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道士種梨

(一)

自古以來,道士就那麼存在著:在鬧市中,形同凡人的道士突然顯露仙術,懲惡揚善;在大山裡,雪後飄著幾縷孤獨的炊煙,道士呼吸天地精華……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一直就有人願意作為道士度過他們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墾荒,在城市裡落拓,說話不多,留下來的文字更少——也許只有幾首詩,一兩個仙方什麼的。

他們並不與時代脫節,有時卻與季節脫節;他們有的喜歡集市之塵埃,有的賞玩高山之煙霞;他們歷史悠久,而又在重大事件中默默無聞——他們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他們是明清社會中受尊敬的人。

中國人一直很崇敬道士,沒有人曾經對此做出過解釋,也沒有人要求解釋。道士就那麼存在了,從春秋戰國的時候起,中國就已經有了道士。道士傳統之所以能夠延續,是因為中國人一向尊重過去,同時樂於當下,嚮往未來,而道士則保持了連線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神秘屬性。

最重要的因素是它的精神傳統。隨著文明的發展,這個傳統既沒有被遺失,也沒有被遺忘。恰恰相反,在中國,道士一直是人們最尊敬的人, 因為道士或是神仙,或是術士,或至少超越芸芸眾生。他們能夠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東西,聽到其他人聽不到的聲音。

在明清時期,道士群體形態各異,他們的生活多姿多彩,有時凡人看不出其真實人生,有時在嘲弄世俗、懲治小人方面神龍見首不見尾,他們有的出現在《聊齋志異》,有的出現在《子不語》和《閱微草堂筆記》,令人心嚮往之。單是《聊齋志異》的道士群體,就已經分外生動了。

第一篇故事《種梨》,具體的朝代,具體的地點都是沒有的。 一個鄉人在集市上賣梨,一個道人向他乞討,他不給。有人看不下去,買了梨子給他。道人吃完後用果核加上開水種出了樹,把滿樹的果實分給大家。道士走後鄉人發現,自己的一車梨子沒了。再去找道人,卻找不到了,回去後被人恥笑。

這位道士,身手不凡,用"無中生有""隔山取物" "移花接木" "暗度陳倉"等手法,把鄉人車上的梨子轉移到自己的樹上,再摘下來送給大家,讓吝嗇鬼吃了大虧,讓旁觀者出了悶氣。一粒梨核,種到土裡,轉眼就開枝散葉,結出果實,這是神仙才有的本領啊。正如清朝人詩中所寫: "任憑怪吝遍人寶,天道原來是好還。頃刻花開頃刻實,神仙遊戲警貪頑。"

原來在清朝人眼裡,這位道士是一個神仙。種梨的其實是神仙遊戲。道士身懷如此絕技,何愁沒有梨吃?別說梨,他要啥有啥,無所不能。他的"破巾絮衣",他的乞討,都是故意裝的,為的是檢驗人們是否有善心。對吝嗇鬼,他當然不客氣,並且借這個吝嗇鬼以警示天下的小氣之人罷了

真希望在現實生活中,多一些這樣既有本又有仁心的道士。

(二)

當我們的祖先開始把他們對宇宙的理解寫成文字的時候,有一個通用的字,這個字就是"道”。為了修行,你或者找一塊與世隔絕的地方,至少開始是這樣的,但是重要的是要學會靜心。一旦你能夠做到這一點了,那麼你就可以住在任何地方,甚至住在一個喧囂的鬧市裡。

明清時期,道士的修行方式與春秋時期老子時候一樣。人沒有變;道也沒有變。生活方式、修定方式、養生方式。仍然是一樣的。

重要的是要過一種合乎正道的生活,這是修行的基礎。戒律就是你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戒律使修行成為可能。如果你對自己不作要求,修行就會一無所獲。要做到這點,不一定非要出家。如果你不持戒,出家沒有任何好處。

第二篇故事《嶗山道士》,從秀才學道講起。還是沒有時間地點。一個年輕慕道的人,稱之為王秀才,他在嶗山碰到了一個仙人,他凡人眼拙,看不出來仙人試探他,他嬌生慣養,吃不了苦。即使是仙人以法術暗示他,他依然不是成材的料,他羨慕仙人在會客時表演的美輪美奐的法術。最終仙人教授的一招穿牆術,他回家去稍微一賣弄,就不靈驗了,以失敗告終。

