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美國一直致力於維護其霸權地位,使用不入流的手段蓄意打壓華為。匯豐銀行便是這幫兇中的一員,對於匯豐銀行來說,這也不是第一次甘願當幫兇了,在100多年前,匯豐就曾參與過構陷清朝富商胡雪巖的陰謀之中。
胡雪巖是安徽人,他生於安徽省的一個農村,他的父親在他12歲時便逝世了,促使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他作為家裡的長子,只好挑起養家的擔子,經親戚介紹,他來到杭州府,在一家錢莊當學徒。在當學徒期間他勤奮好學,能吃苦,頭腦還不簡單,因此獲得了錢莊老闆的賞識;在錢莊當了三年學徒,胡雪巖正式成為一名夥計,之後沒幾年便跳槽到了杭州阜康錢莊。在阜康錢莊他如魚得水,掌櫃沒有兒子,便把胡雪巖看成是親生兒子,還在去世後將錢莊交給胡雪巖打理。也正是因為身份的轉變,使胡雪巖有了結識上層人士的機會,也正是在這時候,胡雪巖結識了候補浙江鹽政使王有齡。
這時正是清朝晚期,候補官員非常多,要想出人頭地,須花重金打點好關係,可是這時候的王有齡囊中羞澀,即使是想補缺也沒錢打點。胡雪巖知道王有齡的窘境後,決定挪用錢莊的500兩銀子送給王有齡,王有齡對此感激不盡,但胡雪巖的這番操作卻是違背錢莊的規矩的,因此已經娶妻生子的他被迫離開了錢莊,生活陷入困境。不得不說,胡雪巖此人眼光之毒辣,三年之後,王有齡奉旨赴任湖州知府,他感懷於胡雪巖的雪中送炭,始終重用胡雪巖,雖然後來王有齡又改任杭州知府,但他也一直提攜胡雪巖,讓胡雪巖管理錢糧府庫,也就是這一時期,胡雪巖開始積累資本,他利用職務之便呼叫府庫的銀兩做蠶絲生意,還充分利用運糧人員承接供應藥品,就這樣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開展火燒圓明園的暴行,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這一年王有齡為浙江巡撫,他讓胡雪巖採辦糧械、綜理漕運,胡雪巖憑藉戰亂局勢,與軍方搭上關係,軍方將大量軍用資產存入阜康錢莊,這一時期浙江一半以上的戰時經濟皆被胡雪巖一人掌握。1861年,太平軍攻打杭州,杭州不堪其負,城破,王有齡死於這場暴動。在王有齡死後,胡雪巖想要繼續發展不得不重新找尋靠山,很快,他看準了閩浙總督左宗棠,不久便與左宗棠達成共識,左宗棠任命胡雪巖為總管,以亦官亦商的身份轉運軍資,籌集錢糧。
有了這層身份的加持,胡雪巖時常往返於洋商聚集地,與洋人取得了良好的貿易聯絡;在戰亂年間江浙一帶的軍用資產和軍官的私人財產皆存於胡雪巖的阜康錢莊,胡雪巖之後便在各地設商號,開展貿易,積累了上千萬的財富。當然,胡雪巖也知道不能只讓自己賺錢,還得回報一下給予自己便利的左宗棠,有來有往才更利於合作有效進行;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之時,胡雪巖便斥巨資幫左宗棠訓練了一支精銳部隊—常捷軍,這支部隊人數在一千人左右,裝備精良,英勇善戰。
在太平天國運動平定之時,胡雪巖又協助左宗棠開辦造船廠——福州船政局,這是中國第一家現代造船廠;此外胡雪巖還在左宗棠平定新疆時親自出面向國外銀行貸款當作軍費。在這一時期,胡雪巖可謂是迎來了事業的巔峰時刻,他管理的阜康錢莊流動資金高達2000餘萬兩;他開辦的大藥房—胡慶餘堂,與同仁堂齊名;他個人因為協助朝廷平定新疆,被授予布政使銜,賞穿黃馬褂、官帽上可帶二品紅色頂戴,並總辦“四省公庫”。
在那個動亂的年代,迫於無奈商人與官方只能聯合起來,福禍相依,胡雪巖既然一隻腳踏進了官場,那他必然也將捲入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眾所周知,李鴻章和左宗棠之間一直存在著政治鬥爭,胡雪巖又和左宗棠來往密切,他自然便成了李鴻章的眼中釘、肉中刺;李氏集團中的盛宣懷曾對李鴻章說過要扳倒左宗棠必須先扳倒胡雪巖的言論,於是陰謀便開始了。清末,中國的電報業被洋人壟斷,胡雪巖和盛宣懷不謀而合的產生創辦電報局的想法,胡雪巖先盛宣懷一步聯同左宗棠上書朝廷要求開辦電報局。
慈禧一時拿不定主意,召集重臣和宗室一同商議;宗室和重臣由於左宗棠和胡雪巖二人沒有事先與他們商量而心生不滿,於是否決了此次提議。盛宣懷則在暗處伺機行動,總結了他們的失敗教訓,他先是架設一條電報線路,然後讓李鴻章出面邀請皇室宗親來觀看,這些宗親被眼前的新科技所震撼,李鴻章和盛宣懷二人便趁機向朝廷上書要求建立電報局,朝廷同意,並任命盛宣懷為電報局局長。不想正是由於這次失利,使得胡雪巖在之後走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此次電報站之爭後,李氏集團還是在伺機等待扳倒胡雪巖的時機,可胡雪巖既有錢又身靠大樹左宗棠,一時之間難以撼動。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中國的絲綢一直是銷往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國家,而這些洋人為了牟取暴利時常聯合起來壓低生絲價格;胡雪巖為了打破此種僵局,聯合國內商人高價收購生絲,此舉幾乎耗盡了胡雪巖的全部資產,他個人便購入了1.4萬包生絲,耗費白銀2000多萬兩,也許這麼說感受不到具體是多少,換種說法便是:胡雪巖當時購買生絲的量相當於整個上海生絲交易量的三分之二,可見胡雪巖之魄力。
