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說起清緬戰爭,可能許多人都不熟悉,這是發生在18世紀中葉,乾隆盛世之時的一場清帝國與緬甸王國的邊境戰爭。乾隆爺先後四次發兵征討,歷時7年,耗費白銀950萬兩,最終結局是緬甸重新向清朝納貢。這次戰爭也入選了乾隆自稱的十全武功之中,但是勝利之下,清朝疲態盡顯而滿清高層卻仍然自我陶醉。
乾隆帝
(二)緬甸的崛起緬甸長期以來都是一個邊陲小國,很長時期內都沒有真正統一,但是1752年,緬甸貢榜王朝建立了,並橫掃東南亞,滅掉了暹羅(今泰國),吞併南掌(今寮國)。可以說貢榜王朝是一個強大的新興帝國,隨著實力的增強,其野心也與日俱增。
滿清帝國與貢榜王朝
(三)戰爭起源貢榜王朝在吞併清緬邊境附近的土司後,開始向清朝境內的土司強制收取貢賦錢糧。部分土司並不服,所以就向雲南地方官府請求軍事援助。而當時的清朝仍然在平定準噶爾,無暇顧及南方邊陲之事,所以雲南的地方官府採用的綏靖政策。這進一步助長了緬甸貢榜王朝的野心。
(四)軍事騷擾在看到雲南地方官府的綏靖政策之後,貢榜王朝開始直接侵入雲南境內破壞劫掠,乾隆27年至29年(1762年-1764年),緬甸連年入境騷擾,邊患已經到了不得不出手的地步。
緬甸象兵
(五)第一次出兵雲貴總督劉藻到任後,派兵追剿,但是僅僅擒獲5人。劉藻為一介書生,不懂用兵,連戰連敗,最後緬甸深入雲南境內,宣佈車裡(西雙版納)為緬甸領土,而劉藻竟然謊報軍情,以“清兵大捷”上奏,最終乾隆帝得知將其革職。第一次出兵完敗。
(六)第二次出兵有了第一次失敗的經歷,乾隆大怒,直接派楊應琚到雲南。楊應琚可不簡單,他是乾隆器重的封疆大吏,之前擔任陝甘總督,可以看出這次出兵乾隆還是比較重視的。戰爭開始後,緬甸堅壁清野,清軍沒遇到多少抵抗,於是開始大舉進攻。最初清軍攻取邊境重鎮新街,由於新街處於水路要衝,順流而下可以直達緬甸首都,結果緬甸繞道新街,深入雲南境內,前後夾擊清軍,並且後路鐵壁關也被截斷,而清軍卻絲毫不知,最終只得倉皇撤回。值得一提的是,戰鬥中緬甸軍隊裝備了大量燧發槍,而清軍仍然基本使用火繩槍,射速,火力均明顯弱於敵方。以楞木戰鬥為例,清軍居高臨下與緬軍交戰四日,卻傷亡慘重,急忙求援,援兵到時,戰況依然不利,緬軍一度逼近清軍大營。第二次出兵,清軍同樣失敗。順便提一句,此時緬甸軍隊主力仍然在圍攻暹羅(今泰國)都城,清軍打了半天連敵方主力部隊都還沒碰上。
(七)第三次出兵第二次出兵慘敗,結果楊應琚還是謊報軍情。但是乾隆也不是傻子,屢次大捷為啥最終還退回雲南了,一番調查才發現連吃敗仗,最終楊應琚被處死,乾隆任命自己的內侄明瑞統領17000名八旗精銳征討緬甸。這次是動真格了,起初八旗勁旅連戰連捷,兵鋒直逼重鎮新街,結果北路軍統帥病死了,但這並沒有遲滯清軍的進攻。然而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接任的北路軍統帥見瘴氣密佈,緬軍火器先進,清軍減員嚴重,直接將軍隊撤回了國內,臨陣脫逃了。而總指揮明瑞不愧為八旗虎將,繼續進攻,居然殺到了距離緬甸都城70裡的地方,但最終由於孤軍深入,被緬軍合圍,3萬清軍全部陣亡,主帥明瑞自縊。很遺憾,第三次出兵仍然是完敗,並且幾乎全軍覆沒。
(八)第四次出兵三次出兵,三次失敗。乾隆決定採用水陸並進的方式對緬甸發起猛攻,清軍水陸兩軍順利會師並進攻老官屯,結果緬軍援軍到來擊敗清朝水師,雖然最終清軍攻下老官屯,兵鋒直指緬甸首都,但是傷亡慘重,後勤出現嚴重困難,已經處於攻不能攻,守不能守的地步。而緬甸國內也出現了政變,最終雙方統帥議和。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議和並沒有得到清緬雙方領導人的同意,第四次出兵就此收場。
(九)虛弱的帝國滿清雖然此時已經平定準噶爾,疆域達到全勝,但是這次發生在乾隆盛世的一場區域性戰爭卻清楚反映了滿清王朝的積弊。
第一,從朝廷高層到前線將領,不熟敵情,迷之自信,滿腦子天朝上國思想,戰略戰術上均藐視對手。
第二,後勤困難,勞師遠征。
第三,武器裝備落後,緬甸作為一個小國,但是進口了大量西方燧發槍,火炮,而清軍火器始終處於不被重視的地位,以至於攻勢屢屢受挫。
清緬戰爭後,有清軍前線將領向乾隆提出發展火器,結果被乾隆以“騎射乃滿洲之根本”而斷然否決。這場歷時7年的戰爭,不過是乾隆盛世那最後一點餘暉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