在王秀才眼裡,做神仙,確實好,剪個紙片就能像月亮一樣發光;取個酒壺就像自來水一樣滔滔不絕地往外倒酒,扔一根筷子就能變成嫦娥翩翩起舞,念個咒語就能穿牆而過。

而在這背後,是神仙的修行和法力。

王秀才心術不正,怕苦怕累,卻想從神仙那裡學到真本事,確是痴心妄想。

道士做得對,對好弟子,應該用心栽培,傳授真本事;對壞弟子,應該留一手,讓其在現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否則,"流氓會武術,誰也擋不住",天下還會有好人的活路嗎?

(三)

在當代,我們往往將老子當成是一位哲學家,而不是一個宗教的創始人。

在明清時期,老子與宗教是不可分的。我們的祖先一直相通道,這種信仰促使他們發展出了各種各樣的宗教修行方式。古人講求身體力行,老子會口中談道而不通道或修道嗎?他知道,宇宙中的一切都來自於道,離開道是不可能的。那時候雖然還沒有一個有組織的宗教,但是道是一樣的。

道士修行的目標,就是這個宇宙的目標。宇宙的最高目標,就是“無”。“無”的意思就是迴歸。無是道之體。不僅人,動植物和一切生物都是這個“無”之體的一部分,都是由這個“無”之體所構成的。

人的本性與天的本性是一致的。天生萬物,而萬物都朝不同的方向運化,但是遲早它們會迴歸於同一個地方。一切事物與“無”都是一體的。宇宙間再沒有第二個東西。

實證這一點,不僅是道教的目標,也是佛教的目標。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變化。道教徒和佛教徒尋求的是那不變的東西。

這就是道士不追名逐利的原因。他們尋求的只是“道”,就是我們生於茲、迴歸於茲的那個“無”。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與這個自然的過程融為一體。

第三篇故事《鞠藥如》,這是《聊齋志異》最短的故事,沒有之一。有一個叫鞠藥如的青州人,妻子死了之後,便離家出走了。幾年以後,他身穿道服,揹著蒲團來到家鄉。在家住了一宿想走,親戚族人硬留下了他的衣杖。鞠樂如推託隨便走走,到了村外,屋裡的衣杖服具,都冉冉地飛了出來,隨他一塊而去。

故事雖短,卻要素齊全,情節完整,充滿懸念,餘味無窮。

表面看,這是一個外出闖蕩者回鄉探親的故事,卻又不像一般省親故事那麼簡單。

比如說,鞠樂如的老婆當初是怎麼死的?故事中說,老婆一死,他就“棄家而去",這裡邊有什麼隱情?故事中沒說。這些年他在哪裡生活,為什麼成了道士?故事中沒說。他長途跋涉,帶什麼不好,為什麼要帶一個蒲團?故事中沒說。鄉親們熱情挽留他,他為什麼非要離開不可?故事中沒說。他究竟使用了何種法術,才使個人用品悉數從村中飛到村外?故事中也沒說。

總之,道士鞠樂如是一個有秘密的人,有法術的人,有追求的人,他與常人有本質的不同。

(四)

明清時期,這麼多活躍在人間的道士,是如何達成得道目標的呢?

這個事情是分階段的。成功有多種層次,達到目標是很難的。但是一旦道士把這個作為自己的目標,那麼他只要不停地走,一步一步地,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修行。每個人的能力是不同的,但是目標是一致的。這個目標就是成仙,迴歸道之體。

他們堅信,只要堅持修行,最終一定會成功。在佛教裡,覺悟是主要目標;在道教裡,覺悟是次要的。覺悟後還要繼續修行,直到逐漸地、非常自然地與道融為一體。如果此生沒有成功,那麼下一輩子還有機會。但是不修行的人就沒有機會,他們的生命就此終結了。道士修行就是要修成個長生不死之身,臨終時它會從肉體中分離出來。老子在他成仙的時候,也把自己的骨骸留在了那裡。

