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引漢·賈誼《過秦論》:“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自古以來,亡國之禍不起與諸侯四夷,而起於黎民之間,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震懾中原,常年被王權壓迫的農民第一次站出來反抗朝廷,聲勢浩大的陳勝吳廣起義為大秦的統治敲響了喪鐘,起於平民之間本得百姓愛戴追隨,可為何最後卻落得兵敗山倒,大業未成命喪黃泉的死局。
起義背景秦始皇為抗擊北方匈奴,徵民以築長城,派兵三十萬,民夫幾十萬;之後為開放南方,又動用軍民三十萬,本是利在千秋之舉,可平民百姓見識怎有那麼長遠,他們只覺得這位統一六國的君王太過殘忍無情,害的他們妻離子散,背井離鄉,可迫於秦始皇的威嚴沒人敢在明面上反抗。
始皇駕崩後,趙高李斯篡改遺詔,扶持胡亥繼位,從各地徵收幾十萬囚徒民夫大規模為始皇建造陵墓,大墓還沒完工,又繼續修建阿房宮,那時的中原人口不過二千萬餘,被徵去修建長城,守嶺南,建宮殿,修陵墓等勞役差不多就有二三百萬之多。秦朝初建,百姓們好不容易從戰亂中解脫又陷入不見天日的勞役,民怨沸騰,哀鴻遍野。
失期密謀,發動起義公元前209年,陽城的地方官員奉命押送九百民夫前往漁陽防守,為了便於管理,從這批壯丁中挑出兩名辦事牢靠心細之人作為屯長,管理其他人員。分別是給人作常工的陳勝和窮苦農民吳廣。傳言陳勝在年輕時曾與別人一同耕地,在眾人歇息之時,他感慨道:“苟貴福,勿相忘。”此話引得田坎上的農民大笑:“你我皆是受僱為他人耕地種地,哪裡來的富貴之說?”陳勝嘆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九百民夫前往漁陽途中七月正逢大雨,道路艱難,實在難走,算起時日定然會誤期,秦法森嚴,誤期不問緣由皆是死罪。於是二人便商議事到如今到達漁陽是死,逃走也是死,全無退路,現下百姓受秦朝壓迫,民生凋敝,他們不如起義幹一番事業,就算身死,那也是為國為民的忠義之士。
於是陳勝提議道:“當今二世是始皇幼子,自古以來皆是傳位以長以賢,長子扶蘇賢德仁義,體察民苦故多次向始皇進言惹怒皇帝被派到外地駐守,在民間深得百姓愛戴,卻被二世無故殺害;楚國項燕也是位英雄豪傑,愛護士兵,有勇有謀,秦滅楚後不知所蹤,我們不如就以公子扶蘇和將軍項燕之名起義,向天下早不滿秦朝壓迫的黎民號召,定會有多人相應,成就一番大事。“
起義聲勢浩大二人思量決定之後找人占卜算了一卦,乃上上籤,之後為了樹立威望,他們用硃砂在白綢上寫道“陳勝王”塞進被捕的魚腹之中,戍卒吃得此帛書本就心懷疑惑,當晚吳廣又在雜草叢生的古廟之中模仿狐狸之聲叫道:“大楚興,陳勝王。”民夫戍卒對這一連串的怪事以為是上天有所指,第二日看陳勝的眼光也與往日不同。
計劃施行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激起民怒。吳廣為人一向謙和寬容,幫助關心他人,在戍卒中也收穫了不少人心,於是他假意喝醉酒,多次揚言逃跑使縣尉被激怒當眾責罰鞭打於他,藉此激怒眾人,戍卒紛紛為吳廣求情,縣尉心火更甚直接拔出佩劍要殺吳廣,吳廣奪劍而起,聯合陳勝反殺縣尉。隨即告訴眾人:“大雨誤期,按秦法是殺頭之罪,即使被寬恕留得一命,但將來戍守邊境死去之人也有十之六七,大丈夫不死則已,若難逃一死那也要死得其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郭正域對於這場起義評價道:“自古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秦之強盛,兼併六國,卒之擾亂天下者,非六國也,乃陳勝、吳廣一二小民也。”
席捲中原,最後卻孤立無援民夫戍卒聽後熱血沸騰,皆要跟隨陳勝等人起義,勢必要做出一番大事來方才不枉費來時間走著一遭。於是兩人便借用扶蘇和項燕之名起義,順應民意,號稱大楚,隨著起義大軍的建立,各郡縣不忍秦朝暴政之人紛紛響應投奔陳勝,他們先後攻取大澤鄉、蘄縣、陳縣,一路走來,隊伍不斷擴大,於是陳勝自立為王,國號張楚。
起義不到三個月,趙、齊、燕等地皆打著恢復六國的名號,自立為王,一時間秦朝起義不斷,狼煙四起。陳勝派周文率領大軍向西進攻,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迅速佔領了關中之地,直逼咸陽。秦二世驚慌失措,派大將章邯徵收軍隊反擊義軍,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勝利,陳勝開始驕傲輕敵,加上其他起義諸侯隔岸觀火,周文帶領的軍隊孤軍奮戰被秦軍殲滅,起義軍元氣大傷。之後吳廣在滎陽被部下殺死,陳勝也在逃跑途中被車伕所殺,這樣歷經六個月的農民起義隨著二人是死亡宣告失敗。
本浩浩蕩蕩的起義大軍為何會才六個月便被鎮壓殲滅?其因有三:一是兵器裝備不足,他手下大多是農民,可用於作戰的兵器自然抵不上正規的秦軍;二是作戰經驗不足,草草起義的軍隊,雖然聲勢浩大,可多是無經驗無規章的黎民百姓,不敵秦軍正統部隊;三是驕兵必敗,陳勝為王后逐漸忘了自己的起兵初心,驕傲輕敵,更聽信讒言隨意殺害下屬,被短暫的勝利權力矇蔽了雙眼。
陳勝的大澤鄉起義是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從他之後才有更多軍隊站出來反擊秦軍,為之後項羽、劉邦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可惜勢力逐漸壯大後,他們也失去了初心,變成了另一個秦二世。
參考資料: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