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宋朝的時候,臨江軍(今天的江西餘干)人孫冕孫伯純是一位思慮深遠、頗有遠見計程車大夫。

他在海州(今天的遼寧海城)當知府的時候,朝廷要求在地方上設定三個鹽場,孫伯純卻認為這樣做其實並不好,於是竟然上書拒絕了朝廷。

朝廷覺得孫伯純不可理喻,於是就派遣了主管這方面的官員——發運使,親自來到海州,決意要執行設定鹽場的命令。

貴為知府的孫伯純並沒有擺起來官威,而是耐心地和老百姓解釋道:“你們根本不知道長遠之計,發運使在我們這裡設定鹽場,雖然從近處來看有利可圖,但問題在於朝廷設定的鹽場不怕供應不足,而在於銷售不出去,到時候鹽產量過大,銷售不出去,這個惡果三十年後才顯示出來,到時候你們就後悔了!”

因為孫伯純的堅持,他擔任知府的時候,海州始終沒能設鹽場,然而等他離任之後,發運使卻終於如願,在海州設了三個鹽場。

多年之後,海州一帶因鹽場有利可圖的原因,朝廷大力征稅徵兵役,而且盜賊蜂擁,比過去更多更頻繁,而鹽場生產的鹽太多了,所以滯銷,鹽就像山丘一樣堆積,導致了巨大的虧損,因此當地債務常年積累,很多人都因此破產,大家都感念當年孫伯純的深謀遠慮。

孫伯純為什麼能預見到幾十年後的局面呢?因為他對當時宋朝鹽業生產和供應瞭然於心,可以清晰的看到鹽業市場的發展。當時如果在海州設定鹽場,其實是生產過剩。

只不過,當時這個飽和狀態和過剩狀態還沒有清晰的顯示出來,但等到市場進一步發展,滯銷的局面就遲早會出現了。

生產規模大了,銷售卻跟不上,惡性迴圈就出現了。可以說,孫伯純非常了不起,在宋朝就可以用辯證思維和市場經濟理論來判斷鹽業市場,真的可以說是一位懂經濟計程車大夫。

同樣,孫伯純在海州當知府的時候,有一年碰上朝廷向海州徵收製作弓弩用的材料,然而海州歷來不生產這些東西,所以當地老百姓請求用海產品鰾膠來替代弓弩。

孫伯純卻有先見之明,說老百姓的代表說:“天子和朝廷都知道我們海州不生產弓弩材料,這一次只不過因為戰場臨時徵調而已。但是如果用土產替代,讓朝廷覺得海州富庶,而且可以承擔更高的稅賦,就會年年徵調,到時候就沒完沒了,苦的還是你們這些老百姓!“

可以說,孫伯純這位地方官,思謀遠慮,充分考慮當地百姓的利益,而且可以從全域性出發分析問題,真的了不起。

在今天,我們分析問題,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應該像孫伯純學習,謀全域性而不是看一隅,這樣就會逐漸形成深謀遠慮,思慮長遠的習慣,久而久之,就會擁有更多的智慧了。

2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原來趙姬也是戀愛腦,秦始皇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