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慘敗,被吳國大軍圍困於會稽。
關鍵時刻,范蠡獻策用重金收買吳國大臣伯嚭,終於讓吳王夫差答應了求和,勾踐夫妻入吳國為臣,越國得以保留。
這才有了勾踐裝瘋賣傻,矇混過關,重新回到越國。
接下來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臥薪嚐膽”的故事了。
胡蝶翅膀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期間,齊國上卿陳恆這隻小蝴蝶,在齊魯邊境揮舞了一下翅膀,卻攪得天下大亂。
原本,陳恆只是想借魯國消耗掉齊國其他大臣的勢力,好讓他在齊國一家獨大。
不巧的是孔子正在魯國,孔子當即派子貢遊說列國,為魯國搬救兵。
沒有想到,子貢憑藉其三寸不爛之舌,把齊國、吳國、越國、晉國弄得亂成一鍋粥,尤其是吳國和越國。
當時勾踐臥薪嚐膽多年,在范蠡、文種的輔佐下一點點恢復國力,終於等到了復仇的機會。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率領精兵北上黃池會盟,僅留老弱與太子留守。
勾踐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率領養精蓄銳已久的越國軍隊趁虛而入,一舉擊敗吳軍,斬殺吳國太子。
此戰過後,吳國一蹶不振,而越國的實力卻在不斷壯大。
之後的近十年時間裡,勾踐又發動了幾次伐吳之戰,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攻破吳國都城,迫使夫差自盡,完成了滅吳稱霸的壯舉。
兔死狗烹在勾踐興越滅吳的全過程中,都離不開范蠡和文種這兩個楚國人的出謀劃策。
可是,在滅掉吳國之後,勾踐卻向最大的功臣范蠡和文種舉起了屠刀,文種被迫自殺。
至於范蠡,有人說他見機得快先一步逃脫了,與西施泛舟湖上,過起了閒雲野鶴的生活,順便還成了一位大商人,闖下了“陶朱公”的名號,被後世尊稱“商聖”。
但無論范蠡是否逃脫,都證明了一點,越王勾踐成功復仇之後向范蠡和文種舉起了屠刀。
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勾踐在逼迫文種自盡前,曾這樣說過:
“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勾踐的話,再次證明了文種和范蠡對越國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至於勾踐為什麼要向他們舉起屠刀,司馬遷在《史記》中借范蠡的口說是: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人性之惡如果讀過《羅織經》就會明白,越王勾踐向范蠡和文種舉起屠刀,其中的人性之惡,並不是一句“兔死狗烹”就能解釋的。
“兔死狗烹”出自范蠡給文種的一封書信,當時范蠡已經逃到了齊國,但放心不下好友文種,於是寫了這麼一封信,提醒他提防越王勾踐,最好是和自己一樣跑路。
既然這是范蠡以好友身份寫給文種的信,自然不便提到他們自己的原因,而只能簡單地歸結為越王勾踐過河拆橋,稱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原因呢?
首先是政治上的分歧。
滅了吳國之後,勾踐想的是稱霸天下,而文種與范蠡的主張是滿足於越國一方雄主的地位。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羅織經》有一句名言:
人主莫喜強臣,臣下戒懷妄念。臣強則死,念妄則亡。
意思就是說,上位者沒有人會喜歡強勢的臣子,不管是在權力的強大,還是態度的強硬。為人臣者應該謹記這一點,戒除心中所有的非分之想,至少要把隱藏,不能被人發現了,否則就很容易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范蠡和文種已經功高震主了,而文種也以功臣自居,這就犯了勾踐作為王者的忌諱。
《羅織經》的智慧告訴我們,為人臣者一定要謹記:
“上無不智,臣無至賢。功歸上,罪歸己。”
上位者絕對沒有不聰明的,臣子絕對沒有賢良至極的;有功要歸上位者,有過要自己認下來。
適當的時候做背鍋俠,看似吃虧,其實是在給自己積福,你做的所有事情人家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
其次是面子問題
范蠡和文種參與和見證了勾踐最落魄,最卑賤的全過程,如果勾踐和越國一直沒有出頭翻身,范蠡他們沒有任何危險,一直會是勾踐最信任的人。
可是,越國打敗並滅亡了吳國,越王勾踐取代了吳王,成了新一代的霸主。
勾踐首先想到的就是強迫自己和別人“遺忘”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范蠡和文種的存在,就是時時刻刻在提醒他回想那些痛苦的記憶。
另外就是利害關係
勾踐復仇之前,需要范蠡與文種這樣的股肱大臣輔佐;
從楚國出逃的范蠡和文種,也需要透過輔佐勾踐復仇來證明自己;
從這一點來說,他們三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一起組成了復仇的三駕馬車。
這就是《羅織經》所說的:
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
但是興越滅吳之後,勾踐以越王的身份要獨享勝利的果實。
而范蠡與文種認為自己也應該分享越國強盛的紅利,這之間自然就產生了矛盾。
如果以《羅織經》的智慧來解讀的話,
站在勾踐的角度,應該是“亂世用能,平則去患。盛事惟忠,庸則自從。”
然而從臣子的角度看,則是“智者善窺上意,愚者固執己見。”
在君主能夠一言而決生死的封建王朝,“順者昌,逆者亡”並不是一句空話。
當君臣之間出現了利益衝突的時候,弱勢一方的臣子如果想要活命,只能選擇妥協。(當然,如果你有強大的實力可以取而代之,那就可以無視了)
所以,在功高震主的時候,聰明人就會選擇藏鋒,比如王翦自汙,張良隱退,劉基歸田;而沒有這個覺悟的功臣都成了刀下鬼,比如白起、李牧、韓信。
所以,當覺察到越王勾踐要向他們舉起屠刀的時候,范蠡選擇了泛舟江湖,而文種不甘放棄眼前的榮華富貴,還對勾踐抱有幻想,最終被活活逼死。
綜上所述,越王勾踐向興越滅吳的功臣范蠡、文種舉起屠刀,其中所展現的人性之惡,並不是一句簡單的“兔死狗烹”所能解釋。
我們每個人,無論是官場還是職場,都要與無數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有時候扮演的是上位者的角色,有時候是別人的下屬。
想要走得更遠,更穩,就必須學會在不同的角色之間迅速轉換身份,適應角色變化,以不同的策略應對不一樣的人,這是你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
《羅織經》就是一本很好的權謀教科書,這本身就是唐代酷吏來俊臣以及他的同黨編撰來培養手下的教材,堪稱陰謀學的扛鼎之作,對於學習和掌控人性很有幫助。
這本書寫盡天下心術、手段和人性,把《羅織經》研究透了,不管是混跡職場還是生活中處理人情世故,對你都是大有裨益的。
懂人性之惡,才更明白善良的可貴。
如果手頭不是很緊的話,建議你也入手一套含《羅織經》在內的“天下無謀秘卷八書”,其他幾本分別是《小人經》《仕經》《止學》《解厄鑑》《守弱學》《韜晦術》《權謀書》,其作者包括官場不倒翁馮道、為政有方的晏殊、千古一相張居正等。