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中國古代眾多封建王朝當中,宋朝往往都會被人們拉出來高談闊論一番。這不僅是因為其本身鼎盛繁榮至極的經濟文化,同樣的,在許多制度層面,宋朝也有著獨屬於自己的創新和改變,回授制度便是其中之一。

在古代社會,如果一個人能夠得到皇帝的賞賜,這對被賞者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兒不說,更重要的,權力也馬上就會到手。

但是凡是總有特例,也並非每個人都會選擇全盤接受這些賞賜。此情此景之下,回授制度便大力發展,並在整個宋朝社會當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對回授制度的產生及發展介紹

1.回授制度的產生具有強烈的傳統文化因素

周王朝為了從思想層面最大程度地鞏固自己的統治,周公創設性地建立了一套以禮治國的標準和制度。雖然春秋戰國時期長達幾百年的戰亂使禮制被破壞,但脫源於周禮思想的儒家學說卻在孔子的倡導傳播下流行起來,獲得了大量支援。

之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下,儒家官方正統思想的地位逐步確立,為天下所有百姓學習

此後歷朝歷代,儒家官方正統學說的地位從未改變,即便是在唐朝這樣思想開放的年代,儒家仍然才是被文人雅士們推崇追求的學說

而在儒家思想當中,"忠"、"孝"這兩個品質尤其被提倡。《孝經》當中有著這樣的記載:"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這句話既表明了這兩個品質的重要程度,也闡述了二者之間的關係——孝是忠的基礎。

對皇帝來說,允許臣子把自己用不上的功勞回授給其他人,既能夠調動起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也可以起到籠絡人心的作用,這無疑是對"忠"的有效運用;對臣子來說,自己做官後可以回饋整個家族,這無疑是自身孝的體現。可以說,回授行為是一項完全符合古代中國人思想品德追求的行為。

2.回授制度的發展相當順風順水

任何一項制度從發源、再到確立、再到流行和實施,往往都需要長時間的發展才能完成,回授制度自然也不例外。據現有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回授請求是發生在北魏時期。當時夏侯道因為成功奪取漢中,所以被給予了非常豐厚的賞賜。

之後夏侯道兩次請求將自己的賞賜分一部分給同樣有功的王潁興,但因為此前從未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所以當時的統治者在驚奇之餘並未允許

雖然回授在此時還完全沒有定製,但夏侯道的這一行為卻與回授制度頗有相似之處,說是其首次萌芽並不為過。

此後,有關回授的記載逐漸增多。盧同在幫助北魏皇室平定叛亂後,在統治者的允許下,將自己的功勳回授給了自己的兄長,"盧琇為都水使者,其弟同啟求回身兩階以授琇,遂除安州刺史。"爾朱榮在掌控北魏朝政之後,也曾將自己的賞賜回授給自己的子嗣。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因為當時北魏政壇日漸混亂,皇帝式微之下無法有效管理百官;手握重權的官員為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和擴大權勢,便會選擇將官位給予自己的家族中人。

等到北魏分裂後,回授的事例不僅積蓄增多,甚至連女子也被納入了回授的範圍之中。它同時還開始以詔令,也就是皇帝認可的形式出現。這不僅表明回授已經受到了皇帝的重視,同時也從側面表示當時的回授正在走向制度化、正規化,處於持續發展的程序當中。

楊堅作為篡位奪權的皇帝,由於其繼位本身名不正、言不順,因此他更需要透過加大回授力度的方式來保障北周內部各個集團的禮儀以獲得他們的支援,之後唐承隋制直至到了宋朝,這一制度始終未曾斷絕。

對於回授制度的詳細介紹

1.止法對回授制度盛行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回授,指的是一個官員把自己或者親屬受到的賞賜,向朝廷申請之後轉授給其他人。趙升在《朝野類要》曾對回授做出這樣的定義:"合轉官而礙止法者,可回授於弟侄子孫入仕或轉行。"在這句話中,不僅將回授的物件表明——弟侄子孫,同時還提到了一個限制性詞語——止法。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想要弄清楚回授制度到底是如何開展的,就必須對止法的概念進行探索。同時,當我們翻開與眾多宋朝典籍之時,也會發現回授物件也與該書中記載的多有不符,這無疑使回授制度又蒙上了幾分迷霧。

