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史上是個多自然災害和戰亂的民族,所以就有重視儲備的傳統。如《禮記.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宋人高弁《望歲》:“古之人,一夫不耕,則必受其飢;一婦不織,則必受其寒。三年耕者,有一年之儲。”
傳統重視儲備,說到根本是因為生產力低下,一旦正常的生產活動因為災害和戰亂就會受到影響而中斷。
但是,在我國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取得了全面成就的今天,我們的儲備的工作的性質卻發生了重大的轉變。這點我是在看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卷第一篇 《資本形態變化及其迴圈》第二章《生產資本的迴圈 》 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關於儲備的論述,而這段關於儲備的話,在今天讀來是非常有裨益的。馬克思說:
50鎊工資A也是這樣;這個貨幣不僅是工人過去勞動的貨幣形式,同時還是取得正在實現的同時勞動或將來實現的未來勞動的憑證。工人可以用這個貨幣購買一件要到下週才製成的上衣。一生產出來要馬上消費才不致壞掉的大多數必要生活資料,特別是這樣。因此,工人在作為工資付給他的貨幣上得到的,是他自己的或其他工人的未來勞動的轉化形式。資本家用工人過去勞動的一部分,作為工人取得自己未來勞動的憑證付給工人。工人自己的同時勞動或未來勞動,形成還不存在的儲備,對工人過去勞動就是用這種儲備支付的。在這裡,儲備形成的概念完全消失了。——(72版資本論第二卷84頁——85頁)
首先有個小說明,就是開頭的“50鎊的工資A”是馬克思舉的例子,這裡說的就是工人的工資和儲備的關係的問題。
馬克思在這裡的核心的觀點其實是:工人階級是沒有儲備的。所以他說“儲備形成的概念完全消失了。”這句話是這段話的最終的結論。
馬克思的這個觀點是從階級分析得出的。這點我們要非常非常的重視。因此,與傳統的儲備的含義頗為不同。換言之,這裡的工人階級沒有儲備,不是因為沒有儲備的意識,而是經濟規律決定了這個階級不能有儲備。注意,這裡是經濟規律決定這個階級不能有儲備。這才是可怕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講,甚至古代的傳統小農也是有儲備的,每年總是要有一定的口糧。這點在我國改開後的農民大體也是如此,他們吃的都是自己上年生產的糧食。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以打工——成為新興的工人階級的一員,脫離了農業和農村,那麼,傳統儲備的功能也就消失了。
這具體表現在,當下幾乎都是家無隔夜糧,合租居住在大城市裡的工人階級更是沒有儲備的客觀條件,沒有空間。這種情況是經濟活動持續正常進行的城市空間的反應。而經濟活動正常進行,就是工人階級獲得工資後用錢來購買自己的生活必需品維持自己的生存。客觀上,工人階級個體已經不需要進行儲備了。
但是,我們現在已經深切感到,市場經濟必然要有經濟危機,從而我們的經濟活動必然中斷——這是經濟活動持續進行的條件。因此,工人階級的個體或者整體的生活儲備又是必然需要的——在被失業丟擲就業大軍之後,在缺乏失業救濟的制度保障下,生活保障必然要求有生活儲備。這主要表現為吃老本——手頭攢的過去的工資。
但是這個工資所依賴的實際的生活必需品,在購買之前還在別人手中,還不是他個人的儲備,也許還根本沒有生產出來,還根本就不是任何現實的儲備,如麵包就是這樣的。這樣,如果失業,面臨的其實馬上就是生存危機了。我們知道現在更多的是月光族——不幸的是,月光族,正是符合經濟規律的,這點馬克思已經有論述。從整個階級看,工人階級把當月的工資全部花掉,其實倒是經濟整體正常執行的條件。如果工人階級的工資有盈餘,那麼就意味著有的生活必需品沒有被消費掉,而這些生活必需品正是別的資本家的生產的待售的商品。因此,從市場經濟的整體看,工人階級也不能有盈餘作為儲備。
工人階級沒有儲備,並不等於資本家沒有儲備。當前我國已經擁有了一個巨大的以私人企業主為主體的社會階級,這個階級是有儲備的。他們的財富來自於工人階級的剩餘價值,本身就是工人階級已經完成的勞動,而不是未完成的勞動,他們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的貨幣儲備。這是這個階級無償獲得的工人階級的剩餘勞動。這個階級當然也是在購買生活必需品,在這點上和工人是沒有區別的。