因為道士的目標是一樣的,就是要與道融為一體。

大明湖冬季荷花

第四篇故事《濟南道人》,另一個名字也叫寒月芙蕖,因為蒲松齡一生去往濟南應試多次,除去少年時期的成功外,其餘多鎩羽而歸。他的內心,是希望幻化成真人不露相的道士的。

本篇由三個小故事構成,一是"巧嚇無賴子",衣帶幻為巨蟒,嚇住了無賴子;二是“嚴冬擺花宴”,在朔風勁吹的大明 湖憑空宴請,荷花盛開,亭子溫暖如春;三是"惡搞貪暴官",懲罰了濟東觀察。

從現代人的眼光看,濟南道人是一位魔術大師。他能巧施妙技,把黃絲帶變成大蛇;能無中生有,從牆壁裡取出佳餚;能運用幻術,在冬日的大明湖上營造出荷花盛開的美景;能暗度陳倉,用別人的美酒招待別人的客人;能轉移觸覺,讓施暴者自作自受 這種種妙技背後有什麼機關,或許連現代魔術師也解釋不清,因為這不是純粹的魔術,還有仙術的成分。

濟南道人最令人欽佩之處,不是他的仙術,而是他的風骨。他本事很大,卻甘於過清貧的生活,從不用奇術為個人謀利,更不用奇術騙錢。對於好奇心很重的官員,他待之以禮,慷慨大方,對方想要啥就給變出啥。但對於蠻不講理的無賴子,對於既吝嗇又殘暴的官員,他則毫不客氣,讓他們吃盡苦頭。

濟南道人“幻夢之空花",大明湖"萬枝千朵,一齊都開;朔風吹面,荷香沁腦", "小人乘舟去,見花在遠際;漸至北岸,又轉遙遙在南蕩中",是近些年才出現的"虛擬現實"的超前反映,只是出現在故事現實中而不是電影院裡。濟南道士作法,在科技理念上的超前,不是十年八年,而是300多年。

綜上,人間道士,達成得道目標,不外乎幾點:1.守正不阿的一腔正氣;2.凜然風骨不畏權貴;3.平易溫厚寬容隱忍;4.超然物外高蹈塵俗。

濟南道士的種種做法,實際上是走在修行之路上。所以在故事最後:“從此道士離開了濟南,不知去到哪裡。後來有人在金陵遇上他,還和在濟南時一個打扮。問他話,笑而不答。”濟南道士告訴我們:修行永遠在路上,修行就是長生,修行就是成仙。

(五)

在《楞伽經》中,佛陀說:“悲生於智”。在過去的五千年裡,中國尋求智慧的個體們,不管他們把它稱之為“’法”還是“道”——一直在堅持不懈地尋找著它,有時候,他們在山裡發現了它;有時候,他們在絕望時擁有了它。遲早智慧會生起慈悲。遲早道會來到世間。

把道帶入世間的道士也被稱作神仙。他們自己也承認,很少有道教徒能修煉到神仙那一步。《抱朴子內篇》作者東晉人葛洪說:"學仙之事,萬未有一","一世不過數仙人",能夠騰雲駕霧的"天仙"是很少的,例如活了800歲的彭祖也未能昇天。

成仙並非易事,但是有些人確實成仙了,儘管他們總是很難找到——只有那些確實不與其他人住在一起的人才能成仙。如果他們不是一起離開這個世界而飛到仙島上去,那麼他們通常都住在大山裡、沙漠裡和沼澤間。但是他們也喜歡去有人煙的地方的佛寺、市場和酒店:他們來人世間尋找可以授之以道的人,這時他們必須展示他們的本事。

第五篇故事《道士》,是一個極端惡搞的道士的故事。一個喜歡到韓秀才家混飯吃的道士,受不住冷嘲熱諷,突然請客,山珍海味,觥籌交錯,美女陪伴之餘。被請的兩個秀才,於天光大亮,夢醒時分,卻發現不在夢幻豪宅而在破廟和茅廁之中。

故事裡面的人物都不算正面人物,一個鄉村土豪秀才,一個土豪的跟班秀才,一個沒有正面意義的道士,共同特點是都喜歡吃喝玩樂。因為故事裡將人物進行了醜化,所以,蒲松齡照例沒有寫韓生的籍貫。

這位老道,不知是何方神仙。他以一連串的惡作劇,警示兩個凡夫俗子:不能以貌取人,不能斤斤計較;榮華富貴皆是虛幻,迷人美色無異於廁石。

身為凡人,你們要有自知之明,做事兒悠著點兒,別跟神仙比。有些吃喝玩樂、奢侈腐敗的事情,神仙 做得,你們卻做不得。如此言傳身教,精闢,深刻!

