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國開始實行郡縣制,至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接受李斯的建議,廢分封,置郡縣。始皇帝嬴政沒有讓贏氏子孫或功臣列土封疆,而是選擇了加強中央集權。秦統一六國僅十五年,嚴酷的刑罰和沉重的徭役讓普通民眾苦不堪言,陳勝吳廣舉起反抗的大旗,一時之間群雄並起。沛縣人劉邦在群雄逐鹿和楚漢之爭中獲勝建立漢朝。
漢朝立國之初借鑑秦朝的經驗,採用了分封和郡縣並行的制度。當初帶資入股的英布、彭越和在楚漢之爭立下大功的韓信等七人被封為王。後劉邦陸續消滅了自己分封的異姓諸王,並封劉氏子孫為王,以圖拱衛京師,延續劉氏江山,並與朝臣殺白馬盟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自此之後,只有皇帝本家的子孫可封為王,異姓王不再多見。至隋唐時期,出現的異姓王多為篡位做準備的封爵,異姓封王基本上都是篡位的前兆。但唐朝、宋朝、和明朝出現了很多異姓封王的情況。但與宋朝和明朝將去世功臣追封為王不同,唐朝有很多生前就被封王的人。
異姓封王張柬之、敬暉、崔玄暐、桓彥範、袁恕己
張柬之、敬暉、崔玄暐、桓彥範、袁恕己是李唐得以復國的五位功臣,被稱為五王或唐復國五王。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張柬之等五人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並擁立太子李顯為帝,李唐神器得以恢復。李顯即位後冊封五位功臣為郡王:漢陽郡王張柬之、平陽郡王敬暉、博陵郡王崔玄暐、扶陽郡王桓彥範、南陽郡王袁恕己。所以神龍政變也被稱為五王政變,但唐復國五王的下場並不好。唐中宗李顯復位後讓韋后參與朝政,韋后和武三思陷害五王,先後將他們五人貶謫,五人或者病死或者被殺。
張柬之
哥舒翰
哥舒翰,突騎施族,在西部邊境屢次擊敗吐蕃,開疆拓土,並參與平定安史之亂,被封為西平郡王。哥舒翰最後被安慶緒所害。
哥舒翰
李光弼
李光弼,契丹族,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和鎮壓浙東袁晁起義,被封為臨淮郡王。李光弼被認為是“戰功推為中興第一”,但受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陷害,飲恨病逝。
郭子儀
郭子儀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和河中兵變,並擊退回紇和吐蕃的入侵,被封汾陽郡王,善終。
郭子儀
李嗣業
李嗣業跟隨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征討石國、吐蕃等,並參與平定安史之亂。李嗣業死於安史之亂中圍攻相州的戰爭中,算是武將的最好歸宿了。
郭英乂
郭英乂出身將門,憑藉戰功不斷升遷,參與了擊敗吐蕃入侵和平定安史之亂,被封定襄郡王,後在部將叛亂中被殺。
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鐵勒族,跟隨郭子儀參與平定安史之亂,被封大寧郡王,後因宦官駱奉先陷害舉兵反叛,被郭子儀擊敗。
辛京杲
辛京杲,跟隨李光弼參與平定安史之亂,被封晉昌郡王。辛京杲統兵能力出眾,但多有陷害同僚,人品不敢恭維。最後,辛京杲年老無法統兵,大哭去世。
段秀實
段秀實參與西域怛羅斯之戰和平定安史之亂,被封張掖郡王,後在涇原兵變中被殺。
李晟
李晟跟隨王忠嗣征伐吐蕃,多有戰功,後參與平定河朔三鎮叛亂和朱泚之亂,被封西平郡王,善終。
白孝德
白孝德是龜茲王族後裔,跟隨僕固懷恩參與平定安史之亂,跟隨李光弼參與河陽之戰,被封昌化郡王,善終。
異姓封王的原因以上列出的是唐朝異姓封王比較重要的幾個人,他們有為恢復李唐神器發動政變的五王,但更多的是為維護唐王朝邊境和國家穩定,實現王朝中興的名將。唐朝著名詩人李賀有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表現出對馳騁疆場建功立業的嚮往,同時也反映出唐朝封侯的重要途徑—軍功。
凌煙閣
以郭子儀、李光弼等為代表的的名將平定了安史之亂,實現了唐王朝的中興;以哥舒翰、僕固懷恩、段秀實等為代表的名將的主戰場在唐朝的西部邊境,為維護唐帝國西部邊境的安定,抵抗吐蕃、阿拉伯等國家的入侵做出了卓越貢獻。
唐朝西部態勢
唐玄宗統治後期,耽於享樂,寵信奸臣,終於爆發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自此之後,唐王朝內憂外患不斷,有西部吐蕃、阿拉伯帝國的入侵,有內部繁鎮割據和農民起義等原因,有以上為維護唐王朝統治做出重要貢獻的名將,更多的是趁機做大,皇帝不得已冊封的異姓王,如安祿山的東平郡王、史思明的歸義王等。
安祿山
中唐之後到晚唐,繁鎮割據愈演愈烈,異姓封王或自稱為王的數量越來越多,唐德宗時期出現了南平郡王李希烈、雁門郡王田承嗣,西平郡王李晟等。晚唐時期,地方軍閥更是不接受中央的領導,自稱為王的例子數不勝數,比較有名的有:晉王李克用、梁王朱溫、岐王李茂貞、蜀王王建等。
朱全忠
中唐和晚唐時期異姓封王的原因是地方割據,尾大不掉,中央政府已經無法掌控局勢。唐朝前期的封王數量相比其他朝代也是比較多的,但此時封王是因為唐王朝立國不久,國力較弱,為了拉攏地方割據勢力和異族首領,將他們冊封為王,比較有名的有吳王杜伏威、燕郡王羅藝、彭城郡王劉季真、懷化郡王阿史那思摩、北平郡王阿史那缽苾等。
唐太宗
唐朝初期,透過冊封異姓王拉攏了人心,唐朝內部和周邊環境趨於穩定。隨著唐朝國力的提升,封王的數量有所減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諸多名臣名將也只有宗室李孝恭封王,如李靖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也沒有封王。所以可以看出異姓封王與中央政府的實力和皇帝的統治政策是息息相關的。
李靖
異姓封王本就是皇帝非常忌諱的事情,所以皇帝一般都會比較謹慎。唐朝封王數量如此之多反映出唐朝處於戰爭時間的長久和唐朝繁鎮割據的嚴重。對外戰爭多,所以將軍多有戰功得以封王。繁鎮割據嚴重,中央無法掌控所以異姓王越來越多。唐朝藩鎮割據愈演愈烈,最後也被梁王朱溫建立的後梁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