少帝(劉辯),改立少帝異母弟獻帝(劉協)。此一節人所共知,這也是董卓最受詬病之處。
此處實際存在歷史原因。
因為靈帝臨終之際,確實存在過“改立太子”的爭議。
彼時靈帝欲改立幼子劉協為太子,並委託了權宦蹇碩為輔弼。由於蹇碩是西園軍“上軍校尉”,把持兵權,因此一度引發大將軍何進(少帝親舅)的憎惡,最終兵戎相見,蹇碩被殺。
六年,(靈)帝疾篤,屬(劉)協於蹇碩。碩既受遣詔,且素輕忌於進兄弟,及帝崩,碩時在內,欲先誅(何)進而立(劉)協。--《後漢書 何進傳》
何進兄妹是少帝的黨羽,而董太后(靈帝生母、何皇后婆婆)與侄子董重(驃騎將軍),則黨附陳留王(即獻帝)。
因此兩代外戚爭權,最終董重被何進逼殺,而董太后則被何後鴆死,天下譁然。
(何)進舉兵圍驃騎府,收董重,免官,自殺。(董)後憂怖,疾病暴崩。--《資治通鑑 漢紀五十一》
董重自殺,董太后暴死
董卓上洛後,自以為與董太后屬“同宗之親”,因此對逼殺董氏姑侄的何進兄妹,十分反感。
雖然董卓出身涼州隴西,而董太后家族出身冀州河間,但董卓依然認為與靈帝母家有“同姓之親”。
典型例證即董卓收留了董太后的侄子董承(就是“衣帶詔”那個董承),寵為腹心,乃至時人便混淆了董承的出身,還以為他是董卓的親戚。
近董公(即董卓)之強,明將軍目所見,內有王公以為內主,外有董旻、(董)承、(董)璜以為鯁毒。--《獻帝起居注》
(1)廢殺何後
董卓廢黜何太后的理由,相當冠冕堂皇。
因為少帝繼位後,何太后以太后身份垂簾聽政,而何進則招募四方英豪、欲逼使太后歸政。董卓恰恰是何進招募的外藩,因此廢黜太后、名正言順。
董卓逼殺何太后時,藉口其“逆姑婦之禮”,暗指何後鴆殺婆婆(董太后)。
皇太后(何太后)教無母儀,統政荒亂。永樂太后(董太后)暴崩,眾論惑焉。三綱之道,天地之紀,而乃有闕,罪之大者。--《獻帝起居注》
董卓還稱“永樂太后(董太后)暴死,天下疑惑,因此皇太后無母儀天下之資格”。實際是打著“為董太后報仇”的幌子。
(2)廢殺少帝
董卓廢少帝,是借用“霍光廢昌邑王”的路數。即所謂“廢昏立明”。
(董)卓乃奮首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為政。皇帝(劉辯)闇弱,不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陳留王(劉協)。”--《後漢書 董卓傳》
曹魏權臣司馬師廢齊王;東晉權臣桓溫廢司馬昱,也都是同樣藉口。
董卓廢少立獻
董卓之所以傾向陳留王劉協,是因為劉協是董太后養大的皇子,綽號“董侯”。天然博得了董卓的好感。
董太后自養(劉)協,號曰董侯。--《後漢書 皇后紀》
客觀評價,董卓廢黜何太后與少帝,改立靈帝幼子,不可視作純粹的逆舉。因為靈帝生前就屢次準備改立太子,且何太后殺董太后在先,何進召董卓在後,其行為邏輯是合理的。
董卓受詬病之處,主要在於殺害何後與少帝。如此則十分惡劣,與“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完全無關了。這也是他從“權臣”被定性為“逆臣”的直接原因。
盜掘帝陵董卓盜掘東漢諸帝墳陵、挖掘寶物,是歷史公案,甚至呂布亦積極參與其中。
但考察初始情形,可知盜墓並非純粹貪財,而是存在“洩私憤”的心理。
