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軍事戰略》武家崛起第九講 應仁之亂
主講人:管領細川洪銘
整理人:管領細川洪銘
一 關東亂局
上一回我們講到,1449年,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繼位。
八代將軍足利義政(1449-1473在位)
足利義政昏庸無能,沉迷酒色,根本無力管控政局。基本被各地守護大名架空。幕府逐漸混亂起來,而實行二元政治的關東成為了亂局的導火索。
在以前的課中,我們講過,室町幕府在關東設定有鎌倉公方一職,同時設有關東管領,由上杉氏世代擔任。幕府的本意,本來是希望兩者互相制衡,鼎力合作。然而,這種二元政治導致關東政出多門。政局一片混亂。兩者也很快自相殘殺起來。早在六代將軍足利義教在位期間,就爆發了所謂“永享之亂”(1438)。1425年,第四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持去世,因為無人繼嗣,足利義持之弟足利義教被擁立為將軍,鎌倉公方足利持氏(足利基氏的孫子)對此十分不滿。招兵買馬,準備叛亂。1438年,足利持氏擅自為嫡子賢王丸足利義久元服,取名。(按照慣例,大名世子元服取名應該報由將軍,通常會有將軍賜字)根本不把幕府放在眼裡。關東管領上杉憲實進諫,不納,反出兵討伐上杉憲實。上杉憲實向幕府求救。幕府藉此機會出兵討伐足利持氏,削弱關東公家勢力。足利持氏乾脆扯旗叛亂,兵敗被幕府擒獲,不久後自殺。到了義政上臺之後。關東的局勢更加混亂。
足利持氏自盡
足利持氏的兒子足利成氏在叛亂中僥倖逃脫,1449年(寶德元年),成氏被舊部擁立為鎌倉公方,幕府不知出於什麼目的,竟然首肯,足利成氏正式就任鎌倉公方。足利成氏認為其父之死是因為關東管領上杉憲實不忠所致,故極力與上杉氏對抗,他表面上擺出不計前嫌的樣子,實際陰謀消滅上杉氏。享德三年(1454年)12月27日,眼瞅著要過年了,足利成氏把繼任的關東管領上杉憲忠(上杉憲實的兒子)請到了鎌倉府邸,擺了個鴻門宴,將其殺死。幹完這票謀殺案之後,足利成氏手下的軍隊立即夜襲上杉家族在上野國的領地,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使之蒙受了巨大損失,家族成員倉皇逃竄。足利成氏乘勝追擊,又數次打敗上杉氏,奪取上杉氏大片領地。上杉氏到了家族滅亡的地步。只得向幕府求救。幕府下令以今川範忠(今川義元的曾祖父)為主帥討伐足利成氏。這就是所謂“享德之亂”
自征討令釋出開始,幕府軍以最快速度集中了各方力量,向足利成氏的主城——鎌倉城發起進攻。不巧的是,當時足利成氏的主力部隊正在戰略要地古河城(今茨城縣古河市)屯兵,鎌倉城只有一些老弱病殘。於是很快,鎌倉城就被幕府軍拿下。足利成氏乾脆放棄鎌倉,以古河城為據點盤踞下來。自稱“古河公方”儼然成為獨立王國。古河城是一個靠河的城市,處於關東的水路樞紐地帶,也是戰略重地,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同時,古河城的周圍都在足利派家臣的掌握之中,經濟基礎和人員基礎都非常強大,易守難攻。幕府軍和上杉軍幾次進攻,都被足利成氏打退,但足利成氏也無力擴大勝局,雙方對峙下來。為了佔據優勢,雙方在交界處紛紛增設防務,修築了許多城池。例如,上杉家族修建的河越城(今崎玉縣川越市)和江戶城(由上杉氏部將太田道灌修建)兩座城池。這兩座城市在以後的歷史中將扮演重要角色。
關東地圖(請在地圖上找出古河城)
古河渚(我老婆)
太田道灌 江戶城(今東京)的修建者
