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法家集大成者,為何振興不了自己的韓國?
按理說,秦國僅用商鞅之法就扭轉秦國走勢,奠基秦國霸業基礎;而韓非子集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法、術、勢學說於一身。
而且又有秦國變法的成功參照!無論怎樣,照著做也應該能夠成功才對吧?但是結果卻並沒有!
說白了,都是因為變革不徹底,法治沒有得到施行,都沒有去做,當然也就無法談成功了。
韓非子這麼有能力,可為什麼在自己的韓國就執行不了呢?其實,可以從下面這句話找到原因: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摘自《孫臏兵法·月戰》
意思是天時、地利、人和,是成功必備的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缺了其中任何一個,就算能取得勝利,也只能是暫時性的,定會留下很多後患。出自《孫臏兵法·月戰》。
韓非子有沒有具備這三個條件呢?可以肯定的說,韓非子這3個條件,一個都沒有佔到。
一、先說天時在當時的背景條件下,每個國家都想著擴張自己的領土,以強大自己的國力。這點其實韓國也是一樣,也想過壯大自己。
公元前351年,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在韓國實行了變法。但申不害變法是不徹底的,說白一點,申不害的變法,就是教國君怎樣管理臣子,怎樣讓臣子為國君效力維護君王統治的一種權術。
這種權術,如果遇到一個明君聖主,當然也能發揮一時的作用,但如果君王鬆懈或昏庸,那麼整個變法就沒有意義。所以,申不害一死,變法的效用也就隨之而去,韓國又回到變法前的狀態。
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不進步就是落後!
所以到韓非子的時候,韓國已經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加上韓國四面敵國,內憂外患,即使韓非子再有能力,也是捉襟見肘,無力迴天!這便是韓非子不得天時。
二、再說地利前面也有說到,韓國在當時的局勢中,地域面積最小,又四面臨國。六國當中任何一個國家說實話都比他強,韓國是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環境中。
戰國後期地圖
當時戰國實力,以秦一家獨大,六國經常以合縱來共抗秦國。你想想六個國家聯合起來打一個,都沒能把秦國徹底打垮,反而在這種合縱下讓秦國越打越強。
可想而知,六國合縱真正目的並不是想打垮秦國,而是以打秦國為藉口,互相之間你爭我奪才是事實。
春秋到戰國的前期地圖
所以,仔細看看戰國時期各國領土的變化情況,就能發現合縱抗秦,打來打去的結果,最終只有韓魏的土地面積被越打越小,其它各國都在向韓魏擴張壓縮韓魏領土。所以,韓國在戰國後期,已經名存實亡。所以,韓國既不得天時,也不得地利。
三、最後說人和。韓非子作為周武王的後裔,是韓釐王之子、韓桓惠王之弟、韓王安的叔父,是王室正統,是韓國貴族。但畢竟他沒當上韓王,所以韓國的事不是他說了算。
另外,對於韓桓惠王來說,韓非子不是王,能力又那麼強,能不防著點嗎?所以,韓非子在當時的韓國註定不會受到重用,說實話,在王室的鬥爭中,不被弄死已經是萬幸。
用韓非子自己學說中的法、術、勢來說,韓非子懂法、有術、但沒有勢。沒有勢用來護法,法就不可能得到執行。所以既不得天時,也不得地利,更不得人和。
總結:韓非子,法家集大成者,振興不了自己的韓國,主要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他一樣都沒有。他沒有成為韓國的掌權者,法不能在韓國生根,所以再好的才華都只是擺設。
就像現在的職場,你會發現,如果你不是老闆,得不到老闆的支援,你再好的方案,都不可能得到執行。
又或者你有好的方案,老闆同意執行了,但執行過程中,老闆總是強加他的想法給你,而且加進來的想法根本與你的想法不相融。
那麼最終你的方案就會面臨流產,到頭來老闆還會責怪是你方案的問題,把你說的一文不值。
所以,沒有完美的方案,只有完美的執行。只有執行後,才能證明你方案的好壞。所以任何事,執行才是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