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王夫之對趙普有深入的分析,認為他有不可告人的野心。這樣評價趙普,是史學家研究中不曾看到的,可以說是王夫之的獨到見解。

王夫之說:

看趙普,要把自始至終的行為一起拿來分析,可以把他的行為與漢代的張良、唐代的李泌相比,與楊素、徐世勣相比,又有多少不同?

張良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勸劉邦在鴻門宴卑辭言和,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脫身。他用智謀協助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又幫助呂后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封為留侯。他不戀權位,功成名就之後,跟隨赤松子雲遊四海。劉邦評價他:“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

李泌,唐玄宗時在翰林院任職,輔助太子李亨,後受楊國忠忌恨,只得歸隱。安史之亂,太子李亨即位,把李泌召來,協助參議軍事,但被宦官李輔國等人誣陷,再次隱居。唐代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又受宰相元載、常袞排擠,放至地方任職。唐德宗時,拜相,參預國政,對外聯結回紇、大食等國遏制吐蕃,使邊陲安定,保證了唐帝國的穩定。封鄴縣侯,世稱李鄴侯。

唐宰相李泌像

楊素,北周時,任中外府記室、禮部下大夫、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等。與隨國公楊堅交好,隋朝建立後,任御史大夫,率水軍滅陳朝,封越國公,支援晉王楊廣成為太子。楊廣即位,拜尚書令、太師、司徒,封楚公。他前後侍奉數朝,均能協助君主建功立業。

徐世勣,即李勣(jì),字懋功,俗稱徐茂功,早年投身瓦崗義軍反隋,後隨李密降唐。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隨唐太宗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大破東突厥、高麗,歷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封英國公。但他在唐高宗廢王皇后而立武則天時,站在唐高宗一邊,被一些史家評為陰謀邪惡之人。

如他引導別人來殘殺其親人,這是多麼壞的事,他卻敢於在人主之前,心中畏懼,口上沒有猶疑,如果不是極為不仁的人,誰敢做這樣的事,誰又忍心做這種事?

宋太宗覺察到了,對趙普的酬答封賞雖然很重,但最終還是倚重李昉、呂端兩位大臣,罷免了趙普,讓他死在家裡,從而使宋朝的社稷得以安寧。

李昉,五代後漢時中進士,任官右拾遺、集賢殿修撰、翰林學士等,北宋時先為中書舍人,宋太宗時任參知政事、平章事,協助太宗處理國務。

呂端,歷任國子主簿、太僕寺丞、秘書郎、太常丞、戶部郎中、大理少卿、右諫議大夫等。宋太宗時拜參知政事。明代李贄曾說: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後來毛澤東曾借用此說,來評價葉劍英。

太祖沒看透趙普的為人,有人揭發趙普接受吳越國王送來的黃金,大理寺丞雷德驤曾在太祖面前彈劾趙普,這時的太祖雖已覺察到趙普的奸邪,但還是說他忠於我,認為可以把後人的事託付給趙普。宋太祖不知道趙普早就想把太祖的次子趙德昭殺害,趙普誣告太宗的時候,就有這個心思,但太祖沒有看出來。

王夫之認為,趙普的這種心思,並不難看出來,他說:凡是趙普向太祖進獻的謀策,都是為了鉗制太祖的故舊元勳,而把大權控制在自己手中。趙普的這種心思,早就暴露在外,只是太祖沒有引起警覺而已。

趙德昭,太祖的次子,一直擔任重要的官職,如京兆尹、校校太尉等,但有一次受到宋太宗的訓斥,他竟然為此而自殺。直到南宋時,他的九世孫才重新登上皇位,即宋理宗,把太祖的香火繼承了下來。

再來看趙普和盧多遜在官職升降之際的表現,就更能看出趙普的為人如何了。

盧多遜,五代後周時中進士,宋太祖時為翰林學士,太宗時任中書侍郎、平章事、兵部尚書,後因牽涉秦王趙廷美的案件,削奪官職,發配崖州(今海南三亞)。

趙普被太祖貶斥到河陽(今河南孟州)後,曾給太祖寫信,為自己辨訴:

外人說我輕率地議論皇弟(太宗趙光義),我是按照杜太后的顧命遺言,才那樣說的,並不是與他有什麼隔閡。

太祖收到趙普的信,封起來藏在宮中,不讓別人看到。

趙普所說的議論皇弟,是他在太祖面前議論的。議論與不議論,太祖是知道的,趙普哪裡用得著寫信來解釋?

如果是毫無蹤影的事,太祖也可以向宮中和外朝宣告,何必密封起來不讓人們反映情況呢?

