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1086年,北宋朝堂正展開一場激烈的爭辯,蘇軾和司馬光臉紅脖子粗,怒目對視。登基不久的宋哲宗,最終還是站在了宰相司馬光這邊,氣得蘇軾回家後直呼“司馬牛!司馬牛!”

司馬牛,本是孔子的弟子,但蘇軾說的“司馬牛”,卻是在罵司馬光脾氣倔強、有如犟牛。

蘇軾和司馬光的關係一直十分融洽,兩人也是政治盟友,而且司馬光還是提拔蘇軾的仕途前輩。

公元1069年,司馬光就推薦蘇軾為諫官;後來,為了讓蘇軾得到重用,他還給神宗上書,承認自己“敢言不如蘇軾”。

兩人常常以節義互勉,不僅情同師徒,而且以文友相稱。可是,重新回到朝堂的蘇軾卻發現,現在的司馬光讓他覺得越來越陌生。

那麼,兩人到底在為什麼而辯,竟讓蘇軾不顧斯文諷刺前輩呢?

兩人在朝堂上爭辯的是:要不要全面廢除王安石的新法?

王安石變法中爭議最大的部分是“免役法”和“青苗法”,由於設計不周全、執行有偏差,遭到上到士子大夫、下到黎民百姓的反對。但是,並非說這兩個變法的內容全部不可取。

蘇軾認為,這些變法中的有益部分應該保留。比如“青苗法”應只廢除強攤硬派的執行部分,扶助百姓商人的貸款部分可有保留;比如“免役法”應保留朝廷出錢僱人部分,不能一杆子都打死。

可是,司馬光則以“變法體系設計不健全”為由,全盤否決了新法。這讓蘇軾大為光火,原本對變法持公允態度的司馬光,回到朝堂後竟然變得剛愎自用,令他十分痛惜。

蘇軾是個一心為公的人,他與王安石惺惺相惜,也十分佩服王安石變法的勇氣,但也堅決反對新法中不合理的部分。只要是為國為民的新法,他也全力支援,所以,他才會和自己的仕途引路人司馬光槓上!

和蘇軾大吵一頓後,司馬光回家後也在反思全面廢除新法的利弊。可就在此時,一個訊息又堅定了他廢除新法的信心!

當時,任職開封府的蔡京極擅鑽營。

當他聽說司馬光為了廢除“免役法”而跟蘇軾大吵一頓時,靈機一動,在5日內誘惑數千百姓充“差役”,並鼓動百姓告狀,引起全城轟動。

司馬光聽聞後,把蔡京召開問個詳細。蔡京不愧為未來的“奸相”,不僅口才了得、貌似忠良,而且演技超流、繪聲繪色。司馬光看了蔡京痛心疾首的表演後,不由感慨說:“使人人奉法如京,何不可行之有?”

被蔡京騙了的司馬光,當即下令全面廢除新法!

此時的司馬光,在朝內的黨派鬥爭和撰寫《資治通鑑》中幾乎耗盡了精氣神,已經不復以前看人處事的高瞻遠矚。

所以,他輕信了蔡京,併為蔡京上位提供了重要的仕途階梯。

聽聞司馬光全面廢除了新法,蘇軾急匆匆去到司馬光家中,欲親自與之辯論,不料卻吃了閉門羹!

此時的司馬光已油盡燈枯,即將不久於人世。

2個月後,司馬光因病去世,蘇軾作祭文哀呼:“嗚呼,百世一人,千載一時!”

司馬光與蘇軾都代表著“保守派”的良心,二人反對新法皆出自公心。可惜,司馬光為了在有生之年祛除新法中的弊端,操之過急,且被小人矇蔽,全面廢除了新法。

蘇軾素來對司馬光十分敬仰,卻對他晚年執意廢除新法很不滿。直到司馬光在很短的時間內因病去世,他才恍然大悟這位引路人兼老友的迫不及待。

因此,司馬光去世後,他連作三篇祭文,沉痛哀悼。

近代以來,王安石都被視為“變法派”的正面人物。

但是,《宋史》卻把王安石列入“奸臣傳”,原因在於他不聽他人的意見,剛愎武斷,一旦有人反對新法就直接打壓,導致新法在執行過程中完全變了樣。

而從一時的歷史軌跡來看,王安石的變法也確實損壞了宋皇族“與士子大夫共天下”的執政體系,廢除臺諫制,把“黨爭”推向激烈化、明面化,為北宋的覆滅埋下了隱患。

不過,列寧曾在其1906年的著作中說:“王安石是11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這一論點對近代國人的影響是深遠且直接的,在是非分明和改變舊世界的思想引導下,王安石就成了絕對的正面人物,而司馬光則成了反對變革的奸臣!

可是,蘇軾的為人、性情和理政能力又是有目共睹的,他對司馬光“百世一人”的評價,無論怎麼看都不像是阿諛奉承之言。

因此,歷代讚許司馬光的名人基本截止到清末。此後,就少有卓著影響力的名人評價司馬光了,這裡面的緣由不言自明。

不過,歷史畢竟是歷史,讀過《資治通鑑》的人對司馬光的敬仰作不得假,這裡面不僅浸透了司馬光的執政理念、為國為家的良知,還給後人提供了一面公正評價歷史的鏡子。如此偉大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怎麼會昏聵地直接反對變法呢?

司馬光去世後不久,因為看不慣“保守派”的腐朽,蘇軾請辭外調。高太后去世,哲宗正式執政,因為身上披著“保守派”的外衣,蘇軾再次踏上了貶謫之路。

直到宋徽宗繼位,蔡京逐漸掌權,蘇軾都沒有回過朝堂。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漢哀帝:我有兩個強勢的女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