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時勢造英雄,時勢葬"英雄",無法改變的歷史程序

1942年4月5日,德軍統帥部發布"第41號元首訓令",決定發動夏季攻勢,在北方攻佔列寧格勒,在南方攻佔高加索。為實現這一計劃,斯大林格勒成了南方德軍的首要戰略目標。德軍第6軍團於8月19日強渡頓河,把蘇聯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截成兩段。10月,德軍已攻佔斯大林格勒大部分城區,情況十分危機。11月19日,蘇軍三個方面軍共100多萬人進行戰略大反攻。24日,保盧斯第6軍團的德軍20個師和羅馬尼亞2個師共22萬人被合圍在斯大林格勒城下。被圍之初,保盧斯本可以組織突圍,但希特勒不準突圍,因為他深信德軍並未山窮水盡,他命令斯大林格勒城內的陣地一寸也不能放棄,他要求第6軍團繼續攻擊前進。與此同時,希特勒把曼施泰因的第11集團軍升格為頓河方面軍,用以打通外部與保盧斯第6軍團的聯絡,以便合兵一處後繼續進攻。新組建的頓河方面軍除了曼施泰團的第11集團軍外,還包括保盧斯第6軍團、羅馬尼亞第3軍團以及另外兩個德軍師,聲勢浩大。但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只有兩個裝甲軍可供使用。由於集結調動兵力一再延誤,原定的反攻日期從12月3日推遲到12日。

解救行動開始時,曼施泰因把手中的裝甲部隊一分為二,從兩個不同方向實施向心突擊的鉗形攻擊,並把主要攻擊方向放在130km的遠距離方向上,而把助攻方向放在70km的近距離方向上,以求出其不意之效。他規定助攻部隊只有在主攻部隊進到一半距離時才能發起攻擊,以形成合力,並便於主攻部隊從側後突擊蘇軍主力。但是,在俄羅斯12月那白雪茫茫、堅冰覆蓋的原野上,130km的距離太遠了,輪式車輛無法行走,履帶式車輛也行動困難。蘇軍指揮員雖然不相信曼施泰因會把主要方向選在難以前進的遙遠方向上,但一直密切注視著德軍在遙遠方向上的行動,並堅定不移地同時抗擊德軍在兩個方向上的進攻。結果,德軍主攻部隊在距斯大林格勒55km的地方再也無法前進。1943年1月18日,蘇軍在穩定外線的基礎上,對被圍的德軍發起全線總反擊。26日,將保盧斯的第6軍團部隊分割為南北兩部,31日消滅了南部德軍,2月2日消滅了北部德軍,俘虜了保盧斯等24名德軍將領及其殘部9萬多人。曼施泰因無功而返,戰無不勝的神話破滅了。

英國人認為,使頓河方面軍未能達成目的的原因是距離、天氣、地形和蘇軍的頑強抵抗,其中距離是最重要的,如果曼施泰因不是把手中僅有的兩個裝甲軍一分為二,而是集中力量在一個方向上實施突擊,而且把突擊方向選在近距離的方向上,"完全有可能"打破蘇軍的合圍圈,與保盧斯的第6軍團會合。同時英國人也指出,即便是這樣,結果可能會更壞,那就是曼施泰因裝甲軍即使突破了蘇軍合圍圈,開啟一條通道,但也不一定能長久地保證這條通道的暢通,於是不但不能救出第6軍團,還有可能使自己也陷入蘇軍合圍圈。所以在解救保盧斯的第6軍團的作戰指揮上,首先是曼施泰因犯了錯誤,其次是即便他不犯錯誤,也無力迴天。時勢造英雄,時勢也埋葬"英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歷史轉折點的時候,曼施泰因再神通廣大,也無法改變歷史程序。

時運不濟,風光不再,兵敗庫爾斯克

曼施泰因救援行動失敗後,頓河方面軍從高加索撤回烏克蘭,名稱也改為南方方面軍。這時希特勒對曼施泰因在斯大林格勒的表現很不滿意,甚至對他的指揮能力也產生了懷疑,已有將他免職的考慮。此時曼施泰因提出了一個在烏克蘭地區對據守哈爾科夫地區蘇軍實施反擊的作戰設想,希特勒遂改變想法。反擊從2月19日開始,到3月初結束,曼施泰因攻佔了哈爾科夫,共俘虜蘇軍9000多人,但曼施泰因報告說,戰場上還發現蘇軍屍體2.3萬具。這一報告是否真實,難以判定,但哈爾科夫一戰形成的客觀形勢是,德軍獲得了喘息機會,前進的距離卻十分有限;在這一方向上蘇軍也只是暫時停止了進攻,並未大傷元氣。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大敗後,在1942年冬季和1943年春又遭重創,僅在冬季作戰中,就有110個師被蘇軍殲滅,整個戰局對德軍日趨不利。希特勒為挽回敗局,決定在蘇德戰場發動一次大規模反攻,這就是後來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坦克戰"---庫爾斯克戰役。當時,庫爾斯克是一個突入德軍防線的突出部,蘇軍如果能鞏固這一突出部,就可以從側翼襲擊德軍,進而收復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德軍如果能拿下這一突出部,就可以再次進攻莫斯科。因此,希特勒決心合圍並殲滅庫爾斯克地區的全部蘇軍,完成1942年沒有完成的戰略計劃,重新奪回戰爭主動權,創造一個"德國的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為組織這次戰役,在國內釋出了"總動員令",加強了軍火工業的生產;強徵17歲到50歲的男子入伍補充前線;還利用美英遲遲不開闢第二戰場的機會,把西線的精銳部隊調往蘇德戰場。在庫爾斯克,希特勒集結了陸軍的50個精銳師,包括16個坦克師和3個摩托化師,總兵力達90萬人,坦克2700輛,火炮10000門,飛機2000架。準備以克魯格的中央集團軍群和曼施泰因的南方集團軍群在庫爾斯克兩側實施向心突擊,插入根部,將庫爾斯克地區的蘇軍徹底斬斷。但是由於德軍的準備一再拖延,蘇軍獲悉了德軍的意圖,立即進行了迎戰準備,構築工事,增調兵力,調整部署,加強指揮,斯大林決定由自己的"救火隊"---朱可夫指揮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和瓦杜丁指揮的沃羅涅夫方面軍,共133.6多萬人、1.9萬門火炮、3444輛坦克和2172架飛機迎戰庫爾斯克。

