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明朝的評價近來呈現兩極分化之勢,明黑派認為明朝是"無明君、無名臣、無名將"的"三無時代",甚至有學者大家也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黑暗時期";明粉們則說明朝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十分有種!這種爭議還將持續下去,客觀來說,這都是因為明朝是自秦始皇以來封建專政、皇帝集權發展的巔峰,說它黑暗緣於它的專制,說它有種也是因為集權。
出身乞丐加和尚的朱元璋對權力的熱愛達到痴迷的程度,在他的眼裡,除了老朱家人以外,沒有什麼人是可以信賴的。當年一起打天下的老夥計讓他感覺如芒在背,34個開國元勳有30個的死亡疑似跟他有關,特別是洪武13年的"胡惟庸案"和洪武26年的"藍玉案",株連蔓引,好幾萬人受到牽連,徹底摧毀了功臣集團勢力,並藉此機會永遠取消丞相,將皇權和相權集於一身,皇帝直管六部和都察院,董事長、CEO一肩挑一把抓。
朱元璋吸取前朝衰亡之鑑,嚴防太監、外戚專權,在皇宮門口立下鐵牌:不許太監干政。作為祖訓,朱家兒孫只跟普通人家結親,以防止外戚勢力做大,這一條被他的後代比較好地貫徹執行下去,明朝的皇后大多是中低層官員家的女孩兒,隆裕皇帝的貴妃、萬曆皇帝的生母李氏家只是個泥瓦匠,簡直可以說是貧寒了,有明一代,外戚別說專權,連權力的邊兒都摸不著,但是確實有倆糟錢,也幹過為禍鄉里的壞事,比如崇禎皇帝的岳父周奎,國家危亡之際面對皇帝女婿的請求竟然一毛不拔,李自成進京直接在他家裡搜走了53萬兩白銀(一說70萬兩)。
朱元璋可以做勞動模範,但他的子孫做不到。更重要的是,儘管朱元璋出身寒門,但他卻具備不世出的治國才略,他的皇子皇孫雖然大都受過比較正規的教育,但是在治國能力上跟他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朱元璋自己感覺已經完成了對大明江山的完美設計,殊不知,他的計劃被後世子孫改得面目全非,但只有一樣最重要的東西沒有丟掉,那就是—權力!
朱元璋把自己最能幹的幾個兒子放在邊陲鎮守,這在朱老太爺坐江山的時候那是絕對給力的,但是皇孫朱允炆即位,手握重兵的皇叔們對這位新君來說不但感受不到安全,反而產生絲絲涼意,幾位叔叔也覺得這個侄子沒安什麼好心。果然,朱允炆實行削藩逼反了燕王朱棣,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取政權。
朱棣可不傻,上臺後繼續執行他侄子的削藩之策,不允許諸王擁有兵權;不得隨意離開封地,甚至不允許郊遊;皇族子弟不許做官;不許從事士農工商任何一行,乾脆把皇族諸王變成了"高貴的囚徒",什麼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統統不要,國家有難,就只有皇帝自己去扛。200多年後,血淋淋的事實證明了"圈養"皇族是多麼可怕的事,到明末,朱家子孫已經達到15萬多人,每年吃掉國家三分之一的財政收入,卻各個都是啥用沒有的廢物,要兵沒兵要權沒權,只能成為刀下鬼,據說起義軍僅在山西一省就殺掉皇族宗室1萬多人!
明成祖朱棣
沒有了丞相,皇帝的工作量大的驚人,明成祖朱棣就發明了內閣制度,找幾個能幹的官員給自己當秘書,幫助處理政務。起初內閣官員品秩不高,後來內閣大學士官居一品,內閣首輔更是儼然宰相。應該說,內閣制比丞相制更有利於維護皇權,除了張居正之外,內閣的權力還遠遠不能給皇權造成威脅。但是以內閣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勢力不斷坐大,還是讓皇帝感到有點兒惴惴不安,於是,宦官集團登場了。
明太祖朱元璋明令太監不得干政,甚至都不許讀書識字。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變",一些貼身太監立下汗馬功勞,隨即得到重用,比如鄭和。鄭和原名馬三寶,出生在雲南,在明軍攻佔雲南時被俘,那時的馬三寶還是個幼童,被去勢做了燕王身邊的太監,馬三寶作戰勇敢,屢立戰功,被賜名鄭和,更是作為明朝的使節七次下西洋,弘揚大明國威。相比照官員,朱棣更信任太監,都是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又都有殘疾,連個正常男人都不是,哪裡還會有什麼野心?完全可以放心大膽使用。朱棣成立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特務機關"東廠",負責人就是太監。明憲宗時期又成立了西廠,也由太監把持,一些武俠小說把太監描繪的個個武功蓋世,就是源於此。太監甚至代表皇家在軍隊監軍,掌控鹽鐵稅務、絲綢織造等等,國家命脈盡在太監手中。
明宣宗朱瞻基開始教化太監,給太監辦學習班,讓他們讀書識字做對國家有用的人,有個基層教育局幹部叫王振的,覺得這是一條出人頭地的康莊大道,於是自宮後報名入宮,給太監做文化教員。宣宗皇帝很器重他,就讓他陪伴太子,太子朱祁鎮非常信賴王振,尊稱他為"先生"。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王振權傾朝野,官員們爭相攀附,稱他為"翁父",您瞧瞧,這就是明代文官的氣節!正統14年,瓦剌大舉入侵,王振大太監想過一把當大元帥的官癮,慫恿英宗御駕親征,一路上,王振忽東忽西瞎指揮,結果在土木堡遭到瓦剌軍隊的包圍,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氣憤至極的明軍將領殺死。王振是明朝第一代專權太監,此後,成化年間的汪直、天順年間的劉瑾等太監競相登場,直到天啟年間的九千歲魏忠賢可謂登峰造極,太監集團一直是明代政治舞臺上一隻重要的力量。
對於太監弄權,皇帝並不介意。因為太監是皇帝的家奴,是代表皇帝在弄權,從而抑制文官集團的勢力做大。皇帝給了內閣"票擬權",就是對政務拿出處理意見,又同時將自己手中的"批紅權"給了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的權力大的驚人,完全可以代表皇帝行使執政權。但是如果太監們鬧得太不像話,皇帝只需輕輕一推,太監勢力立刻就會灰飛煙滅,因為太監自始至終只是皇帝的附庸,是皇權的衍生品,從來不會對皇權產生任何威脅,哪怕你敢妄稱"九千歲",也就是在官員面前狐假虎威,年輕的崇禎一登基,摧毀"閹黨"毫不費力,他們就是皇帝手中的工具而已,想用就用用過了就扔,本來就是殘疾人,身殘志堅替皇帝賣命,到頭來還是一場空,想想也挺可憐!
崇禎影視劇形象
明朝太監專權的重大後患是"黨爭",內耗不斷,東林黨與閹黨之爭綿延明朝末期,即使在北京城失陷崇禎自縊之後,在南明政權的建立過程中,黨爭依然不斷,致使南明各大政治勢力沒有得到整合,在清軍的進攻下迅速土崩瓦解,連像南宋一樣偏居一隅也做不到了。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棒",明朝皇帝只顧鞏固皇權,失去家國天下的情懷,在他們的心裡,只有皇家沒有天下,致使文武大臣整日沉湎於官場內耗,完全喪失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使命,江山是你朱家的江山,失去了,與我何干?老子換個"金錢鼠尾"的髮型,到清朝接著當官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