但是,道士的做法有點兒過分。兩個秀才雖然曾經對道士"不甚為禮""稍厭其頻",但畢他吃過飯、喝過酒,從未向他收一分錢,大體上還講義氣的。道士用惡搞的方式回報兩位秀才,把人整得那麼狼狽,顯得心眼兒太小,不夠厚道。兩個秀才,畢竟也是社會精英,卻喝得大醉,躺在廁所裡大覺,抱著髒石頭當美人,這種事兒要是傳出去,他在社會上還怎麼混呢?你有仙術,別人小瞧你了,對不起,可你也不能太任性呀!

更讓人懷疑道士人品的是,兩位秀才本來不是好色徒,是道士叫來美人,並百般勾引,才引來他們效法的。過後道士不予體諒,反倒給予懲罰,未免有"釣魚執法”之嫌。

(六)

曾有一位道觀老師對我說:修道就像當胎兒。當我們在母親體內的時候,我們看不見任何東西,也聽不見任何聲音。我們所知道的一切,是我們自己的感覺,我們不知道自己在母親的體內,也不知道她是誰。當我們能夠看和聽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出生了。修道也是如此。當我們最終明白道的時候,我們的修行已經結束了,但是首先我們必須花很長時間修行。不過我們所修的並不是這個肉體,道家始祖老子所談的也不是這個身體。

我們的肉體不是我們的真身,我們的真身在假身裡面,就像胎兒在母親體內一樣。我們的母親就是我們的假身。除非脫離假身自立,否則真身就不會出來。除了個體之間的差異之外,所有的道士都有一個共同的不變的目標,那就是修道。對他們來說,道是通向塵廛之外的。雖然孔夫子同意“道不行矣”,但是他仍然呆在塵廛裡,因為他認為,作為一個敬道的人,說服那些當權者“為政以德”是他的責任。那些為政以德的人就好比北極星,世界會圍繞著他而和諧地旋轉。

第六篇故事《單道士》,講的是一個姓單的道士精通戲法,一個官宦子弟韓公子與其交情甚好,要求單道士教其隱身術,但單道士不肯。後韓公子惱怒將單道士捆綁,但仍被其逃脫,單道士沒有報復而是友好離開(縱身躍入自己在牆上畫的城門之中)。

我理解道士不肯隨便教授凡人仙術,這也許就是道家規矩,不能隨便亂教別人隱身術以及其他仙術(如穿牆術、點石成金等),出了事情仙家應該有追責機制,輕則重罰,重則取消仙術和道籍,喪失成仙可能。

單道士是一位仙人,會變戲法,還能隱形、穿越,堪稱魔術大師。如果他藉此斂財的話,肯定會財源滾滾。然而,他只把幻術當娛樂手段,哄人高興,不用幻術賺錢、偷錢、騙錢,而且堅持職業道德,不向心術不正的人傳授技藝,真是有術有德,精神可嘉。

可笑的是韓公子, 想要道士傳授隱身之法,本身就出發點不端正,已經有小人之心了。人家不傳,他就怒火中燒,糾集一群僕人,公然在場院裡大打出手。殊不知,他那一套做法對付凡人還湊合,對付單道士則是兒戲。幸虧單道士念其款待之情,沒有翻臉和懲罰,說明單道士真實道士群體中的厚道人。

故事最後,“後來,聽說有人在青州的街市上又見到單道士,見他教兒童在手掌上畫墨圈,然後逢人把手一揚,墨圈就會拋落下來,印到行人的臉上或衣服上。”可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代表,與兒童玩耍,也是道士修行和娛樂的一部分吧。

(七)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明清訪道之旅並非一帆風順,尤其清朝的打擊和壓制,導致道士從大雅之堂紛紛轉入民間。