止法,是宋朝一項有關官員轉官的規定。趙升在《朝野類要》中曾這樣說道:"謂如文臣轉中大夫,直候職及侍從格,方許轉太中大夫……又如捧香只轉至訓武郎,年勞只轉至承直郎之類。"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官員想要升遷、轉任,就必須達到某個特定的條件方才能夠被批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條件在針對文官和武官時也都有著不同的調整,可以說考慮的還是比較周到

雖然宋朝歷史當中也有一些人因特殊情況可以避開這些限制性條件,但從大體上來說,官員還是需要遵守相關規定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部分明明自身有功、但卻被這些條件限制住無法藉此升遷的官員,便可以在申請之後,將這些功勞和賞賜給予自己家人

有了這項制度,即便官員們在達到自己的升遷極限後,仍然會絞盡腦汁地為朝廷立下功勞,其目的就是為了福澤後人。

雖然回授制度的創立初衷是為了調動官員們的工作積極性,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個社會問題——政治腐敗、結黨營私較為嚴重。畢竟所有人都想著把功勞分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又哪裡會有人想著去栽培那些無親無故卻真正具有才能的人呢?

2.回授物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更加廣泛

按照趙升所說,回授物件是弟侄子孫這些後輩,應該算是一種回授者對自己家族的扶持行為。但是,在與宋朝歷史當中我們卻又總能發現不符合這個描述的案例

如當時擔任太常博士的陳從易,就請求把自己在封禪泰山一事當中所立的功勞轉授給自己的母親,宋朝著名權臣賈似道甚至請求把自己五世祖封為太師,"辭免進書恩,凡四奏,詔回贈五世祖進士昱為太師",其他諸如伯父等更是數不勝數、十分常見。

另外,宋朝政府還對回授物件做出了這樣的規定:"諸臣僚轉官礙止法應回授身者,止許回授本宗本色有官、有服親。"也就是說,回授物件至少也得和回授者有親戚關係。但是,標準是死的,人是活的,一個叫陳克昌的就曾讓他人冒充自己的外甥來給予回授。

從這些事情當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宋朝政府在制定回授規則時已經考慮的較為全面,但奈何具體實施過程當中卻總有著不遵守標準之人,導致回授制度在宋朝後期呈現出氾濫的情況。同時,這也與前文所提到的宋朝政治腐敗相對應。

回授制度的廣泛實施對宋朝的有利影響

1.緩解了宋朝的巨大軍事壓力

雖然宋朝的前身——後周是當時各個割據政權當中最為強盛的一個,但面對數量眾多的敵人,宋朝也依然感到力不從心。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戰爭的勝利,宋朝政府不得不透過允許回授的方式來提升士氣。

對作戰的將士們來說,只要能夠建功立業,整個宗族從此都能踏上榮華富貴之路。

宋高宗就曾在一份回授書當中這樣說道:"勝敵與戰,既宣徇國之勞。行爵以功,豈限彛章之等……且流貤於本宗祇服,異恩益圖顯績。"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回授並不是宋朝對外作戰勝利的主要保障,但它在這個過程當中的作用卻也是不可忽視的。

2.對社會風氣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

回授作為一種連線忠孝兩個品質的行為,如果可以大力提倡,那麼將無疑會對平民百姓們在思想上起到非常好的引導效果

諸多名臣將相都會在請求回授時將孝道作為理由,皇帝一般也會給予透過,順帶告訴他們一句自己以孝治國的美好理念,瞬間使自己的形象拔高不少。

當無論是他人、制度、政策還是思想方面,都將孝作為形式標準之後,社會風氣自然會逐漸變好。但值得一提的是,其實這依舊是皇帝維護自身統治的舉措,只不過形式更加溫和令人接受。

總結

總的來說,回授這一制度從開始到發展再到最後的完善及流行,整個過程始終都呈現出一種順風順水的態勢。事實上,回授不僅滿足了古代中國人思想層面的需求和精神,也在實際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呈現出這樣的態勢也是理所當然。

但是,回授制度從一開始其實就沾染上了大臣分割權力的嫌疑,這也導致它一旦濫用,將會對整個朝政造成非常嚴重的危害,宋朝也難逃其中。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日本的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