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本人對被害同僚的漠視
在《大秦賦》中李斯本人的嶄露頭角,其實也是非常艱難的,起初只能夠以學士的身份,暫住在相邦呂不韋的府邸當中,寫寫文章、談談時政。
不過能夠讓李斯嶄露頭角的,可以說呂不韋也算是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呂不韋注意到了李斯本人的聰明才智,特別是在治國理政方面的才能,才會使得李斯最終走到了嬴政的面前。
《史記》載:"從荀卿學帝王之術,既學已成,以楚王不足事,且六國皆弱,故無可為建功者,遂欲西入秦。辭於荀卿,斯聞得時無怠,故今萬乘方爭時,遊者主事。"
李斯本人其實年長嬴政幾歲,二人一見如故,在探討秦國未來的發展過程和道路中,李斯侃侃而談,描述著自己對秦國未來一統天下,建立起龐大帝國的構想,諸多方面與嬴政不謀而合。
這種感覺就好像後來劉備,在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為其提出日後發展道路的建議類似。因此,在此之後李斯的仕途可以說暢通無阻。
最終秦國的統一,在李斯的政治構想和戰略安排之下成功實現了,這就更加奠定了李斯在此後秦朝,特別是秦始皇時期的崇高地位。
官居丞相之職的李斯,在秦朝統一之後於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上的建樹更加突出,幫助秦始皇穩定了秦朝的封建大一統統治 ,同時建立起了有助於加強中央集權政治的官僚體系,由此得到了秦始皇的高度信任。
而當秦始皇猝然離世之後,李斯自然也就會因為缺少了始皇帝的庇護,而成為了當時權臣趙高的二進宮物件了。
不過在李斯被害之前,秦始皇時期的舊文臣武將,甚至是嬴氏宗親,也都成為了趙高屠殺和排擠的物件。
但是權力巨大的李斯,卻並沒有選擇幫助他們,而是選擇視而不見,由此李斯在當時朝堂的名聲並不好,這使得他本人被腰斬之時,沒有人為他求情。
當時百官認為李斯乃為趙高一派其實秦始皇在回咸陽的途中,於沙丘與世長辭,這種突然離世,使得當時的朝廷百官並不知曉。
而當時趙高之所以能夠有勇氣,去篡改秦始皇的遺詔,其實應該是得到了丞相李斯的支援或者默許的,有的人還認為趙高這樣做,實際上就是李斯為他出謀劃策的。
《史記》載:"始皇至沙丘暴崩,群臣不知。時李斯、胡亥、及趙高常從。高乃得幸於胡亥,因欲立之,故有賊心,遂與丞相李斯、公子胡亥為陰謀,立胡亥為太子。"
隨後,胡亥即位之後,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便開始對當時的大將軍蒙恬,長兄扶蘇等一干人進行了排擠。
蒙恬是始皇帝親手提拔起來和最為重視的大將軍,其領兵數十萬鎮守北方長城地帶,防禦匈奴,保護咸陽安危。
而秦二世卻剝奪了蒙恬的軍權,同時換上了自己的親信。據說當時接手蒙恬軍隊的人,就是李斯指派的,這種事情恐怕也不是巧合。
其實在筆者看來,李斯到底是不是和趙高、秦二世是一夥的,僅僅從今天的史料和考古資料來看,似乎並沒有十足的證據,唯一的就是隻能做合理的推測。
筆者認為丞相李斯本身就是一個褒貶不一的人,他對秦朝的統一以及統一之後政局的穩定,都有著重要的貢獻,但是他本人作為法家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卻也為人陰險狡詐,做了不少剿除政敵的事情。
而秦始皇死後,李斯能夠在處理一些始皇帝舊部之時,和趙高 一干人不謀而合,或許也是李斯本人意識到了時局的變動,自己的靠山已經崩塌,因此需要再次尋找新的靠山,這就是趙高和秦二世,因此便會給人們其和趙高等人同流合汙的假象。
而恰恰是李斯這樣的做法,才會使得當時的秦朝官員,對其產生了極為不好的印象,最終在自己被處死之時 ,沒有人能夠為他求情。
李斯個人為人孤僻、冷酷李斯作為法家思想的堅定傳播者和實施者,其實在秦國以及秦朝時期,一直秉承商鞅變法的遺志,不斷加強對於秦朝的法治化建設,其主要目的便是建立起高度集中且穩固的中央集權體制,並想要透過法律制度,來對至高無上的皇權形成制約。
如此一來,李斯其實針對秦朝所存在的功臣武將、嬴氏宗親以及六國貴族,採取了非常嚴厲的壓制政策,這使得他們在一定時間內,對李斯所採取的政策以及他這個人非常憤恨。
儘管李斯的做法,符合當時春秋戰國以來世卿世祿制度,不斷走向瓦解的趨勢,但是其冷酷無情以及操之過急的做法,無疑為此後自己在百官中名聲不好埋下了伏筆。
《史記》載:"蒙恬乃因家世得為秦將,後攻齊,大破之,遂拜為內史。秦並天下後,又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復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
李斯曾經作為一介書生默默無聞,有幸投奔到了呂不韋的名下,最終成為秦國的客卿,由此一步步大展宏圖,最終成為秦朝的丞相。而在李斯的個人仕途履歷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官職,那便是廷尉。
嬴政起初為了限制丞相之權,有意識地提高了廷尉的司法權,李斯在擔任廷尉一職時,大力推進司法改革,不斷加強法律的約束作用,嚴刑峻法,其冷酷無情的性格暴露無遺。
擔任廷尉時的李斯名聲就不怎麼好,他也得罪了不少人,而秦始皇去世之後,李斯失去了靠山,自然也就沒有人願意接近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