戰役發起前,曼施泰因向希特勒建議:讓蘇軍先進攻,等蘇軍深入德軍陣地後再以裝甲兵力圍殲;古德里安也持此見。但希特勒不聽進言,堅持先行進攻。古德里安為此還責怪曼施泰因進言不力。有意思的是,在蘇軍方面,應當誰先動手的問題也引起了較大爭論,有文獻說:斯大林認為蘇軍除了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夫方面軍外,還有科涅夫指揮的草原方面作為戰役預備隊,握有絕對優勢,應當先進攻。瓦杜丁將軍支援這一方案,但朱可夫和羅科索夫斯基力勸斯大林忍耐待機,讓德國人先動手,等到德軍突擊集團被削弱疲憊後,再以主力進行致命攻擊。據說這一爭論持續了3個月,但斯大林最終接受了朱可夫和羅科索夫斯基的意見。大戰於7月5日開始,南北兩個德軍集團軍群在8天內僅分別前進了9km~15km和5km~35km就損失摻重,完全喪失了進攻能力。接著蘇軍轉入大規模反攻,除原有3個方面軍外,還調集了另外兩個方面軍參加反攻。8月23日,戰役以蘇軍的全勝而告結束。由於會戰的規模不斷擴大,雙方最終投入兵力400多萬人,火炮6.9萬門,坦克1.3萬多輛,作戰飛機1.2萬架。戰中,德軍損失50多萬人,坦克1500多輛,火炮3000多門,飛機3700多架。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攻勢行動被徹底粉碎,斯大林曾評論說:庫爾斯克會戰打斷了德軍的脊樑骨。從此,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再也沒有戰略進攻能力了。

失去信任,窮途末路,被送上歷史審判臺

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後,納粹德國危機四伏,希特勒不再信任任何德軍將領,他決心靠個人的意志力來克服逆境,他禁止任何撤退的要求和行動。但曼施泰因卻要求希特勒給他作為戰地指揮官能根據當時情況決定行動的一定權力,他還認為希特勒直接指揮前線戰事是一種錯誤,應當任命一位職業軍人作為國防部長兼陸軍總司令,以代替希特勒進行直接的作戰指揮。但是,此時的曼施泰因已完全失去了希特勒的信任,希特勒認為他有不臣之心,所以他的許多建議都遭到希特勒"憤怒的拒絕",儘管他曾明確表態不參加任何針對希特勒的政變行動。曼施泰因走到了窮途末路。1944年3月30日,希特勒在給曼施泰因授"鐵十字勳章"時,宣佈由莫德爾接任他的集團軍群司令一職。希特勒說:面對蘇聯的東線已無進行大規模作戰的可能,不再需要曼施泰因這樣的大將之才。他又說:他對曼施泰因仍然信任有加,不久將有重要任用。但事實上,曼施泰因再也未能重出江湖,再披戰袍。1945年德國戰敗後,曼施泰因被英軍俘獲;1949年被英軍軍事法庭定為戰犯,判處18年徒刑;1953年獲釋後,曾任聯邦德國軍事顧問;1973年6月11日死於慕尼黑。

孰是孰非,孰優孰劣,自有世人評論

英國人認為:曼施泰因出身貴族,受過良好的軍事教育,早年是一個優秀的參謀軍官,對戰術、戰役、戰略都有自己比較成熟的觀念,由於參與制定了進攻法國等完善的作戰方案,他在德國享有"偉大戰略家"的聲譽是說得過去的,但除此以外,他在戰略和軍事思想上的貢獻並不引人注目。在一戰時期,曼施泰因只獲得有限的作戰經驗,從本質上講,他一直是一名步兵,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一個軍事技術大發展的時期,他能夠提起的貢獻只有"突擊炮"。值得研究的是,從1942年12月到1944年3月,曼施泰因進行了15個月的艱苦作戰,他指揮的南方方面軍從頓河草原退到加利西亞,仍能保持比較完整的戰鬥力,的確是一個奇蹟,所以在德國所有的高階將領中,曼施泰因是最有成就的野戰指揮官,但這個"最有成就"不能理解為唯一,因為他與古德里安、霍斯、李萊斯相比,大概處於同一個檔次。美國人認為:曼施泰因是德軍在二戰中最優秀的野戰部隊司令。《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認為:他善於集中使用裝甲部隊,強調速戰速決,出奇制勝。曼施泰因著有《失去的勝利》、《一個士兵的經歷:1887~1939》等。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一代女帝武則天,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歷史上起了什麼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