足利義政聞訊,大怒,長祿二年(1458年),幕府第8代將軍足利義政發現關東的問題還沒解決,乾脆就免了足利成氏的鎌倉公方職位,另立自己的一個兄弟——足利政知作為鎌倉公方,同時命令他儘快啟程去關東地區接任。然而,足利政知在關東素無根基,作為外來戶,也沒得到上杉氏的支援,根本沒人鳥他。足利政知只好自己率部在堀越城(今靜岡縣伊豆之國市)駐紮下來。自娛自樂,後人稱之為“堀越公方”。至此,關東出現了三股對峙的勢力:第一股是足利成氏,他佔據東部的安房、上總、下總、常陸和下野5個領國;第二股是上杉家族,佔據西部的相模、武藏和上野;第三股則是沒什麼戲份的足利政知,他只佔據著西南角的伊豆一國。關東局勢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更加混亂了。這時,幕府又爆發了應仁之亂,根本沒工夫管關東的破事。關東頓時一片混亂。上杉氏與古河公方從長祿3年(1459年)至文明9年(1477年)圍繞武藏國五十子地區展開反覆拉鋸戰,互有勝負,兩敗俱傷。統稱“五十子合戰”(限於篇幅,不詳細講,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看)
雙方廝殺一直持續到15世紀70年代,誰也沒佔到什麼便宜,這時上杉氏自己又亂起來了。上杉氏在室町時代分為山內上杉氏,扇谷上杉氏等分支。山內上杉家和扇谷上杉家雖是同族,但是關東管領被山內家繼承,扇谷家以分家的形式存在,所領不及山內家的家宰(執事管家 家臣之首)長尾氏領地的一半。在與古河公方的戰爭中,扇谷家支援山內家,特別在扇谷家的家宰太田資清(道真)、資長(道灌)父子的活躍下,增加了實力,對山內上杉氏逐漸不滿。雙方矛盾一觸即發。
上杉氏家譜
這時,點燃這個火藥桶的是長尾景春,長尾景春是山內上杉氏的家宰長尾景信之子,因不滿主公上杉顯定製定弟弟長尾忠景繼承家督。文明7年(1475年)長尾景春佔據武藏缽形城,翌年6月掀起叛亂,攻打上杉顯定在駐營的五十子之陣,大敗上杉顯定,又得到古河公方的支援,勢力越來越大。上杉氏派太田道灌率軍征討,文明12年(1480年)6月、景春最後的拠點日野城(埼玉縣秩父市)被道灌攻陷、長尾景春逃走,投奔扇谷上杉氏。引起了山內上杉氏的極大不滿。兩上杉氏矛盾一觸即發。古河公方足利成氏藉機在文明14年11月27日(1483年1月6日)趁機與以山內上杉氏代表的幕府和解,是為都鄙合體。至此,享德之亂終於結束。文明18年(1486年),因功高震主,道灌被主君上杉定正暗殺。因為收留長尾景春,加上扇谷家因為在關東的領地問題而與山內家對立,新仇舊恨一起算,長享元年(1487年),兩上杉氏正式決裂,展開了長達十餘年的混戰史稱“長享之亂”,與山內家擁立的堀越公方足利政知相對,扇谷家則接近古河公方成氏,這將成為我們在第二章戰國時代篇的內容。
關東諸勢力分佈圖
二 應仁之亂
關東亂成一片漿糊,幕府自己也好不到哪裡去。不久,就爆發了所謂“應仁之亂”,應仁之亂的導火索是足利義政自己和他的正室日野富子。
影視作品中的日野富子
日野富子是足利義政的正室。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惡女”,為人善妒殘忍,詭計多端,橫徵暴斂,可以說是蛇蠍心腸。與足利義政真是“魚找魚 蝦找蝦 烏龜專找大王八”。康正元年(1455年)日野富子嫁給足利義政,但十年都沒有生出子嗣,足利義政的其他妻妾也沒有生育。萬般無奈,在這樣的情況下,足利義政只好勸說自己的弟弟、已經出家的足利義視還俗,作為幕府將軍的繼承人,日野富子把妹妹良子嫁給了足利義視,加強了兩家的關係。誰知第二年,日野富子卻又生了一個兒子,即足利義尚,這樣,使得足利義視的地位頓時尷尬了起來。
足利義尚
影視作品中的山名宗全(這個片子我看過 後面來了一個光頭)
