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引言

法國思想家在這一領域所處的領先地位在19世紀初期非常明顯,這構成了一個問題。法國無疑是革命之國,是大革命的國度。它肯定在1830年和1848年的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1871年,雖處在外國的征服之下,它依然燃起了驕傲的革命火焰,即巴黎公社。不過,除這些特徵之外,法國的社會主義傳統是國家工業化的後果之一。

如同其他地方一樣,法國改革或革命的思想是由知識分子提出來的,這些知識分子的絕大多數在社會上享有特權。同時,又一次與其他地方一樣,這些思想只是在工人階級接手過去並付諸實際行動之後才獲得了生命和力量。但是,與其他地方相比,法國知識分子的反應更早,更為極端-而該國工業化開始的時間晚於英國,它的起飛是在大約1830~1860年。

▲工業革命時期工廠舊照

事實確實如此,但起飛理論把真正的過程過分簡單化了。它提出一個時間,在此時龐大的工業火箭據認為一下子騰空昇天。是否存在一個如此明確的經濟H時間呢?這麼想像,就是置任何這種突然爆發之前的整個孵化時間於不顧。新近的研究發現,法國在1815~1851年的工業增長率非常高,約為每年2.5%.這麼一種增長足以加大18世紀向城市移民的浪潮,改變現存的社會,並賦予已經受到革命和拿破崙戰爭震撼的法國“拆除與建設工地”的形象,令同時代目睹此事的人大為震驚。單單城鎮的發展就導致其人文和物質條件的迅速惡化。自巴爾扎克到維克多•雨果,所有觀察家都看到了這一令人憂慮的現象。貧窮、乞討、劫掠、懈怠、翫忽職守、傳染病和犯罪:所有這一切都因勞動人員迅速集中到貧民區難以言狀的混雜狀態而增多了,而且往這裡湧來的人流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晚至1847年,米什萊注意到農民“對城裡的一切都感到羨慕;他渴望一切東西;如果可能,他也將呆在那裡••••••一旦他離開了土地,他幾乎決不會回來”。不過在1830年,這是一個動盪不安、麻煩不斷的年份,奧爾良不得不向城裡4萬名居民中1.25萬名衣食無著的貧民-也就是說居民總數的將近三分之一-提供援助。同一年,在里爾,需要提供援助的比例是2.21人中有一個。如此看來,在這一時期城鎮社會似乎尤其受到工業的折磨。

▲19世紀的法國集市

工業影響了城鎮,吸引人到這裡來,但它並不能提高當地的生活水平,甚至不能提供受它吸引而來的那些人的日常所需。當時城鎮的貧困現象可能不比全國的貧困現象嚴重。但在城鎮裡,在所有人看來,出現了工人罹受工業之害的驚人的場景:它給了他們工作,卻對他們如何生存不怎麼關心。因而,當工業化的開端開始改變城鎮時,最早的“思想理論家”面對的是一個與今日欠發達國家沒有什麼兩樣的社會。相反,自1851年起,然後是伴隨著第二帝國時期(1852~1870年)出現的經濟高漲和發展,勞動階級的處境開始得到改善。

從有組織的勞動到社會保障。這一問題過於龐大,過於複雜,此處無法深談。不管怎樣,這是有可能的嗎?這將意味著把一方面即社會主義思想(一整套思想,彼此延伸、互補和相互矛盾),與另一方面即有組織勞工的要求,在真正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含義上協調起來。那麼,堅強不息和騷動不寧的勞工大眾是如何看待社會主義思想的?這一問題殊難回答,尤其是由於有組織的勞工經常追求自己的政策,比如在英國,採取的是現實主義的、謹小慎微的和務實的方式,而忽略意識形態和極端主義的、富於戰鬥精神的政策。

▲19世紀的法國婦女

如果說第一個階段是社會理論家的階段,第二個是工會的階段,第三個是工人的政黨組織的階段,那麼又一次說最後一個是國家的階段。在某些情況下。國家拒絕工人的要求(或者出於審慎的理由勉勉強強做出讓步,這與拒絕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在另一些情況下,它們滿足他們的要求,甚至預見到這些要求,提前化解他們的苦痛。因而,在這一過程中,至少涉及四個集團:各種各樣的理論家,帶有多種多樣不同態度的工會分子,來自勞工(或同情勞工)的政治家,以及國家的代表。不過,大致在同一個階段,至少在三個關鍵國家,即英國、法國和德國-以及它們的鄰國荷蘭、比利時和斯堪的納維亞各國,歐洲出現了一種普遍的變化。