可是,區別在於,首先,他可以透過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提前進行物資儲備,在預計出現比如災荒、戰爭等情況下。新冠疫情之後媒體報道的西方的地下掩體的地堡居然走俏成為新的亮點就是一個明確的證據。這點,沒有錢是做不到的。其次是,他們有巨大的空間可以進行儲備。這點對於工人階級也是非常不利的。最後就是資產階級如果掌握政權,他們會利用政權的力量來為自己服務——瓜分國家儲備。工人階級只能望洋興嘆。這點在西方世界是非常明顯的。整個社會並非沒有儲備,而是這個儲備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為資產階級所用罷了。
列寧一再告誡我們,不要中了小資產階級的毒——迷信國家。因為國家本身就是統治階級的產物。所謂的國家儲備,其實就是統治階級的儲備。這點在我國曆史上也是很有例證可以說明,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佔領隋王朝東都洛陽附近的洛口倉後,立即開倉放糧,賑濟饑民,瓦崗軍的隊伍也得到迅速發展,短時間內猛增至幾十萬人。這裡當然是儲存著大量的糧食。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雖然實行了市場經濟,社會上已經有了一個龐大的資本家階級——社會的儲備已經掌握在他們手裡。而且整體上,我們的勞動者也都成為以工資生活的勞動者,從而這個勞動者階級不具備儲備的能力。但是,總體上我們的社會主義性質又必須在儲備上體現出以工農聯盟為領導階級的社會主義的性質來。
因此,儲備工作,在當今具有複雜性,與20年前不同,與1978年前也不同,與傳統的小農社會也不同。之所以不同,就是這些時間段我國的主要人口——農民是有自己的儲備的。因此,城市裡的工人階級也就有儲備。當時的問題只是生產力低而已。但是儲備的性質並不複雜。
今天的複雜在於我們的主要的勞動者已經不具備了儲備的能力和條件,同時,又有了一個依靠剝削而具有儲備能力的新興資產階級,但是這個階級卻不是我們的政權的領導階級。這就是問題的複雜性了。
我在上面分析了,儲備的本質是階級的儲備,因此儲備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基本工作是由誰來儲備,由誰來掌握,由誰來享用這個儲備的問題。
作為工農聯盟為領導階級的國家,我們的儲備當然是由這個聯盟來掌握,來享用,來儲備。必須將儲備的領導權從現在的資產階級手中奪取過來。這是目前儲備工作的第一要務。
其次,因為是為工農聯盟服務,而目前的經濟條件又主要是以工資為購買生活必需品的手段,這點在短時間內不能改變,因此,利用政權的手段,建立從中央到社群、住戶的儲備制度就勢在必行。
第一,利用現在的超市、連鎖店、地下車庫等空間作為儲備倉庫。農村則在村中建立集體使用的倉庫、冷庫。
第二,米麵糧油肉蛋奶蔬菜建議以保證基本需求為準則採取實物配給的方法分配。這樣,社會就必然要先有儲備,而後消費了。實物無償分配是改變我國工人階級依靠工資而沒有儲備的唯一的可行的辦法。超過必要部分,或者是改善的部分才可以用貨幣購買。按照人均500斤每年的口糧,我國14億人口,我國每年的必備口糧是7000億斤糧食,也就是3500億公斤,3.5億噸口糧。世界第一次大戰打了四年,二戰打了六年,那麼按六年算,我國的必備口糧是21億噸。從戰備考慮,我們的儲備肉,罐頭,糧食等等的儲備至少要有六年的數量和儲存時間的能力。
第三,真正的儲備必然是實物儲備,而實物儲備必然是已經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因此,我們的儲備不能建立在“工資”的基礎上。這點是必須清楚的。因此,當下的經濟向實體經濟的迴歸就具有重大的意義。之所以強調這點,就是建議國家利用經濟危機期間,需多企業大量產品賣不出去的時機可以大肆進行實物儲備:糧食、帳篷、藥品、救生品等等。一方面解決企業經濟困難,一方面解決缺乏實物儲備的問題。私營企業大量產品賣不出去,這從全社會的角度看其實正是社會儲備的部分。這在傳統農業時代是不成問題的,多餘的勞動產品自然成為全社會的儲備,只是在資本主義的情況下(在我們這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社會儲備反倒因為不能消費掉而成為問題——資本主義生產是要求全部產品都要賣出去,這是他的存在的社會條件。
第四,總的來看,我國當今的儲備,不能僅僅包括國家的用於戰爭的戰備儲備,而且必須包括全民生活必需品的儲備。這是當今我國儲備與之前儲備重大的不同。如果談儲備仍然只是國家儲備,那麼,勢必會出現巨大的問題和損失。其次,實物儲備必然要求無償分配。如果還是用錢來買,那麼這個儲備對於廣大工人階級來說依然不存在。從實物儲備來說,才能保證我們的經濟以實體生產經濟為主,從而保證貨幣——只能是商品交換的手段,而不是成為目標——這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特點。因此從儲備工作這個當前極為重要的工作來看,貨幣經濟其繼續發展也表現出了其不可持續性、弊端。因此,國家儲備,絕不是將多餘的勞動產品儲存起來以備將來使用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