董卓最初盜掘的是漢靈帝的“文陵”,借何太后下葬的時機而搬取寶物。
及何後葬,開文陵(靈帝陵墓),(董)卓悉取藏中珍物。--《後漢書 董卓傳》
漢靈帝是冀州河間國人,而何太后則是荊州南陽人。只不過按照“妻死從夫”的陪葬傳統而合葬。
董卓對靈帝一貫厭惡,曾公開宣稱“每念靈帝,令人憤毒”。再加上他對何太后的反感,因此盜取文陵。
(董)卓議欲廢立,謂(袁)紹曰:“天下之主,宜得賢明,每念靈帝,令人憤毒。”--《後漢書 董卓傳》
董卓盜掘帝陵
值得注意的是,董卓最初的盜墓行為(189),並非暴力強拆,而是借“何後下葬,重新開陵”的機會。
換言之,其口號上是冠冕堂皇的,行為上則是偷偷摸摸的,並非大張旗鼓地作惡。
至於兩年之後(191),董卓與關東軍閥鏖戰失利,焚燬洛邑,西遷長安。搞得洛陽“二百里無復孑遺”,乃至呂布帶頭掘毀棺槨,搜刮寶物,那就是純粹的破罐子破摔、喪心病狂了。
(董)卓自屯留畢圭苑中,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無復孑遺。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寶。--《後漢書 董卓傳》
因此,陳壽所謂的董氏上洛之初(189)便“盜墓毀陵”,難免言過其實。
從董卓“矯情忍性、擢拔群賢”的行為上看,他最初並非純粹的惡魔,確實曾嘗試過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真正的盜墓高潮、發生在兵敗洛陽(191)的前夜。
攻殺社民董卓在洛陽,攻殺社民(參與祭祀的民眾),是最受史家詬病的暴行。
實際此處另有蹊蹺。
按《後漢書 董卓傳》記載,卓軍至陽城,見民會於社下,遂殺之,掠奪婦女財物,懸首車軸,謊稱“大破賊人”。
(董)卓嘗遣軍至陽城,時人會於社下,悉令就斬之,駕其車重,載其婦女,以頭系車轅,歌呼而還。--《後漢書 董卓傳》
(卓軍)連軫而還洛,雲攻賊大獲,稱萬歲。--《魏書 董卓傳》
歷來史家與讀者,均把董卓“攻屠社民”看作令人髮指的醜行。實際並非如此。考察時間線索與事件位置,董卓的軍隊,確實存在“攻賊大獲”的可能。
先看時間。
“社”是祭祀土地神;“稷”是祭祀五穀神。後世將“社稷”合稱,引申為家國政權。
社每年兩次,春社與秋社。覽查《魏書六 董卓傳》可知,彼時是春社,即“二月社”。
(董卓)嘗遣軍到陽城。時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魏書 董卓傳》
考慮到董卓上洛時間在中平六年(189)八月,而初平二年(191)四月已經離開洛陽;可知董卓軍隊攻殺社民,當在初平元年(190)或二年(191)的二月。
硍節恰在此處。
因為初平元年(190)正月,袁紹等軍閥已經在關東興兵,而初平二年(191)二月,關東軍勢力更加猖獗。
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袁)紹為盟主。--《魏書 武帝紀》
一言蔽之,“二月社事件”的發生時間,是在關東兵起之後。
再看地點。
二月社的地點發生在陽城(豫州),恰好在洛陽以東。
既然初平元年(190)正月,關東已經興兵討伐洛陽;那二月時節,百姓早該闔門自守,甚至舉族搬遷;豈有“齊聚社下”的道理?