這樣看來,趙普欲蓋彌章的心思就暴露出來了。

傳位給皇弟,這不是太祖的意思,那是杜太后的遺命,太祖並不敢違背。到晚年,太宗的威望已高,而且羽翼已成,太祖擔心他的進逼,已經知道自己的兒子趙德昭是保不住了。

趙普為測試太祖的心意,而獻上一些謀略,其事非常隱秘,盧多遜窺探發覺後加以揭發。

太祖不忍心害死皇弟趙光義,要遵守杜太后的遺願,迫不得已,就把趙普貶到河陽,這是相互掩蓋遮蔽,以消除以後的隔閡和嫌隙。這樣看來,趙普在太祖面前透過詆譭趙廷美來詆譭太宗,其方法是一樣的。

趙廷美,太祖與太宗的四弟,也是杜太后的兒子,太祖與太宗時他都任職,如同平章事、京兆尹、中書令等,封為齊王和魏王,後因結交盧多遜,得罪趙普,趙普就說他圖謀不軌,於是降為涪陵縣公,放逐到房州。

太宗也被趙普騙了,相信那封被太祖藏起來的信,以為趙普是擁戴自己的。但他卻忘了:之後再讓趙廷美繼位,也是杜太后的遺命,趙普難道不知道嗎?但趙普卻引誘太宗把趙廷美置之死地,又是何居心?

用趙普的話說:“太祖已經有一次失誤了。”趙普的真實想法是什麼,就由此可見了。(意謂太宗這次又失誤了,可知他是讓太祖與太宗一次次失誤的。)

趙普跟隨太祖的時間很長,既然知道太祖的失誤,為何不勸他改正?

他當時為太祖提出一些謀略而不被聽信,這表明小人雖然詭譎,不料也由自己的言行暴露了隱情,又怎能掩蓋?

太宗也漸漸看出來了,用一些表面榮耀的官職給他做,卻不把機要大權委託給他,所以後來的宰相宋琪認為趙普還能在太祖和太宗時君與臣兩全,這是他的幸運,由此看來,趙普當時也是很危險的!

宋琪,初為契丹的進士,入宋後,先後擔任兵部員外郎、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刑部尚書等。所謂君與臣的兩全,是指太宗曾讓趙普離京,去任武勝軍節度使,並送一首詩為趙普餞別。第二天,太宗對宰相宋琪說:“朕很久以前與趙普交遊,現在他齒髮已衰,不能再讓他為國事操心,所以送詩給他。趙普感激涕零,朕亦為之落淚。”宋琪說:“昨天趙普到中書省,拿著皇帝賜給他的御詩流淚涕泣,對我說:此生餘年無法回報,只希望來世再效犬馬之力。我聽到趙普的話,現在又聽到皇上這樣說,可知你們君臣的始終之分,可謂兩全。”

總之,趙普只是靠杜太后的遺命來保護自己,又用盡心機造成對趙廷美的殘害,太宗心裡就已知道盧多遜以前揭發趙普,不是趙普沒做那些壞事,只是他不忍心對趙普施用腰斬之刑而已。

王夫之認為,杜太后的遺命是不對的,盧多遜遵守杜太后的遺命,開始時是想在太祖之世保全太宗,後來是想在太宗之世保全趙廷美,他的願望還是好的。杜太后的遺命雖然不對,但太祖太宗兄弟之間出現了猜疑妒忌之心,殺戮之事必然會發生,可知太祖太宗能以一家人的親情為重,以帝位為輕,想讓自己的兒子繼位的私心,還是敵不過必須遵奉母親遺志的想法。這是太祖太宗兄弟之間的真實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盧多遜能考慮到他們兄弟之間的情誼,這就比趙普想破壞這種情誼而來實現自己的邪惡目的的做法要好得多。

所以,王夫之認為:

趙普真是一個卑鄙之人。孔子說:“如果怕失去某種東西,為了保住它,就會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孔子的話,見《論語·陽貨》:

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意謂可以和鄙夫一起侍奉君主嗎?他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擔心失掉官職,就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了。

這種情況,說明一個人的德性很壞,為了自己的目的,什麼事都做得出來。趙普就是這種人,以前的楊素、徐世勣也是棕樣的人,他們的陰謀,在當時沒人看得出來,但到他們的子孫起兵叛亂時,這種陰謀就徹底暴露了。

王夫之認為趙普在太祖太宗及其兄弟與兒子之間,玩弄陰謀,這與楊素和徐世勣的用心是一樣的,雖然他們死了,但子孫還會沿著這種用心而有所行動。不過,王夫之的這一評論過多的是主觀想像,沒有實際證據。趙普在太祖、太宗之間,與太祖的關係更長更深,所以宋琪會說他們是君臣兩全。這也反映了太祖的仁和之心,趙普要篡奪趙宋的帝位,沒有什麼可能性。

趙普真的是一個野心家嗎?想由自己取宋王朝而代之?王夫之提出的這個問題,還值得我們繼續研究。

趙普像

宋太祖曾雪夜訪趙普,並請太宗也來了,一起商量如何攻取北漢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原子彈:經受過它的洗禮,百年不可住人,可現在長崎與廣島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