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峰時期的關羽到底有多強?我們只要看看關羽北伐的威懾力,就會明白,武聖人關羽的實力,讓三國諸多將領,難以望其項背。
有人說,關羽北伐,完全是被三國演義吹出來的,水淹七軍,是沾了天氣的光,遇到徐晃的軍隊,立刻廢廢了。何必要吹?
如果我們閱讀史料記載,就會感受到,曹操和孫權的恐懼。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平分荊州埋下的隱患俗語有云,“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不是故事,而是史實。劉備從來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何況,荊州是隆中對重要環節。劉備怎麼可能放棄。
於是,孫權和劉備打起了嘴皮子官司。
從建安十三年,曹操赤壁之戰慘敗開始,嘴炮就開始了。
劉備發揮自己臉皮厚的優勢,一方面回顧孫劉的友誼,一面開始打馬虎眼。
“益州拿下了,就歸還荊州!”
於是,孫權按奈住性子,一直等到劉備打下了益州,足足等了七年。
建安二十年,孫權再次提出要求,劉備的一席話,徹底激怒了孫權。
“等我打下涼州,就歸還!”
談不攏,那就開打吧!憤怒的孫權終於出手,一出手,就派呂蒙搶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劉備也急眼了,調集五萬大軍進駐公安,派關羽進駐益陽。
雙方劍拔弩張,火藥味空前濃烈。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北方的曹操出手,攻滅張魯,佔據漢中,直接威脅到益州的安全。
面對共同的敵人,憤怒狀態下的劉備和孫權,終於冷靜下來。他們握手言和,並且和平解決了領土問題。
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這次和平解決問題,卻給關羽埋下了巨大隱患。關羽實際統治的領土,只剩下半個荊州。危機要在五年之後,才悄然來臨。
荊州各方實力分佈圖
威震天下的關羽我想,關羽是最能理解諸葛亮隆中對的將領。
在西邊,劉備已經打下漢中,只要關羽攻下襄陽,漢中和襄陽,就可以透過漢水聯絡為一體,形成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體系。
曠世奇功就在眼前,關羽未免有點頭腦發熱。
歷史上的關羽,的確是一個非常驕傲的人,能讓他青眼的人,都不在荊州戰場。
他的主要對手是曹仁,于禁,龐德。對於這種級別的對手,在關羽眼中,雖然不是插標賣首,也差不多了。
曹仁的確很猛,但在關羽面前,成了萌。但身為名將,曹仁自然有他的獨到之處,他深得人心,讓樊城固若金湯。
于禁和龐德運氣就差了許多。有人說,這是運氣。
如果說,發生洪水是運氣,那麼,把軍隊佈置在低窪處,又算什麼呢?
身經百戰的于禁,犯了和曹操當年犯得相同的錯誤,對地理和氣候環境太不瞭解。這是致命的錯誤。
由此可見,即使沒有洪水,于禁的準備工作也做的很差。很難成為關羽的對手。
關羽,字雲長,漢末名將
改變戰局的是徐晃,但曹操心中另有人選樊城依然被圍困,七路大軍全軍覆沒,于禁被擒,龐德被殺,面對關羽,曹操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出手,一定能擊敗關羽。
這個人名叫張遼,字文遠。
這時候,曹操盤點所有手下戰將,唯獨想到的就是張遼。
史料記載
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
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曹操真的急眼了,他寧願冒險把東部重鎮合肥暴露給孫權,也要把張遼調到荊州戰場。可見,曹操心裡已經確定,整個魏國,能擊敗關羽的,只能是張遼。
歷史出現了一個小小的遺憾。五子良將之首的張遼,對陣五虎上將之首的關羽,到底誰更強。
他們幾乎就要開始一場曠世決戰。但另一個強者出現了——徐晃。
徐晃雖然在五子良將中排在第五位,但他傳記的篇幅,僅次於張遼。解圍樊城之戰,成為徐晃的巔峰之戰。
襄樊之戰示意圖
最後的強敵,和偷塔的宵小關羽擊敗了一系列強敵,終於遇到了最後的強敵,徐晃。
但關羽依然自信,雖然徐晃很猛,但在關羽面前,依然不值一提。
徐晃心裡明白,他的兵不如關羽多,而且都是新兵,缺乏戰鬥力,這樣的兵和關羽鬥,就是找死。
他選擇緩兵之計,不斷的假裝進攻,卻又若即若離,始終和關羽軍隊保持距離,最近的距離,雙方的前鋒,不到百步遠。
關羽這時候,終於犯了第一個致命錯誤,也是唯一的致命錯誤。他太輕敵了。
也許是輕敵,也許是徐晃緩兵之計奏效,在相持階段,始終在相互試探。但很快,關羽明白可問題的關鍵,徐晃不是在認慫,而是在等援兵。
可惜太晚了,曹魏的援兵到了,徐晃發起雷霆一擊,關羽終於抵擋不住,軍隊大敗。
後世,很多人說,關羽大意失荊州,讓呂蒙偷襲成功。
其實,關羽的大意,不是針對呂蒙,而是針對徐晃。他只是慢了一步,僅僅慢了一步,讓曹軍有了緩和餘地。也僅僅差了一點,他就能真正威震華夏。
至於呂蒙,他只能算是偷塔的宵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