兵荒馬亂之際,不求自保反而聚眾祭祀,邏輯何在?須知,陽城東側不遠的潁川,即遭到董卓部將李傕的洗劫。
(董)卓遣李傕等出關東,所過虜略,至潁川、陳留而還。--《魏書 荀彧傳》
董卓用兵地點
洛陽是“兵衝形勝之地”,而陽城恰在其東側不遠。正月關東兵起,二月便有社民齊聚陽城;考慮到豫州刺史孔伷(陽城屬豫州)亦在“討董聯軍”之列,所謂的“祭祀土神”(二月社),只怕難以置信。
因此董卓派軍鎮壓,並號稱“攻賊大獲”,恐非虛言,而是確實如此。
只不過董卓名聲太壞,做過的暴行,也遠不止這一兩件。因此把他塑造為毫無人性、殺人取樂的惡魔,也合情合理。
而且隨著涼州集團的徹底覆滅,魏晉的官方史家(王沈、陳壽為代表)更沒必要替董卓說好話。
官修史本身就是政治的產物,秉承當朝的意志,傳播當朝的意識形態。像董卓這種臭名昭彰的人物,即使被塑造成惡貫滿盈的魔鬼,恐怕也不會有人探查真偽。
《論語》所謂“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歸焉”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小結昔日子貢嘗言:紂王之惡,遠不如傳說般嚴重。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 子張》
其實看董卓之惡,也遠不似書文所載般暴虐。但無論是陳壽、王沈、王粲還是范曄,這群士人對“傷害了士族感情”的董卓,是絕不可能有半句好話的。
雖然董卓確實做過不少傷天害理的惡事,但行為初衷,遠不如史料記載般恐怖。無論是廢少立獻、盜掘帝陵、還是攻殺社民,實際都有邏輯可循。
廢少立獻是因為靈帝生前的改易儲君計劃、與何後專政又逼殺董後所致;另有“董侯”劉協的親善心理作祟。
至於盜掘文陵,最初是借合葬何太后的契機而暗中進行。
而最重要的暴行,即所謂“攻殺社民”,則大機率是鎮壓亂黨。從時間與地點來看,正月關東兵起,而二月齊聚陽城,實在太過怪異。恐怕並非社民,而是關東義軍。因此董卓遣軍隊鎮壓,並非殺人取樂的變態行為。
至於所謂的“奸亂宮人公主”,恐怕亦有誇大。
至於奸亂宮人公主。其(董卓)凶逆如此。--《魏書 董卓傳》
董卓奸亂宮闈
董卓“少遊羌胡、浸染夷風”是人所共知的事;但靈帝卒年不過三十三歲,早年又屢喪皇子,留下的公主僅一人可考(萬年公主),且記載散佚。
因此,董卓的亂行,恐怕主要集中在“奸亂宮人”(妃嬪、宮女)上。但是加上“奸亂公主”的罪行,無疑可以把董卓襯托得更加醜惡,於是史家也便不吝筆墨了。
董卓固然是梟雄惡霸,罪孽深重,事無可諱,合該遺臭萬年。但覽查諸書,推導串聯其原本面貌,可知,董卓之惡,亦不似史書記載般恐怖。
實際就是一個不守禮法的邊地軍閥,在東都洛陽妄圖專擅權柄,最終與士族反目,天下大亂的故事。
但在史家的理論構建下,如果說誰要為漢末晉初的百年喪亂(184-280)負起責任,那董卓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歸焉。豈獨商紂而已乎!
Thanks for reading.
-
1 #得罪人,都別得罪文人一種修史的,一種寫書的,筆比刀更狠
-
2 #聽說董卓入京之前也是戰功累累
-
3 #董卓滅了得國不正的賊漢,大快人心!是中華民族的大英雄!
-
4 #董卓是大汗洛陽皇宮的最後一任擁有者。
-
5 #貳千年後,閣下妙筆生花,孫氏惶恐,而卓曰,“彼深知我也!”
-
6 #董卓是真的作。一手王炸開局,搞成遺臭萬年。
-
7 #董卓本想做個匡扶漢室的權臣,但無奈被士人逼成了賊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