事情到了這一步,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洋商已經妥協,準備加價1000萬兩從胡雪巖手中購買生絲,雙方正在談判之際,伺機已久的盛宣懷又出來搞破壞,盛宣懷利用職務之便監聽胡雪巖發出的電報,掌握了大量商業情報,他們便遊說洋商,最終洋商和胡雪巖之間因價格分歧而談判破裂;後來又因為歐美地區爆發經濟危機,對生絲的需求量大幅下降,胡雪巖高價購入的生絲無人問津,只能生生砸在自己手中,只能說是命運捉弄人。所謂福不雙至,禍不單行,左宗棠又在這時候向胡雪巖拿走了大批資金用作軍費,此時的胡雪巖可以說是捉襟見肘。
這些情況毫無意外又被盛宣懷、李鴻章等人知曉,李鴻章知道政府曾經以胡雪巖的名義在匯豐銀行借過一筆80萬兩白銀的貸款,此時已快快到期了,本來到期時候應該是由政府撥款償還的,但是李鴻章等人又利用職務之便逼迫上海道晚20天撥付資金給胡雪巖,同時讓匯豐銀行逼迫胡雪巖必須當日還款,不得逾期。要放在平時,80萬兩白銀不過是小事一樁,但今時不同往日,胡雪巖陷入了困境;政府遲遲不撥款,匯豐銀行又如此強硬,平時多有往來的商業夥伴亦不肯出手相救,無奈之下,胡雪巖只得在阜康錢莊東拼西湊,可算是湊齊了80萬兩白銀,先行墊付了政府在匯豐銀行的欠款。
這還不算完,畢竟李氏集團的目的是扳倒胡雪巖,等胡雪巖將錢莊的資金抽調完了之後,盛宣懷和李鴻章兵分兩路,一路是授意和自己一派的富商去阜康錢莊提錢;另一路則是透過電報傳遞假訊息,稱胡雪巖生絲生意損失慘重,且阜康錢莊也即將倒閉,一時之間,來阜康錢莊取錢的人幾乎快要踏破門檻。而胡雪巖這邊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斃,他亦兵分兩路,一方面是他自己親自去上海向政府催促貸款,一方面給左宗棠發電報請求支援,又是電報,這可真真是被人扼住了喉嚨,毫無疑問盛宣懷扣留了這個電報。
胡雪巖只得抵押房產,低價售賣生絲來籌集資金,但也無濟於事,大勢已去,阜康錢莊不堪重負,只能倒閉;阜康錢莊倒閉當然不僅僅使胡雪巖在經濟上受到損失,阜康錢莊的客戶大多是王公貴族、朝廷大臣等,他們當然不肯白白蒙受此財產損失,所謂樹倒猢猻散也不過如此。朝廷下令將胡雪巖的家產全部抄沒,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一代鉅商竟然被隕落在政治鬥爭中,如此具有民族大義的企業家最終逝世於1885年,享年62歲。
也許提起商人我們總能想起一個成語:唯利是圖;白居易也曾在琵琶行中寫過“商人重利輕別離”的詞句,顯而易見,很多人對商人都抱著不屑的態度,可胡雪巖絕不是這等唯利是圖之輩,他甚至有著超越常人的良知與家國大義。清末戰亂不斷,胡雪巖接管賑撫局的差事,他為了解決百姓生計,廣設善堂、粥廠等;還為了幫助國家發展力勸官紳大戶捐款;不僅如此,他還幫助平反冤案,著名的“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冤案便是在他的鼎力幫助下沉冤得雪。胡雪巖不僅是個有良知的商人,更是一個有著強烈民族情懷的民族主義家,他總是不計得失地打破洋人壟斷的行業。
可惜,如此商業奇才最終竟黯然離世,深究其背後原因無非是當時的政府並沒有對這些企業家加以保護和扶持,僅僅是將他們看作提款機,這是那一時代所有商人的悲哀,也是政府的眼光過於短淺。胡雪巖正是處在了洋商和政府之間卻又不得平衡,或許是他決策過於冒進,經營過於粗放,但造成此等局面更多的還是因為政府對商人的態度,政府並沒有將這些企業家放在國家發展的大格局下去給予保護和扶持。
此外匯豐銀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令人不齒,作為銀行,應該將自己放在中立的位置上,誠信與中立應該是銀行的立身之本,參與政治鬥爭、損害客戶利益、依附於權貴終將會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害人終害己。100多年前陷害鉅商胡雪巖,如今又幫助美國構陷華為,以陰謀發家,以陰謀為生,終將覆亡於陰謀。最後,希望我們的民族企業發展越來越好,擔負起民族復興的責任,如今的中國是屹立在東方的雄獅,某些不懷好意之人想重蹈昨日的伎倆簡直是痴心妄想,願我們能同心協力,共同建立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