文正元年(1466年)十二月,畠山義就在山名宗全的支援下上洛,次年(應仁元年,1467年)正月,畠山義就與堂兄弟畠山政長(得到細川勝元支援)在京都的上御靈神社交戰(御靈合戰),應仁之亂爆發。足利義政原本是站在細川勝元和畠山政長一方的,但是因為畏懼山名宗全、畠山義就的軍力,臨時又改變了自己的立場,最後兩頭不討好的他乾脆下令誰都不要干涉,任由兩個畠山家的大佬合戰,誰贏誰當家督。御靈合戰的最終結果是畠山政長敗北,畠山義就獲勝,畠山氏的內戰成為細川勝元與山名宗全徹底決裂的導火索。細川勝元非常不滿,五月,細川勝元突然對山名宗全發難。細川一族與支援的大名紛紛率軍上洛,山名家在各地的領地也遭到了細川派勢力的攻擊。山名宗全也不甘示弱,拉攏許多大名上京大戰,應仁之亂爆發以後,經過三個多月的沉澱,終於釀成了無法想象的大動亂,戰場從平安京開始向地方蔓延。全面內戰爆發了。
細川勝元
雙方軍隊在京都周圍開戰,細川方面有斯波義敏、畠山政長、赤松政則、京極持清等,大本營在將軍駐地幕府,稱東軍。兵力號稱16萬,擁立義視。山名方面有斯波義廉、畠山義就、一色義直、六角高賴,朝倉孝景等,大本營在幕府以西的山名宗全邸,稱西軍。兵力號稱11萬。本來與義視關係較好的山名宗全為了與東軍抗衡,倒向日野富子和足利義尚,擁立足利義尚。5月26日,兩軍開始大戰。最初東軍稍強。搶先一步,搞偷襲,攻破幕府所在地花之御所和皇宮,將將軍,天皇都攥在手裡,成為所謂“官軍”,並猛攻西軍陣地,所幸猛將朝倉孝景擊退東軍,使得西軍轉危為安。(西軍:搞偷襲,不講武德)8月,我們以前講過的大內氏的家主大內政弘率軍2萬東上京都,支援西軍,西軍展開反攻,10月激戰於相國寺,未決勝負。此後京都地區的戰鬥進入膠著狀態,戰亂逐漸波及地方。雙方不僅在京都,在地方分別支援東西軍的大名也互相殘殺,一片大亂。整個日本也陷入混亂。在交戰中,因主要在城市巷戰,雙方都放起火來,把附近的民居寺院全部付之一炬,攻擊對方,繁華的京都頓時成為一片焦土,影響極其惡劣、
朝倉孝景(西軍猛將 文武雙全 多次打敗東軍 並著有《朝倉十七條》)
應仁之亂勢力圖
隨著大內政弘以及西國山名軍的上洛,東軍在戰場陷入了劣勢,足利義視見勢不妙,擔心自己會成為東西兩軍和談的犧牲品,便逃出了平安京,前往伊勢國躲藏。足利義視雖然逃出京都,但是足利義政卻沒有怪罪弟弟,反而一直給他加封領地,眼瞅著足利義視的威望一天比一天高,擔心對足利義視的控制力變弱的日野富子與哥哥日野勝光一同請求讓伊勢貞親返回幕府,對付足利義視。日野富子的這一舉動最終將足利義視逼到了幕府的對立面。應仁二年(1468年)十一月,足利義視逃入西軍陣中,被山名宗全擁戴為幕府將軍,在西軍內部施行將軍的職權,室町幕府分裂。東軍和西軍支援的人竟然完全顛倒了過來,令人大跌眼鏡。雙方持續對峙,在京都及周邊地區展開拉鋸戰,誰也奈何不了誰。
應仁之亂
應仁之亂
長期的戰亂以與盜賊橫行使京都市街地荒廢。由於守護大名的介入,使戰線拉長,眾大名不能在京都附近進行戰場。這導致東西軍的厭戰氣氛增大。1473年(文明5年),3月18日山名宗全以及在5月11日細川勝元相繼病死,12月19日義政將將軍讓位給義尚後隠居。1474年(文明6年)4月3日,宗全之子山名政豐以及勝元之子細川政元達成了議和。義視放棄將軍之位。之後仍然有殘存勢力繼續進行小規模戰爭,但影響不大,1477年(文明9年)11月11日堅持作戰的西軍強硬派大內政弘撤回到領地周防國,西軍在事實上已經瓦解。11月20日,幕府為了祝賀“天下靜謐”進行祝宴,使維持了十年的應仁之亂終於完結。然而,室町幕府的權威,也隨著應仁之亂而一去不返。
三 亂世降臨