修行之旅,遇到的最大問題是,難以找到真正相通道教的人。道教教導我們要清心寡慾,過一種寧靜的生活。願意清心寡慾或者習靜的人,在現在這個年頭,真是太少了。還有,人們學道要慢得多了。他們的心不再單純,他們太複雜了。所以,道教很多高深的教導都是秘密的 而且只傳給有限的幾個弟子。

在某種程度,一個道教師父收了個徒弟,在他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事情都傳授給徒弟以前,他可能會考驗他幾十年,但是很少有徒弟有那種堅持幾十年的毅力。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根本信仰,對此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理解。從神、仙二字的本意來說,神雖有神靈之意,但指人的意識和精神、表情氣色也是很早的意義之一。

仙也是如此,“老而不死曰仙”是較早的解釋,不同凡俗之意用得更廣泛。 “神仙”二字至少在漢初已見於記載了,但前此,“神人”、“仙人”的傳說已經相當流行,因而引起了秦皇、漢武之興趣。"戰國、秦漢時期,"仙圖"、“"仙經”相繼而出,神仙思想和理論逐漸形成,在此過程中,神化、神靈怪異化的趨勢日益濃厚;

天仙不多,多流於傳說。“遊於名山”,“不知所之”的地仙是可以說的,但是人們也是無法確認。更多的當是“尸解仙”了。所謂"尸解”,就是修道者死後,留下形骸,魂魄成仙去了。進一步發展,死後數年,再發掘墳墓,遺骸也不見了,只有某些遺物。

“天仙”、“地仙”、“屍體解仙”,都是說明“長生不死”,從《老子》“長生久視”那裡發展來的長生之道,又可說是神仙思想的核心。所以,神仙是不死的,或者數百年後還能見到人,或者某人在不同時期是以另一人面貌出現,。

第七篇故事《 鞏仙 》,講的是一個憨頭憨腦、成天樂呵呵的鞏道士故事。他很有智慧,他想進王府賞花,無奈看門人和太監不放他進去,他就略施小計,用銀兩疏通了看門人和太監,可他又厭惡食財的太監,就戲弄他。表現出他是一個粗中有細、愛憎分明的人。

他常年居住在尚秀才家中,很感激尚秀才對自己的幫助。當得知尚秀才有心上人後,他就施展“袖裡乾坤”法術,幫助尚秀才與自己心愛的人,相親相愛,他得知尚秀才將會有一個孩子時,他竟用自己的道袍把一個剛生下來滿身血汙的嬰兒帶回來。表現出他是一個仁義的人。

當他知道自己將要離開人世時,還不忘把自己的道袍留下,因為這個道袍可以救很多人。他是一個善良、無私奉獻的人。

故事最後,有個長年旅居四川的客人,在路上遇見鞏道士。魯王挖開道士的墳墓一看,卻是一副空棺材。

這是一篇確切無疑的神仙故事。這位神仙以鞏道士的身份出現,到王府裡把富官嚇得要死,把王爺唬得一愣一愣的,幫房東尚秀才實現了與情人相會的慾望,臨死前又留下一件包治婦科病的舊道袍,可以說法力無邊。

在沒有確鑿證據證明神仙確實存在之前,一切神仙皆出自人類想象。人們之所以挖空心思塑造神仙,為其新增很多神奇本領,原因不外乎兩個:

其一,人類作為靈長類哺乳動物,體能壽命都很有限,別說主宰世界,連自己能活多久、死後會怎樣都說不準。因此,需要神來為我們指點天機;

其二,現實世界,不如人意處太多。善良的人們無力改變這一切,便寄託於神仙,希望神仙為我們量身定製一個理想世界。

從上述兩個方面衡量,鞏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神仙。他本事很大,魔法很多,僅一個"袖裡乾坤",就讓人歎為觀止。他崇尚自由,"視宮殿如藩籠",不做權貴的奴僕。更可愛的是,他心地善良,有求必應,成人之美,雖然有的魔仙術包含玩笑成分,但絕無惡意,也未造成惡果,只讓人覺得妙趣橫生。

15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不屈比利時:16萬兵力硬抗德意志百萬雄師,逼得德國祭出大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