在這些特別的地區之外,進步速度要慢一些,甚至到了今天仍未徹底完成。下面是這一進步過程中的一些里程碑:1871年以前:在英國:自1858~1867年以來,成立了大量工會。在一開始,它們為廢除舊的有關“師傅與徒弟”的法律而鬥爭。第一屆工會代表大會是在1866年召開的。在那一時期,工會只限技術工人加入。在法國:當時只有極少的幾個積極步驟。1864年,通過了一項允許工人進行合法罷工的組合法;1865年,第二國際法國支部在巴黎設立了一間辦公室,此前一年英國在倫敦設立的第二國際第一家支部為先例;1868年,它在里昂設立了另一個辦公室。

▲廢棄工廠

法蘭西第二帝國融“進步和壓制”於一體:它改善了工人的處境,但小心翼翼地限制工人的自由。在德國:事態的進展同樣非常緩慢。1862年,拉薩爾建立了全德工人聯合會(AllegemeinerDeutscherArbeiterVerein)。七年過後,在愛森巴赫(Eisenbach)大會上,成立了工人社會民主黨,它在思想上傾向於馬克思主義。1914年之前: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巨大的進步。在英國:1881年,亨利•海因德曼(HenryMayersHyndman)建立了社會民主聯盟,立意在此前對政治無動於衷的工人中傳播“社會主義”思想。大致在同一時期,1884年,工會運動開始把較為貧窮、沒有技術的工人吸納在內。然而,只是在10年之後,倫敦碼頭工人才舉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大罷工。

1893年,獨立工人黨成立;5年後,全國總工會成立。工黨在全國大選中取得勝利後,這一運動有了幾乎革命性的發展,出現了1906年的所謂“激進”政府。隨後一系列社會福利法案問世了,向英國展示了逐步改進的前景。在法國:出現了與英國類似的發展。1877年,儒勒•蓋德(JulesGuesde)創辦了第一家社會主義報紙,《平等報》(L'Egalité);兩年後,又建立了法國工人黨(Partiouvrierfrançais,簡稱POF).1884年,工會得到了法律認可;自1887年起,工人合作社開始組建。1890年,舉行了第一屆慶祝五一勞動節的活動;1893年,代表卡爾莫(Carmaux)選區的社會黨人讓•饒勒斯(JeanJaurès)成為第一位當選的國會代表。1895年,全國工人聯合會(ConfédérationGénéraleduTravail)成立。

▲工業革命時期的工人

1901年,先後有兩個社會主義黨團成立,一個是儒勒•蓋德領導的法國社會黨,一個是讓•饒勒斯領導的法國人社會黨。1904年,《人權報》(L'Humanité)創辦;1906年,這兩個社會主義黨派合併為社會黨聯盟。在德國:社會黨人受到了俾斯麥在1878年頒佈的緊急狀態法的阻遏,但自1883年起,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社會福利措施。1890年俾斯麥退職後,工會得到了重建,不久會員人數就發展到了100萬以上。工會在政治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功,1907年大選中它們獲得了300萬張左翼選票,1921年大選中更是達到了424.5萬張選票。

在工會運動如此迅猛的發展勢頭下,不必誇大第二國際的力量,我們就可以這麼說,1914年,西方不僅處在大戰的邊緣,而且處在社會主義革命的邊緣。社會黨人離奪取政權並建立一個像現在一樣現代的歐洲-可能還要現代-並不遠。但僅僅幾天,僅僅幾個小時,大戰就毀掉了他們的希望。就歐洲社會黨人而言,未能防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一場非常嚴重的失敗。那些對社會主義最為同情、非常急切地想知道誰尤其應對這一倒退負起責任來的歷史學家毫不客氣地承認這一點。

▲郵差

1914年7月27日,萊昂•儒奧(LéonJouhaux)和他的同事迪穆蘭(Dumoulin),法國全國工人聯合會的兩位書記,在布魯塞爾會見了德國工會的總書記萊吉恩(K.Legien).他們是在一家餐館裡偶然相遇,除了承認失望別無其他目的?對此我們無從知曉。我們也不知道讓•饒勒斯在遇刺的當天(1914年7月31日)何以做出他最後的那些舉動的。他到了布魯塞爾,試圖勸說德國社會黨人舉行罷工,而不是接受戰爭動員這一局面,但徒勞無益。

結語

現在,儘管接受了社會主義理想,西歐透過全民投票,透過立法和建立一種社會保障體系-法國是在1945~1946年,英國稍晚一些-在這麼做時行動遲緩,而且做得非常不完備。歐洲共同體宣佈了所有國家在這一方面應負起同樣責任的原則;它這麼做,實際上已經選擇了最終在其所有會員國採取類似的措施。

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豐臣秀吉最後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