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的北平剛經歷了軍閥混戰,孔伯華和蕭龍友不忍看到更多無辜生命被戰火摧毀,決定成立北平醫學院。
蕭龍友是“京城四大名醫”之首,於1870年出生在四川雅安,年幼時母親時常生病,使他和中醫結下緣分,但他真正開始瞭解中醫是在考上了成都尊經書院後,在讀書期間他通讀大量醫書,對中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因四川正處於地震帶上,多發地震,而地震之後又易發瘟疫,在蕭龍友22歲時,川中地區發生了一起霍亂,死人無數,蕭龍友便和老中醫陳蘊生沿街用中草藥來為病人治療。霍亂治療起來並不困難,很快便治癒了許多病人,這讓蕭龍友一時聲名遠揚,但他沒有從此棄學從醫,而是繼續回書院求學,將大部分精力用在學習上,同時利用課餘時間來行醫治病。
1897年蕭龍友赴京趕考,以優異的成績成功進入官場,初入官場的他依舊堅持為人們治病,並且因身在官場,有更多便利資源方便了蕭龍友專研醫術,在此期間他精研了中國的古典醫術,也瀏覽了很多西醫著作,之後成功考取醫師資格。但也因身在官場瑣事繁多,無法專心行醫治病,蕭龍友便在民國政府南遷時辭了官職,留在北平開了一家醫館。蕭龍友的名聲早在治療川中霍亂時就已經為大多數人知曉。
1916年,蕭龍友還沒開醫館,但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便請他去為父親診治,蕭龍友在診斷後說袁世凱患有尿毒症,開了方子讓袁克定去抓藥,並囑咐袁世凱要靜養。可袁世凱的二兒子不相信中醫,堅持要請西醫,並且由於當時全國上下都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袁世凱不可能靜養得下來,不久袁世凱便去世了。
後來孫中山也於1924年到北平拜訪過蕭龍友,而蕭龍友說孫中山是病於肝,已經藥石無醫,於是沒有給孫中山開藥方。在孫中山去世後德國醫生對他的遺體進行解剖後發現孫中山的肝部確實有硬塊,蕭龍友也因此名聲大振。
梁啟超在1926年也來拜訪過蕭龍友,梁啟超有便血的毛病,分別請了西醫和蕭龍友會診,西醫說他是腎上有黑點,建議切除;而蕭龍友則認為梁啟超患有糖尿病和尿毒症,建議吃中藥調理。由於梁啟超更相信西醫,便去了醫院進行手術,在切下腎臟後卻發現腎臟並沒有黑點,這讓所有人都為之震驚。而蕭龍友聽說這件事後只覺得無奈與可悲,後來蕭龍友更加廣為人知,連在北京醫院的德國醫學博士都驚歎於他的醫術,常常請他去會診。
蕭龍友在晚年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廣州、上海、成都、北京四個地方建立了中醫學院,繼續為醫療事業添磚加瓦。希望更多中醫人像老先生一樣,為振興中醫行業努力奮鬥,讓更多人看到中醫的魅力,摘掉“中醫=巫術”這頂帽子,將它推廣至世界各地,造福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