長達數年的應仁之亂,使得京都化為一片焦土,室町幕府威信一落千丈。應仁之亂後不久,細川政元就任管領。稱為細川氏領袖。1489年將軍義尚因過度沉迷酒色病死,無子。細川政元推舉關東堀越公方足利政知之子足利義澄為將軍,但在日野富子和與政元交替任管領的畠山政長的支援下,足利義視之子義材(後改名義稙)就任室町幕府第10代將軍。(義材的母親是日野富子的妹妹良子)政元對這一結果不滿,開始與幕府拉開距離。義材就任將軍後,生父義視和政長的權勢大漲。日野富子感到上當受騙,又與細川政元勾結一起。(真不愧攪屎棍)
細川政元
明應二年(1493年)富子與細川政元合作,廢除義材的將軍之位,改立堀越公方足利政知之子足利義澄作為將軍,此事史稱明應之變。(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足利義材逃走,投奔大內政弘的兒子大內義興,妄圖再舉。明應之變後,細川政元全面掌握政權,時人稱為“半將軍”室町幕府僅剩的一點威信也蕩然無存。將軍完全淪為強力大名的傀儡。中央威信喪失,許多地方領主也紛紛效仿,將當地統治者趕跑,自立為主,地方紛紛自立,互相攻打,亂成一團,許多史學家認為,應仁之亂及明應之變後,日本就進入所謂“戰國時代”。(1467-1573)
足利義材
大內義隆(毛利氏崛起之前 大內氏是中國地區實力最強大的大名)
戰國時代最經典的特徵是“下克上”,所謂“下克上”指下級代替上級、分家篡奪主家、家臣消滅家主、農民驅逐武士等等下級消滅上級的現象,標誌者地方統治秩序的全面崩塌和“禮崩樂壞”。例如,在應仁之亂期間,許多守護長期在京都參與對峙,無暇管理領地,便將領地內的事務交給守護代(代理守護),這些守護代大多是出自當地的國人眾(即地主豪強),在當地宛如地頭蛇一樣。許多守護代乘機驅逐守護,取得當地統治權、戰國時代,許多大名都出自守護代,此外,普通的家臣,國人眾,甚至浪人和一些來歷不明的人在戰國時代都可以透過種種手段驅逐當地守護,奪取當地統治權,然後互相攻打,可以說,至此,幕府的地方統治全面崩潰。
戰國時代的另一大特點則是“足輕”的崛起,在以往的戰爭中,武士及其侍從都是戰爭中的主力。然而,進入戰國時代。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足輕”階層悄然崛起,所謂“足輕”,一般由富農或者自耕農組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天武天皇時期(673-686在位),很早就有記載,基本屬於臨時招募,但進入戰國時代,才開始大規模出現,他們平常從事勞役,戰時成為步卒。在戰國時代,接受弓箭、槍炮的訓練,編成部隊。配合武士作戰。儘管足輕的戰鬥力和裝備無法與武士相提並論,許多足輕不著盔甲,甚至連鞋子都沒有,赤足上陣(故而得名足輕)士氣不高,但數量眾多,許多大名大量招募足輕補充軍隊,使得軍隊數量擴大數倍甚至數十倍。足輕的大量使用,意味著戰國時代的戰爭無論從規模和形態,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正在抵禦騎兵的足輕(戴斗笠者)
那麼,戰國時代的日本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又會有哪些風雲人物呢?敬請期待《日本古代軍事戰略》第二章 戰國時代,2021年初推出,敬請期待。
課後習題
1 室町時代中期 關東爆發了哪些內亂?結果如何?
2 應仁之亂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影響
3 戰國大名相對於室町時代的守護大名,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