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唯一沒有外敵入侵的就是秦朝。當然,是秦朝,不是秦國!因為秦國其實就是因為外患而誕生的。秦國可以說本身就是周天子用來對付外患而鑄造的一把利劍,而且他們祖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當“劍”的。秦國的先祖曾經是殷商時期鎮守西戎的大將,因為這個原因,大概得罪了周天子。
因為周天子當時也是從西邊打進來的,所以秦國的先祖惡來作為商紂王的寵臣,到了周武王建國之後地位就很尷尬了。他們並沒有獲得封地,只能靠為周天子養馬來維持自己的部族。因為祖上一直在和西戎打仗,所以周天子最後面對西戎叛亂,還是決定啟用可以打硬仗的老秦人。
公元前905年,秦非子被周孝王封了一個附庸國,後來又在前821年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這使得秦國先祖地位有所上升,而秦國真正稱為諸侯的契機是犬戎之亂。當時周武王時代分封的諸侯都已經成了割據勢力,對周天子的安危不聞不問,乃至於還編造出了烽火戲諸侯的謊言汙衊周天子,周天子只得靠自己。
於是周天子一方面封自己的親兄弟做了鄭國的開國君主,另一方面則大力提拔秦人。秦人希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當然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於是積極保護周天子,並且在西邊與犬戎浴血奮戰。這為秦人換來了一次地位的提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封秦人為諸侯,這時候秦國才算是一個真正的諸侯國。
不過,周天子的賞賜也不是好拿的,周天子給他們封侯的代價是:秦人必須向西打擊犬戎。所以秦國即便是最窮最落魄的時候都是在拼命的打仗的,這時候是打犬戎,後來則是打山東六國,可謂是一路打仗打下來的天下。光是死在戰場上,或者因戰場受傷而死的秦國國王,在歷史上的數目都足以讓人驚訝了,比如秦孝公的父親就是因戰而死。
也正是因為如此,秦人養成了好戰的性格,而且非常樂於開疆拓土,這是他們的傳統,也是他們得以生存的根本。而經歷商鞅變法之後,秦人的經濟水平和科技水平得到很大的改變,各國的人才也紛紛湧入秦國,這使得本來就好戰的秦人更加的所向披靡。以前他們餓著肚子也能打到犬戎們臣服,如今不用餓肚子,還能拿軍功,誰不拼命呢?
所以秦國兼併天下的步伐就快了起來,並且最終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全國。那麼,為什麼秦朝沒有外患呢?因為秦朝是別人的“外患”。秦朝從遠祖開始就是一個以戰立國的國家,並且這個傳統一直沒有改變。所以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裕,不管是秦國還是秦朝,他們從來不想安分守己地守著手中的那點兒土地。
他們一直在走擴張的道路,曾經有人開玩笑:給秦始皇一張世界地圖,他能把地球統一了。這其實不是玩笑話,秦始皇真的有這個想法,不然你以為他頻繁派人去海外真的完全是為了尋找長生不老藥?可惜的是徐福那幫人辦事不力,最終直接跑路了,而秦始皇壽命又太短了一些。
但即使是這樣,在秦始皇短短十幾年秦朝皇帝的日子裡,仍然擴張、吞併了很多領土。前221年,剛剛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就開始部署征討百越的戰爭,並在前218年發兵50萬席捲當時南方的蠻荒之地。前214年,他再次派趙佗等人征討百越,把嶺南地區完全納入了秦朝的版圖。
在漢朝前期厲害的不得了的匈奴人,在秦朝也變成了受氣包。前214年,秦始皇派蒙恬領兵30萬北擊匈奴,奪取了河南地、高闕、河套地區等等,匈奴人看到大秦的黑色軍服就一個勁兒往北邊跑,根本不敢來找秦朝的麻煩。所以說,秦朝一直沒有外患,因為外面的人只想離他遠點兒——不然被揍了沒處說理去。
這大約也可以看出來為什麼後來大多數時代外環不斷了:因為很多朝代建國之後都希望安安穩穩過日子,失卻了開疆拓土的決心。正所謂: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中原王朝不向外輸出武力,則必然被人向內輸出武力了。而秦始皇為秦朝設定的模式。只有大秦王朝開疆拓土,征服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